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何处性满足不了你的孤独|新世相读书会Live第2期:林少华讲村上春树

这是 新世相读书会Live的第 2期回顾 新世相读书会Live 是一个线下的共同阅读、交流空间。每期邀请一位行业领军人物,和你们分享他/她所了解的领域和经历的故事。 下一期,我们将邀请著名文学 作家叶兆言,他分享的主题是:那些无用的美好,与
原标题:性满足不了你的孤独|新世相读书会Live第2期:林少华讲村上春树这是新世相读书会Live的第2期回顾新世相读书会Live是一个线下的共同阅读、交流空间。每期邀请一位行业领军人物,和你们分享他/她所了解的领域和经历的故事。下一期,我们将邀请著名文学作家叶兆言,他分享的主题是:那些无用的美好,与你一起负重前行。你可以在文章结尾查看活动详细信息。上期回顾“大半生中我还体验了许许多多的感情,正面的也好,负面的也好,不正不负的也好。但有一种感情,直到几年前,我几乎从没有体验过。那就是孤独。”——林少华上一期的演讲者是林少华,中国最有名的翻译家之一。翻译了40多本村上春树的书。村上春树文学是孤独的文学。而林少华是最懂村上春树的人,也是能用中文最好地阐释村上的孤独的人。林少华的演讲主题是“村上春树的孤独与我们的孤独”。很遗憾,因为场地人数限制,很多读者未能亲到现场,我为你准备了演讲的视频和文稿,请查收。可以及时观看之后的每一期演讲村上春树的孤独与我们的孤独演讲:林少华1“我当老师时,一学期不跟领导说话都行”先说一下我的孤独。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我倾向于喜欢孤独,但我显然不是野兽,更不是神灵。我也不大赞赏弗朗西斯·培根的说法。他说:有些人之所以喜欢孤独,是因为在没有人爱的人群中生活。我喜欢孤独,宁愿孤独,甚至孤独得不知道什么叫孤独。我还对周国平关于孤独的表述表示怀疑。他说,一个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到真正的孤独。他还说,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依照他的说法,我这个人可能不但平庸,而且无爱。平庸我愿意接受,但无爱,我可是坚决不承认。我生在孤独的家庭中。记忆中祖父一直都是个孤独的人,他极少和人交往。漫长的冬夜里,自己一个人哼着不知什么歌谣,在煤油灯下编筐、编席子。父亲呢,更是个孤独的人,他在乡镇当了那么多年党委宣传委员,却几乎从没看见他往家里领同事。作为这两个人孙子、儿子的我也如出一辙,习惯于独往独来,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孤独。长大了,即使对邻院漂亮的姑娘,也基本上没有多少想亲近的愿望。看书是我最孤独的活动,不需要任何人搭理,更不需要任何人配合。或许上天关照,许多许多年后我当了大学老师,相对说来,这是最可以孤独的职业——一学期哪怕不跟领导说一句话,不跟同事打一声招呼,也照常度过。无非是铃响,一个人进教室讲课,再铃响,一个人回家看书、思考、码字。窗外一轮孤月,案前一盏孤灯,手中一杯清茶,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2“我曾觉得自己最不孤独、最幸福,直到父母去世”当然了,集体活动总还是有的。记得20多年前,我在暨南大学任教的时候,期末有一次集体旅游。不知什么缘故,几乎所有领导和同事都声情并茂,甚至声泪俱下地动员我务必参加一次。我也并非老那么不通情达理,就跟着大家上了旅游大巴。一路青山绿水、白云蓝天、花香鸟语,阳光、沙滩、心旷神怡。不巧的是我和领导坐在一起,一个劲歪着头盯视窗外,毕竟有些失礼。可是回过头来,又不知道和他说什么好。下午集体烧烤,之后集体去卡拉OK,撒花跳舞。我一看,机不可失,悄然溜边走了,独自沿着田间小路缓步前行,晚风、稻田、远村,归鸟、知了和青蛙,时起时伏的叫声,脚下泥土和荒草亲切的感触。我爬上一座小山岗,在草丛中躬身坐下,脚前有两三株黄色的山百合,旁边二三十米开外有一小截残缺、古旧的青砖墙壁,墙角长着几丛茅草,白色草穗,在晚风中摇曳,往来摇晃,寂寥空灵,安谧。