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把池没有给我按地漏我拍了三年的拖把,可能是唯一一个让它们在这个世上留下一笔的人|VICE

Handjob ▼ 我总是相信,有些事情是可以从量变转化为质变的。比如,吃一颗糖只是心血来潮,但每天吃就会成为胖子;再比如,骂一次人是泼妇,骂一辈子就是李傲;再再比如,拍一张拖把的照片,被人认为是街拍,拍两年可能就折射了一种文化现象。没
原标题:我拍了三年的拖把,可能是唯一一个让它们在这个世上留下一笔的人|VICEHandjob▼我总是相信,有些事情是可以从量变转化为质变的。比如,吃一颗糖只是心血来潮,但每天吃就会成为胖子;再比如,骂一次人是泼妇,骂一辈子就是李傲;再再比如,拍一张拖把的照片,被人认为是街拍,拍两年可能就折射了一种文化现象。没错,我就是这么认为的——拖把,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只不过还没有人有意识地去总结他们。在我看来,当代街拍是非常粗鄙泛滥的,比如三里屯长枪短炮拍姑娘的。还有一种街拍,模仿森山大道,但大部分效果还不如看抖音里的小视频有趣。街拍应该是一种很难掌握拍摄对象,内容、形式都不适合我们这种老百姓,但当代街拍实际上就是在瞎拍,放几个滤镜就看着不差,也快成一种摄影门类了。所以,我不会承认我是在街拍。对我来说,拍什么怎么拍其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持续“拍”这个行动,还得注意不把它与什么奇怪的癖好联系在一起。所以当VICE的编辑第一次说我是街拍的时候,我赶紧把话题给岔开了。再过了几天,她就找我了,问我为什么要拍拖把,还问我拍这些照片有什么故事。我想说,我和拖把还能有什么故事呢?难道是恋物癖么?可这也太脏了吧。2015.5.16北京798艺术区我有意识地拍摄拖把是2017年,记录在路上看到的各种拖把。但其实我很早就对这个物件产生过兴趣,这张照片应该是我拍过的第一张拖把。我也基本确信,以后如果有人写民间野史的话,我可能是唯一一个让拖把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笔的人,他们应该把这个符号记录下来。这堆拖把在798艺术区某个不起眼的窄道上,周围只有一个画廊,挺小的那种。现在想起来,完全没法理解为什么他们家需要这么多拖把,也许这是他们家额外提供的露天展览?这种陈列形式让我有很强烈的冲动把他们放入一个玻璃箱中,然后贴上一个透明卡片标签,写上名称、年份、材料、作者。2017.5.6北京这是在北京接近七环的一个地方,具体是哪儿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我还记得拍这张照片的惊心动魄。当时我和朋友在街上走,老远就看到了这个拖把在四处漆黑的街道里,被屋内的光照亮的样子。他站在这个高台,手臂杵着墙头,好像是在给房里的人放哨。之所以这么觉得,是因为屋子里一直传来高声咒骂,好像是吵架。我也没多想,过去就为了拍个拖把而已,没想到拍下了屋内几个人同时回头看我的场景。紧接着就有人拍案而起,所有人都冲了出来,我和朋友愣了一秒撒腿就跑。跑到大路的公车站,朋友跟我说,他们在赌博,桌上全是现金。2017.7.7北京三环我:“你们俩在这干嘛?”黑:“谈恋爱。”我:“你们知道这是哪里么?!”白:“不就是草丛么。”黑:“就是。”我:“你们这样不怕影响不好么?”黑:“也不是我们要在这里的,本来在家里挺好的,被主人扔出来,嫌弃我不干净。”白:“我也是,她说我在家占地方。”黑:“都是没人要的,凑合凑合相互取暖。”2017.8.2北京雍和宫大街拖把中的洗剪吹,或者是动力火车,实在是太摇滚了。感觉他们出生在这个略微中性的年代,一定胸怀巨大的不满,于是只能抱团在街边相互依偎着。拍完我仔细观察了他们,各种形状的布条都有,普通的麻绳状,衣服撕破的布条状,牛仔裤剪碎的,躲藏在蓝色拖把后面的是各种胸罩肩带拼接而成的。所有的公益环保人士都应该学学,民间人士是怎么废物利用的。雍和宫是个各种乱神怪力拖把汇聚的地方。两三公里的长街都是这种绿色的围栏,格挡人行道和车行道,两边的小店和胡同里的民宅附近到处都是拖把。我和朋友聊过这事儿,一个拖把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除了把灰尘从左扫到右,然后在里面聚积臭水以外,还能干嘛。他说:这是硬核文化,年轻人都用扫地机器人,不酷。也许吧。2017.8.3北京雍和宫大街那天我在朋友家玩儿得比较晚,住在他家,一早出来就看见这个中老年妇女扶着绿色围栏,缓缓放下背囊,又摆正了一下拖把,然后坐在阴凉里埋头就睡。我不知道她是干嘛的,但这个场景莫名有点悲伤。我假装从她身边路过,在她背后看她睡踏实了,回去拍下赶紧就走了。2017.8.6北京这可能是我见过最最最最性感的姿势了。我都能想象出来,当她把头枕在墙缘上,布条般的头发顺着锈迹斑斑的铁皮挂下,身体绷直,用木棍般的长腿搭在另一个拖把身上,享受着在蓝天白云下的…晾干。2018.3.19北京某小区很难形容这是一种什么场景,路过这个小区的时候,我有着很强烈的压抑,因为几乎每家每户都被一个个笼子所框住,似乎只有在笼子里才能感觉到安全。有些人家在里面养些花花草草,还有的直接挂个鸟笼,但从笼子里真正探出来呼吸的却不是花花草草,而是这些五颜六色的拖把。品尽了家里最肮脏的,也就有资格享受点自由的空气。2017.3.18北京2017.12.27北京这是我家楼下的拖把,悬挂在一楼人家的窗框的铁架下。我已经不记得我拍的第一张了,直到翻起相册,原来去年年初就拍过一次。时隔9个月,拖把柄也折了,砖墙上多了条裤子。这户房子在过去年半年多已经换过两拨租户了,但这条受伤的拖把一直在这里,可能是这座流动的城市里不多的停留。2018.5.5上海昊美术馆这不是中国的拖把,而是德国的扫把,在上海昊美术馆展出的博伊斯的展览里。当时他在自己的行为作品里使用过这把扫帚,保存至今,成为了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我觉得,中国的拖把也是一样,他更加平民化,更加市井,普通到你根本不容易察觉,但这种不容易察觉恰恰构成了一种反向的荒诞:为什么一件家长里短的清洁物件,可以这么容易暴露在公众场合,但却从不被人所看见?当一个扫把被放在了精致的玻璃柜里的时候,他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有人去参观、拍照、推崇,但我们身边的拖把何尝不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呢。有意思的是,在我发布朋友圈的这一年多,很多人刚开始都会有疑问,一个拖把有什么好拍的,或者为什么我要拍摄这些。说实话,没什么理由,就是拍了。我也没有回复过他们什么,只是持续地在朋友圈发布。还是那句话,拍什么不重要了,持续拍才重要。慢慢的,有一些朋友开始主动给我发他们看到的拖把了,我也一张张存下来,放进了我的拖把相册。他们构成了一块文化缺失的版图。下拉浏览更多拖把://编辑:麦基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JwQaADwE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