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 比喻句如何提升中下层学生赏析比喻句的能力

展开全文相对来说,比喻句赏析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考查中比较容易得分的题型,但是,纵观历年来的中考,除了阅读能力比较强,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能拿高分,中下层的学生得分普遍很低。假设赏析题是4分,成绩中下层的学生一般都是得1-2分,还有一些学生甚
展开全文相对来说,比喻句赏析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考查中比较容易得分的题型,但是,纵观历年来的中考,除了阅读能力比较强,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能拿高分,中下层的学生得分普遍很低。假设赏析题是4分,成绩中下层的学生一般都是得1-2分,还有一些学生甚至得0分。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知道怎么赏析,无从下手;二是搞不懂赏什么,从句子内容的哪些方面去进行赏析;三是不能用准确的词语表达感悟到的特征、情感、思想等。比如下题:品味第③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选自《古韵悠悠》)每家店铺门前齐齐地搭起了白色的凉棚,在夕阳的余辉下,闪耀着一抹淡淡的红晕,远望似一位羞涩的少女,散发着媚人的芬芳,又似一幅生活的七彩画卷,洋溢着迷人的色彩,让人情不自禁地驻足,细细地端详,慢慢地品味。这道题连用两个比喻,目的是通过比喻的应用来表现白色凉棚在夕阳的映照下所呈现的特点。答案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白色的凉棚比作羞涩的少女和七彩画卷,(1分)形象地描绘夕阳下凉棚的媚人芬芳和迷人色彩;(1分)用语准确生动,如“齐齐”“淡淡”“细细”“慢慢”等叠词的运用,富有情韵;(1分)表现作者的赞美热爱之情。(1分)这里抛开答案中的叠词赏析不说,单讲比喻部分的赏析,成绩中下层的学生做出的答案要么是隔靴搔痒,要么大相径庭:答案一:比喻,把凉棚比作少女和七彩画卷,写出了凉棚在夕阳的映照下非常的美和对路人的吸引力,表现了路人对凉棚的赞美之情。答案二:比喻,写出了凉棚和夕阳就像羞涩的少女和七彩画卷一样吸引着路人,赢得路人的赞叹。答案三:比喻,写出了路人看到夕阳下的凉棚,就像看到了一位羞涩的少女和七彩画卷,纷纷驻足观看,流连忘返,不禁发出赞叹之情。……从学生做的答案中不难看出,有的学生答案太笼统,不能根据文中的语言准确品味出赏析对象的特点(答案一);有的学生答案只能描述句子中的内容,不能品味出赏析对象的特点(答案二);有的学生甚至连赏析对象都弄错了,整体思路产生了误差(答案三)。那么成绩中下层学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除了和学生的阅读积累比较少有关,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跟老师的教学有关。纵观我们的比喻句赏析教学,一般都是遵循两个步骤:一是教学答题套路: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特点,表达了,规范答题格式;二是告诉学生要结合语境品析,把能品味出的内容尽量用文字表现出来。“语境”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宽泛、抽象的词,由于阅读积累少,成绩中下层学生对于“语境”的把握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存在:1.根本领悟不到文章的语境;2.明白文章的语境却无法用文字描述——可意会不可言传;3.无法将句子赏析跟语境结合在一起,总是断章取义,只围绕句子内容进行品析。还有各种辅导资料上的“答题技巧”引导一般也是由“常见题型”“答题格式”“答题规范用词”等构成。在如此教学和练习的引导下,由于中下层学生阅读积累少,语感把握不清晰,不准确,结果,对于比喻句的赏析能力只停留在答题套路上,找不到赏析的思路。所以,我认为要提高中下层学生的比喻句赏析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详细的分析思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比喻句,应该首先从比喻句的定义入手: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比喻句的定义为我们的教学传递了两个重要的信息:第一,比喻句由三个部分构成,根据每个结构的定位,我们可以确定,在比喻句中需要赏析的对象是本体,比如文中的这道题,赏析对象就是“在夕阳余辉下的凉棚”,这样学生就不会还出现找不到赏析对象的低级错误了;第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一般都是“抽象、难理解的事物”,而用来打比方的事物一般都是比较“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能带给人直观的感受。比如本文中的这道题,如果把它改成“每家店铺门前齐齐地搭起了白色的凉棚,在夕阳的余辉下,闪耀着一抹淡淡的红晕,是那样的美!”这种美就变得抽象了,到底有多美?美到什么样子?就无法给读者传递更多的感受。而把它的“美”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来——“远望似一位羞涩的少女,散发着媚人的芬芳,又似一幅生活的七彩画卷,洋溢着迷人的色彩,让人情不自禁地驻足,细细地端详,慢慢地品味。”带给读者的美感就直观起来:美得像一位“羞涩的少女”一样“散发着媚人的芬芳”,像“七彩画卷”一样“散发着迷人的色彩”。这就是说,在比喻句中,作者都是用“喻体”来表现“主体”的特点的,换而言之,“喻体”的特点代表了“主体”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只需带领学生分析喻体的特点就可以完成对比喻句的赏析了。喻体的特点又该如何分析呢?像本文中的这道题,特点已经出现在句子中,已经无需再伤脑筋。但是,一般考查的比喻句只有喻体,并没有描述特点的词语呈现。例如:爸爸不在家,小明像一只猴子一样蹿上蹿下。这时,就需要我们罗列代表喻体特征的词语——猴子的特点有:聪明、机敏、顽皮、好动等。然后再根据本体的身份、语句或文章的内容及表达意图,选择适合本体特点的词语。这句话有一个前缀:爸爸不在家。这就表示没人管束小明,是自由空间。其次,还有一个形容小明行为的动词:蹿。“蹿”的意思是向上或向前猛跳或喷射。根据行为学原理,人要做某个动作,必定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情迫使人有所行为,或者是为了做什么事情、表达什么意图才有所行动。而句子中并没有说明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因为“爸爸不在家”,而本体的身份是小孩,那就表示,小明是没有目的的,因为缺乏了管束而做的连续动作,这就代表小明是一个“顽皮、好动”的孩子。再比如:爸爸的脸像阴沉的天,一句话也不说,坐在那里一根接一根的抽着烟。“阴沉的天”代表什么?表示天气不好,要下雨了。本体是“爸爸的脸”,脸是人们心情的晴雨表,显而易见,这就说明了此时爸爸的心情非常差。由此看来,赏析比喻句的答题思路应该是:1.确定比喻句的三个结构,找出本体和喻体。2.确定本体为赏析对象。3.分析喻体的特点,并罗列出来。4.根据本体的身份、语句或文章的内容及表达意图,选择适合本体特点的词语。5.根据答题套路,组织语言,规范答题。此外,在学生掌握了分析思路以后,还应针对中下层学生的阅读积累少的特点,利用专题练习对他们进行反复的巩固训练,这样,就可以提高他们对比喻句的赏析能力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Rw1D0MZr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