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有可能是天地间最不孤独和最幸福的人。而今,我陷入了孤独之中。不到两年时间里,我失去了母亲,又失去了父亲。父母的去世让我一下子明白过来,多少年来,我之所以不知道孤独,那是因为父母在。父母在,自己哪怕跑得再远,也不会觉得形单影只。如今父母走了,我就成了断了线的风筝,孤独地飞在没有夕辉的高空,飞向暮色苍茫的天际。从今往后,再没有人因为我而为日本列岛哪怕轻微的地震,牵肠挂肚。再没有人因为我而特别关心广州那座城市的天气预报,再没有人因为我对央视新闻中偶尔出现的青岛风光,紧紧盯住不放。世界上最爱、无条件地爱自己的人消失了,那到头来的只能是孤独。人生从此孤独。3“我见过村上春树两次,看到了他30年来的孤独”再说说村上文学中的孤独。孤独、无奈、疏离,寻找与失落的周而复始,超然与介入的此起彼伏,应该说是村上文学的主题之一。村上1979年发表处女作《且听风吟》至今已经39年了,姑且按40年算,把他迄今为止的文学创作活动分为前15年和后25年两个阶段。前15年主要是表达孤独,不断叩问。传达现代都市中人的虚无性、疏离性以及命运的不确定性、甚至荒诞性。用中国特有的说法来说,就是他作为暖色的软性小资作家的一面。比如《且听风吟》《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挪威的森林》《舞舞舞》。《且听风吟》下个阶段的后25年,逐渐走出孤独而又不无诗意的个人心灵后花园,开始审视和批判体制和暴力。这个转折点应该是1994、1995年出版的《奇鸟行状录》,以及《海边的卡夫卡》《边境近境》《天黑以后》和《IQ84》以及最新长篇《刺杀骑士团长》。如果说前15年村上痴迷于纯粹意义上的都市人的孤独,后25年则执着于《高墙与鸡蛋》中的鸡蛋意义上的都市人的或者鸡蛋的孤独。村上春树有些读者以为我和村上春树的关系很铁。其实30年的翻译工作中只和他见过两次面,03年一次,08年一次。尽管只见过两次,我恐怕是中国大陆唯一见过两次村上的人。2003年初,我在东京第一次见村上春树的时候,我当面问到孤独,问到孤独和沟通的关系,村上以一段相当独特的表述作了回答。他说:“是的,我认为人生基本是孤独的,人们总是要进入自己一个人的世界,进得很深很深。而在进得最深的地方就会产生连带感……人人都是孤独的,但不能因为孤独而切断同众人的联系,彻底把自己孤立起来,而应该深深挖洞,只要一个劲往下深挖,就会在某处同别人连在一起。一味沉浸于孤独之中,用墙把自己围起来是不行的。这是我的基本想法。”总而言之,孤独是连接的纽带,为此必须深深挖洞。换句话说村上文学是挖洞文学。4“现代人的孤独,连性也填充不了”村上有一部短篇集叫《电视人》,里边有个短片叫《眠》。虽然题目叫做《眠》,但写的是关于失眠的故事——那可不是一般性的失眠。一两个晚上睡不着觉,谁都会都有过。比如说因为失恋,因为该提教授的时候硬是没有提上了,该当局长的时候就是当不上了,因为这些失眠一两个晚上,很正常。书中的失眠不是这样,用村上的表达方式来说,那是排山倒海的,完全匪夷所思的失眠。17天没有合眼,17个昼夜,整整失眠17个昼夜。而且失眠的人是30岁的全职家庭主妇,丈夫是高收入牙科医生。日本人应该有三个部位不是很好。牙不好,日本人特别喜欢吃甜,那当然牙不好。另外,眼睛不好,日本人尤其男人,基本上都戴眼镜。据说也跟嗜甜有关。嗜甜,据说会影响视力。第三点是头发不好,这主要是指日本男性了。日本头发稀薄者特别多。所以过去咱们中国人的毛发再生精301什么?骗了不少日本男人腰包里的钱。我其实也算是头发稀薄者了,不但是头发稀薄,其实头发基本上全白。或许你们想,唉呀李老师你这不是差不多是满头乌发?毕竟来首都演讲了,所以昨天晚上我把这个头发染了染。这孤独,那孤独,我看什么最孤独?我觉得,最最孤独的是一个老男人深更半夜独自躲在卫生间里,对着镜子咔哧咔哧染头发,那岂止是孤独?简直是超越孤独。黯然神伤,几乎一边染头发,一边暗自落泪,幸好女性没有这种体验。不能够跑题了,时间太有限了。这位家庭主妇,她的孤独是一场梦引起的。她梦见一个穿黑衣服的老人,在她睡觉的时候举起水壶往她脚下倒凉水,从此就失眠了。