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书法家成为书法家一定要记住:“文先墨后”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至若数画
原标题:成为书法家一定要记住:“文先墨后”《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隋殊和璧,异质同妍。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恡筌蹄。今译:《易经》上说:“观看天文,可以察知自然时序的变化;了解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可以用来教化治理天下。”何况书法的妙处,往往取法于人本身容貌的特征。假使笔法运用还不周密,其中奥秘之处也未掌握,就须经过反复实践,发掘积累经验,启动心灵意念,以指使手中之笔。学书须懂得使点画能体现情趣,全面研究起笔收锋的原理,融合虫书、篆书的奇妙,凝聚草书、隶书的韵致。体会到用五材来制作器物,塑造的形体就当然各有不同;像用八音作曲,演奏起来感受也就兴会无穷。若把数种笔画摆在一起,它们的形状多不相同;好几个点排列一块,体态也应各有区别。起首的第一点为全字的范例,开篇的第一个字是全幅准则。笔画各有伸展又不相互侵犯,结体彼此和谐又不完全一致;留笔不感到迟缓,迅笔不流于滑速;燥笔中间有湿润,浓墨中使出枯涩;不依尺规衡量能令方圆适度,弃用钩绳准则而致曲直合宜;使锋忽露而忽藏,运毫若行又若止,极尽字体形态变化于笔端,融合作者感受情调于纸上;心手相应,毫无拘束。自然可以背离羲之、献之的法则而不失误,违反钟繇、张芝的规范仍得工妙。就像绛树和青导这两位女子,容貌尽管不同,却都非常美丽;随侯之珠与和氏璧这两块美玉虽质地不同却都美妙绝伦。何必一定要去刻意画鹤描龙,迷失了自己的本色;既然得了鱼,猎了兔,何必要去吝惜捕鱼捉兔的器具呢?!此节尤为重要,讲到了对学书者至关重要的三个问题。一.融众家之长。二.对立统一的形式美法则。三.临创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看到了网络上这样一篇文章(如下),说到当代书法创新的“孩童体”以及当代书法评价。貌似这位作者正是这样一位创作者,对社会的不认同而鸣不平。虽然审美因时代而异,但是美的法则却始终保持着共性。也曾经有朋友给小编看这类作品,说实话,内心确实是反感的,可能我才疏学浅,鼠目寸光,这种感情类似于珍爱传统的瓷器而厌恶当代的可乐瓶一样。虽然安迪.沃霍尔把它推到了很高的艺术地位。还记得这个被陈列在美术馆的杜尚的作品《泉》吗?不管世人评价有多高,我就是觉得厌恶和恶心。对于审美,不必要强求的,尽可以我行我素,享受这个过程就足够了。是否是传世之作,历史自有公道。再者,书法是技术和思想的完美结合,即没有很高的文学或者哲学成就,连技术也经不起推敲,凭什么让人买单呢?!艺术当随时代。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艺术语言各不相同,要适应审美观念的变化。我们中华民族自从结绳而治,到刻木记数、记事,乃至轩辕黄帝责令他的史官仓颉造字。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秦李斯做小篆,程邈去其繁复,用捺笔始创隶书,从体形乃至笔法与篆书远不相同。汉史游又作《急就章》始创章草,张芝又变章草为今草。王次仲在隶书的基础上做楷法,刘德昇又变楷为行,始创行书,中国汉字五体写法俱全。唐孙过庭说:“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是说精于书法艺术的人,只有到了东汉末期出现了张芝,魏晋年代出现了钟繇,才写出绝世佳品。到了东晋末年又出现了王羲之和他的第六儿子王献之,写出堪称奇妙之作。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始创唐楷。自唐以来,各个朝代的许多作书者都创作了各种特有的风格,推动了书法的发展,所以,中国书法总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在更新,书法也随时代的发展而出新。可是,法古、尚古、尊古这种僵化的思维习惯,根深蒂固地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沉积着,形成相对稳固的封闭的认识心理,格守传统,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些人对新的东西总是看不惯,认为所谓的“现代书法”已经离开了传统书法的真实形态,简直是胡来,一时兴奋而已,其命是不长的,像穿牛仔裤一样,时髦一是吧了。由于这种思想的支使,不分青红皂白,一些枯湿古朴、内涵意蕴深邃的孩童体作品,也一概岐视、反对。只有那庄重严谨、滋润华丽的‘实用书法’才视是好的作品。因为他们不懂得曲高和寡的道理,认为一般群众都看得懂,都喜爱才是好的作品。这种观念对新生事物总是保守、反对,的确阻碍了书法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在进步,时代在更新,不同时代对美的看法也不相同。在唐代姑娘以胖为美,现代却以苗条为美,不同时期对许多事物的看法都不一样。所以,艺术当随时代,不同时代审美观念、艺术语言各不相同,要适应审美观念的变化。文化追求创新。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永远尝试去做那些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写从来没有人写过的书。追求创新的书法家,想的是创出一种不重复别人的写法,表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美,一种体现自我真性情的美。当然,二千多年来书法史上留下的东西是怎么样的精美、珍贵。但是,我们不能死守在传统的书法堆上混世,任何类型的重复和摹传都是毫无价值的。我们只能继承、创新相变通,不能偏废。刘勰说:“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望今制奇,参古定法。”就是在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参古定法。孙过庭说:“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免,犹吝筌蹄。”他也认为艺术品离开了真实形态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继承传统指的是诚实而认真的学习、领悟先贤的艺术真髓。我们尽管诚实地模拟了前人的法贴,终归不能求其完全再现,而是为了创作新的作品。所以,继承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不能死抱传统而无所作为,应该开拓创新,再创辉煌,这才是学书的目的。创新是必然的,但这背后隐藏着的是思想的高度。学识,见解,人生经历,是否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如果这些前提不具备,创新也只是低层次的,不值一提。历代大书法家的学识,学养,人生高度是当代书法家缺失的,怎们可以舍本而逐末呢?!一定要记住:“文先墨后”的古训。​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JwQbVnj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