span class摄影|不是离家,不算归乡

全文共12883分钟。 本报记者 贺依林 基础医学院2016级本科生 摄 影 张昕阳 第三临床医学院2015级本科生 今天是中秋节,你也许收到了几条或言“快乐”、或言“安康”的祝福,也许在聚餐时送出了几盒或甜或咸的月饼,也许为了湖
原标题:摄影|不是离家,不算归乡全文共12883分钟。本报记者贺依林 基础医学院2016级本科生摄 影张昕阳 第三临床医学院2015级本科生今天是中秋节,你也许收到了几条或言“快乐”、或言“安康”的祝福,也许在聚餐时送出了几盒或甜或咸的月饼,也许为了湖光月影,站上了一年中最拥挤的石舫。节日的氛围柔和温暖,似乎只有夜半散场时,异乡人心中才会浮起淡淡乡愁。今年中秋夜,《北大青年》精选了一组摄影作品,希望通过照片背后的故事和人,说一段不算离家的离家,不算归乡的归乡。2015年,天津市武清区京津城际高铁站扩建完成,站房面积扩大了一倍,容纳客流量由4000人提高到1.5万人。同年,张昕阳考上了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这之后,他几乎每周都要和武清站见面。站台不大。大约每隔半小时,就会有一趟从天津到北京的城际列车经停武清。张昕阳的家距离武清站只有五分钟车程,他从来不需要考虑出门的时间。有时,他到达车站时距离下一趟发车只剩下两三分钟,他需要直接冲进站台——城际列车可以直接刷身份证入站。而大多数时候,他可以慢悠悠穿过聚集在门口的黄牛,取票、检票,甚至拍下几张照片。从武清站到北京南站只需要24分钟,打个盹的时间。张昕阳喜欢靠窗的座位,尽管窗外的风景已经司空见惯到再难吸引到他。田埂与青苗、层楼与平房、断断续续的水和连绵不停的铁轨,掺着列车行进产生的轻微噪声,如同一层棉絮敷在他心头,让人进入放空状态。列车并非总是孤独,交错时常发生。透过一扇窗,他可以看到另一趟列车的窗,看到窗帘的开合状态,看到窗内人谈笑或深眠,却没有一样物事与他有关。尽管眼前都只是浮光掠影,人们依然会下意识寻找一些意义。张昕阳看到一趟列车,车身喷绘着:北京-大同,大同是他的一位好友的家乡。他将列车的照片拍下来并发给好友,还不忘调侃一句:“你回一趟家太麻烦了。”类似的对话发生过很多次。在张昕阳看来,相比于一年只能回一两次家的大多数同学,他无疑是幸运的。三年前选择北医,除了分数的原因外,离家近也是一大考虑。“天津人恋家。”他说,“毕竟,其他地方的煎饼果子都是‘垃圾’。”2015年,距离新生报道还有一周的时候,张昕阳一个人来到北京熟悉环境。在北京南站的地铁入口处,安检队伍排了一圈又一圈,“北京人太多了。”这是他最大的感受。那天,他到了北大,却没能被保安允许进入。慰问完正在清华军训的同学后,他来到了南锣鼓巷,这附近的景致显然更吸引他。“我觉得一座城市最基本的元素,不是建筑或其他什么,而是最本地的人,也就是老北京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城市的特点,就像多数天津人从小就会说相声似的。”此后,他便时常会流连在二环内的巷角街头,浸泡在皇城脚下的市井气息里。这种气息是他所熟悉的、适应的,如同他一百公里外的家。如今,张昕阳周末回家、返京已经有了时间节律。他到达学校的时候通常是午后,阳光强烈,树影婆娑。他习惯从西南门走进北医,穿过病理楼前的林荫路。病理楼内有诸多标本,学生们第一次参观尸体解剖也在此处,再加上楼前枝杈低垂,即使是医学生从这里经过,有时也会体会到一种阴森感。但同时,这条路又是张昕阳心目中医学部最美的一条路,树木给光影注入了灵魂。对于张昕阳来说,空间和时间上缺少的阻隔使得离家和归乡不再意义非凡,乡愁也有些无从谈起,但在中秋节这天,月亮还是要看的,“家里人估计已经在吃月饼了。”微信编辑|周昊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JwQR50Z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