失眠期间喝白兰地,嚼着巧克力,看《安娜·卡列尼娜》,还深更半夜开车上街兜风,她觉得失眠很好。不错,因为失眠,自己的人生扩大了1/3,她也没有把自己失眠的事告诉家人,家人丝毫没有察觉。她说谁也没有注意到我的变化,我彻底睡不着觉也好,我日以继夜地看书也好,我脑袋离现实几百年几万公里也好,都没有人注意到。失眠的夜晚,她反省了自己过去的生活,惊诧自己的足迹还没有等确认,便被风倏然抹去的事实。照镜子的时候,她觉得自己的脸正在离开自己本身。有一次她想把丈夫的脸画在纸上,却怎么也想不起丈夫长着怎样一副嘴脸。自己不记得他人,他人也意识不到自己,甚至自己记不得自己。小说最后以三个“哪里”作为关键词,诉说这种无可救药的孤独感。看书的我究竟跑去哪里了?我的人生岂非哪里也觅不到归宿?无独有偶,《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和《挪威的森林》的结尾,几乎同样强调“哪里”。村上作品告诉我们,孤独既是人这一存在的本质和常态,又是现代人的某种精神欠缺,尤其现代都市运作模式造成的心灵漏洞,甚至“性”都无法回填这个漏洞。不妨说在村上作品中,性并不具有化解孤独的特殊功效,而不过是两个开着漏洞的心灵,对各自孤独的确认和供给的一种形式。我们从中感受不到身心交融的美妙和一时放纵的欢畅,而更多的是感伤、凄冷、悲凉,以至叹息和泪水。有人认为村上小说其实没有写过真正的爱,包括性爱。5“有时我真希望来一颗原子弹,留下一个清净的世界”最近成都一位高中生给我来信,信上写道,周围的人几乎没有我能说上话的。他们大概只关心时尚,篮球,徒有虚名的爱情,以及自身利益是否最大化。有时我真希望来一颗原子弹,将这些人毁灭,留下一个清静的世界。还有一位深圳高二女生给我的来信中所表达的孤独,也好像超越了她的年龄。她写道,作为90后,当然爱互联网,爱看时间快速的东西,但的确有一种渴望,恨不得跑去没有人的安宁的深山老林,仿佛那才是我该呆的地方。尽管这样,它们也都是村上作品足够热心的读者,都从中找到了自己想找的东西,都在村上作品中发现了不同于非同一般的孤独者的形象。村上作品中的孤独者,大多酷酷的,坐在若明若暗的酒吧里,半喝不喝地斜举着威士忌酒杯,半看不看地看着墙上的名画复制品,半听不听地听着老式音箱流淌出来的老爵士乐,从不愁眉苦脸,从不唉声叹气,从不怨天尤人,从不找人倾诉,更不自暴自弃。在这里边可以说孤独甚至不需要慰藉,因为孤独本身就是慰藉,就是升华,就是格调,就是美。村上的一个本事就在于他把孤独、寂寞、疏离这种一般人看来的负面情绪,提升到审美情绪。村上的另外一个特殊之处,还在于在这种孤独情境中,能够不动声色地提醒人们,提醒我们,你的自我是不是果真是你自己的梦?或者说你的心灵果真是你自己的吗?里面的内容,观念没有被置换过吗?你的自我有没有被铺天盖地的商业信息所俘虏?用村上的话说,难道你真的需要开奔驰?开宝马?村上说过,在东京这样的街道上开奔驰宝马和开夏利能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村上的一个高明之处就在于一边开着奔驰宝马,一边心里想:哼!不就是奔驰宝马么?有什么了不得的?一边享受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所带来的一切,一边又对资本这样的社会采取审视和批判的目光。而不是像我们,大都为开着奔驰宝马本身而沾沾自喜,这就是一种区别。是啊,你真的需要开奔驰宝马吗?真的需要穿皮尔卡丹?真的需要戴劳力士嘛?你真的需要拎爱马仕包吗?你是不是被商业信息广告所忽悠了?进一步说来,你有没有为了某种利益,或者被动或者主动的抵押,甚至出卖自我?出卖自己的灵魂?你的灵魂是自由的嘛?村上文学的一个主题是为了灵魂的自由,他的所有小说几乎都是关于自由灵魂的故事。一句话,你的自我是不是本真的自我?你的孤独是否属于伪孤独?尤其难得的是它还提供了呵护技术,从而使我们在自我与孤独这种现代悖论的夹缝中勉强呼吸自如。我想从根本上说,恐怕正是这一点,让中国读者从中读出并且救赎了自我。总而言之,在普通读者眼里村上作品没有铁马冰河,气势如虹的宏大叙事;没有横空出世,雄伟壮丽的主题雕塑;没有一气呵成,无懈可击的情节安排;也没有指点自己走向终极幸福的暗示和承诺。但是它有生命深处刻骨铭心的体悟,有对个体灵魂自由细致入微的关怀,有时刻扣问本初自我的高度敏感,还有避免精神空间全面陷落的背窗而实用的技术指南。而这一切可以最终归结为四个字:守护孤独。换个说法,村上的作品以及其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都在告诉你,或许说、我钱没有你多,权利没有你大,但我占领了精神高度,在精神上优越于你,你算什么?这样一种主人公暗示,说是情怀也好,境界也好,心理也好。6“有没有人理你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还会为了什么而流泪”但孤独不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专利,中国作家也有——比如莫言。村上把孤独作为一种审美,莫言把孤独作为一种财富。莫言2000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演讲,演讲的题目是《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他讲到自己小学期间就辍学放牛了,在村外几乎只见草不见人的荒草甸子上野地里放牛。他说道:“我知道牛的喜怒哀乐,懂得牛的表情,知道牛心里想什么。在那样一片几乎是无边无际的原野里,只有我和几头牛在一起。牛安详地吃草,眼睛蓝得好像大海里的水,我想跟牛谈谈,但牛只顾吃草,根本不理我。我仰面朝天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蓝天,看着天上的白云,缓缓地移动,就好像是一群懒洋洋的大汉。我想跟白云说话,白云也不理我,天上还有很多鸟,有云雀、有百灵,有一些我认识它们,但叫不出名字的鸟。鸟叫得实在太动人了,我经常被鸟的叫声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莫言的不同之处。放牛娃,哪个会为鸟的叫声感动得热泪盈眶,所以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说我想跟鸟们交流,但是鸟们也很忙,它们也不理睬我。在学校老师不理他。在家里父亲不理他——他和他父亲的关系不好。在放牛的时候,牛不理,白云不理,鸟不理。2012年莫言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拿得了诺奖之后是不是大家就都理他?那也未必!同年12月7日,莫言不再放牛了,飞去斯德哥尔摩,在瑞典学院发表演讲。他说我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引发了一些争议,我如同一个看戏的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莫言穿着燕尾服,面对瑞典国王,发表演讲时候的莫言,都照样都有人不理他,孤独照样存在。有没有人理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孤独的时候,你是否仍会为了什么而感动得热泪盈眶。也就是说你是否能怀有激情、具有感动被感动的能力?有,孤独就是财富。没有,孤独就是无聊。在孤独经历这点上,我倒是和他多少有相似或者交集之处,毕竟孤独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专利。莫言小五都没读完,而我只念到初一就因为文革停课闹革命,闹了一阵子就到农村干活去了。刨地、锄地、耕地,日出、日落、风里、雨里,累得都不知道什么叫累了。说实话,我当时很羡慕放牛的同伴。骑在牛背上,吹着柳笛,手里拿着红宝书,美得几乎让我想起千家诗里边的一个牧童写的诗——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也正因为放牛是这样的轻巧活,所以轮不到我。我只能跟几十个大人一起“修理地球”,我又于人寡合,上工、下工基本独来独往,孤独得已经不知道什么叫孤独,或者说孤独已经是一种奢侈。在那样的环境当中,在收工回来路上,当我弟弟和邻村的同伴早都扛着锄头屁颠屁颠地回家吃晚饭去的时候,我不知道有多少次独自爬上路过的小山岗,遥望远方,或金灿灿一缕横陈的西灰,或红彤彤挂满半个天空的火烧云,有时豪情满怀,有时黯然神伤,偶然潸然泪下。而后扛起锄头,迈动打补丁的裤管,沿着下行的山路,走向自家那座茅草房。晚饭后在煤油灯下,把遥望火烧云的感受写在日记本里。我想,没有人像我这么干,没有人望着火烧云潸然泪下,更不会有人把这种感受写在日记本里。正因为这样,几年后我放下锄头,迈动没有打补丁的裤管,奔赴省城,进入东北第一高等学府吉林大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孤独中的感动拯救了我。或者说和莫言同样,即使在孤独中、贫苦中,也没有失去被美所感动的能力。也许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孤独才会成为一种财富。我们这代人,文革一代人,到了这个年纪,即使没到这个年纪,早已经沉下水去了,爬上岸的没有几个人。为什么有人爬上岸了?就是因为他曾经被鸟的叫声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曾经为火烧云而潸然泪下,这不是事后矫情。当然了多少都有一点了,因为文学这个玩意完全排除矫情,文学就不存在了,但绝不会无中生有。文学是说谎的东西,但表达的是本质性真实。用村上春树的思维来说,现实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虚拟的东西也并不一定是假的。说到这呢,我拐个弯说两句,古代文人里谁最孤独?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都到了这个地步,何其孤独?此外,如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如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还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漫长的夜里,我和月亮一样的孤独。有一次接受采访,被问到你下辈子想不想当中国人。你们恐怕也想过下辈子当不当中国人这个问题吧。我想了想,说假如有下辈子,这事谁也说不清,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假如有来生,我还想当中国人。为什么呢?我说假如我不当中国人,不知道汉语,我怎么能够欣赏“片云天共元,永夜月同孤”里面如此深沉的感情,如此丰富的遐想呢。作为中国人,不知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多么大的精神损失、心理损失和审美损失。一句晓风残月,顶十个诺贝尔文学奖都绰绰有余,难道不是吗?现代文人里边谁最孤独?当然是鲁迅。“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别人怎么解释我不知道了,我的解释是孤独。除了自己还是自己,除了鲁迅还是鲁迅,这是一种心中的风景。7“没有小确幸的人生不过是沙漠”那么当下的我们是不是就不再孤独了呢?我们的孤独是怎样的孤独呢?我们的孤独大部分已经不再是屈原、陈子昂等古人问天问地、忧国忧民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也不同于鲁迅、陈寅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独,这样的孤独我们不妨称之为大孤独。甚至也不同于莫言那种特殊社会环境中的不大不小的孤独。相比之下,我们的孤独,尤其我们大多数城里人的孤独,可以称之为小孤独。这种小孤独或许来自汹涌澎湃的科技浪潮对个体存在感的稀释;或许来自各种监控摄像镜头对个人品性的怀疑;或许来自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科技万能主义对诗意栖居的削减;或许来自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赖以寄托乡愁和田园风光的摧毁;或许来自西方强势文化对民族文化血脉和精神家园的冲击;或许来自碾平崇高的喧哗众生对理想之光的冷嘲热讽;甚至来自身边亲人对手机饿虎扑食般的全神贯注,如醉如痴。这样的孤独总是虚无缥缈,又总是挥之不去,似乎无关紧要,又似乎刻骨铭心,似乎不无矫情,又那样实实在在。说实话,这样的小孤独正在钝化,甚至剥离我们对一声鸟鸣,一缕夕辉,一朵牵牛花,一棵狗尾草的感动;正在扭曲,甚至排斥我们拥有这种感动和被感动的权利和能力。所以作为当务之急,我们是不是应该修复这种感动和被感动的能力?用一声鸟鸣,一缕夕辉、一朵牵牛花、一棵狗尾草来修复感动和被感动的能力,来化解和升华孤独。这个结果很可能就是所谓的小确幸。小确幸,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是村上的一个发明,最先出现在《朗格汉岛的午后》,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抽屉中塞满漂亮的男用内裤。后来又在《村上广播》中出现一次,指的是棒球赛开始前,在小餐馆一边手抓生鱼片喝啤酒,一边看厨师做粗卷寿司。最详细的一次是1998年10月8日村上回答网友提问的时候,一位41岁的女秘书请村上介绍他的小确幸,村上说他的小确幸多得数不胜数:1、买回刚刚出炉的香喷喷的面包,站在厨房里,一边用刀切片,一边抓实面包的一角。2、清晨跳进一个人也没有一道皱纹也没有的游泳池,脚蹬池壁那一瞬间的感触。3、一边听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一边凝视秋日午后的阳光在白色的纸糊拉窗上勾勒树叶的影子。4、冬夜里一只大猫静悄悄懒洋洋钻进自己的被窝。5、能够结交正适合穿高领毛衣的女朋友。6、在鳗鱼餐馆里,等鳗鱼端来的时间里,独自喝着啤酒看杂志。7、闻刚买回来的布鲁斯兄弟棉质衬衫的气味和体会它的手感。8、手拿刚刚印好的自己的书,静静地注视。9、目睹地铁小卖店里性格开朗而又干劲十足的售货阿婆。村上春树这么九个小确幸,第三个和第八个我感同身受。第五个最为求之不得,就是能够结交正适合穿高领毛衣的女朋友。其他的虽然能够认同,但大体与我无关。我当然也有我的小确幸,比如清晨忽然发现自己栽的牵牛花,举起了第一只紫色的小喇叭;比如中午钻进黄瓜架,扭下一根黄瓜,没洗就咔嚓一口;还有傍晚时分从地里拔出一根大葱,轻轻拉下带泥的表皮,而露出白生生的葱白。最后一个小确幸,比如演讲快讲完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一位漂亮女生的眼睛正看着台上的自己。的确如春上所说的,没有小确幸的人生,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书籍推荐主持人:林老师有书籍可以推荐给我们观众朋友的吗?林少华:因为今天讲的是孤独,我想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拙作《小孤独》,毛遂自荐,不好意思。第二本书是村上春树的大长篇《奇鸟行状录》,本村上的巅峰之作。网友提问Q1:最喜欢村上春树哪部作品和哪个角色?林少华:我翻译过80多本书,其中村上的42本。第42本,就是《刺杀骑士团长》。至于我喜欢其中的哪一本,随着年龄的推移,喜欢的书也多少有所变化。比如我最初喜欢的是《舞舞舞》。觉得里边的30多岁的男主人公,那种细腻的温情,对女性细腻的不动声色的关爱,正是我们刚从文革阶级斗争那个年代过来的男人身上所缺少的。第二本就是刚才大家所认可的《奇鸟行状录》,我觉得迄今为止,村上在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性这点上达到的一个高峰,后来的作品也没有再能够超过超越他自己。至于最近呢?我好像更喜欢《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就连村上自己都认为并不是写得很好的作品。但我觉得特别适合我有时候的心境,那种对于未知物的关注,通过对未知物的关注而实现对主流事物,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关注。这个东西表达得很微妙,很有意思。至于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呢?我想也是因为前不久刚刚翻译完《刺杀骑士团长》,这里边有一个人叫“免色”。我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很有钱,非常有钱。同时又有很有教养,尤其很有艺术鉴赏力。有钱和有艺术鉴赏力、有品位,集中在一个男人身上,这种情况不多。光是有品位,有艺术鉴赏力未必得到女孩子的喜欢。反过来,光有钱而没有品位,也得不到女孩子的喜欢。而免色二者兼具,对于音乐的感受,对于绘画的鉴赏,对于看书的迷恋,房间所有的地方,甚至卫生间,都摆着书,同时又那么有钱,多好的一个人!Q2:村上式的孤独很小资,是不是这种孤独也是有门槛的?有钱有闲才有资格谈孤独?林少华:小资这个词倒退十年,是一个褒义词。有人告诉我现在已经大体含有贬义了。因为当时是由一元化社会到多元化社的过渡期间,所谓小资是对生活情调的一种肯定。要想成为小资,要获得小资式的孤独,当时媒体上所认为的有三个标准:第一点,得月入一万元。第二点,能欣赏勃拉姆斯的室内乐和看村上春树。第三点,喝咖啡的时候,一定要刻意地吩咐侍者,千万不要放糖。这就是小资的门槛,也由此构成了小资情调。现在一般用白领、金领来替代这个阶层。主持人:那您觉得是必须得有钱才能谈孤独吗?林少华:除了有钱有闲之外,还必须有品位。小资的主体是大学毕业生,和大学毕业不久进入公司的白领。光是有钱成暴发户了,光是有闲,游手好闲不行。品味是这三条标准里边的主要,听勃拉姆斯的室内乐和看村上春树,这实际上就是品位的一种典型化表达。Q3:你人生当中感觉最孤独的时刻,是怎么度过的?林少华:不瞒大家说我52年出生,已经过了65了,前不久我刚刚从大学教职这个位置上退下来。退下来之后这半年确实比没退还忙,到处忽悠、到处摇唇鼓舌。以前别人找我的时候,我说我有课要上,实际上也是因为有课要上,不能够出去那么久,现在呢?林老师你退休没课要上了,所以我就不得不到处赶场。这不是我很喜欢的。我其实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一天没有电话、没有微信、短信,更没有人敲门,我就觉得是无比美妙的一天。但人是由不得自己的,大家捧我,我就对大家怀有一份义务,那肯定是这么回事。人家捧你了,你就要做出一份报答。所以你看你们来找我,我只好来,我要是村上春树绝对不来,但中国人不能做的那么决绝。所以我忽悠过一阵子,温度稍微降下来的时候,我想回乡采菊、种豆、戏水,清风明月,彩霞满天,搬一把藤椅坐在大葡萄架下,喝一杯清茶,看一本书。在此之外,我想写一部小说,“新围城”。既然钱老先生能把民国时候的教授众生相写得活灵活现,我为什么不能把共和国时期的教授众生相写的入骨三分呢?就叫“新围城”。我想还写一本“新瓦尔登湖”,因为我特别喜欢乡间的生活。主持人:就是您一天没有人敲门,没有电话,您觉得特别的美妙,您关起门来那一天都关门干什么呢?林少华:其实我这个人生活在别人看来是很单调的。一不会打麻将,二不会打牌,三不喜欢应酬也不会喝酒,就是但凡不良嗜好,在我身上是找不到的,在这一点来说可以是个优秀男人,但是我家人不喜欢我,我根本就没有时间陪他们逛街。说实话吧,我本职工作是教书匠,此外我能够翻译80多本书,能够写至少八本书,能够为了提教授高职职称,捏造不止八篇的学术论文。我又不比别人聪明,那就意味着我必须比别人多付出。我任教35年,从来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每天11点半之前休息的时候,几乎是没有的。除夕的夜晚,鞭炮声震耳欲聋我才会停下来。你说这样的男人有哪个女性喜欢?我付出了很多,任何一点成功都要付出代价,没有代价的成功,也许你没有付出代价!现场观众提问现场观众提问:请问林老师,孤独跟自由之间有没有一些必然的联系?林少华:第一次见到村上春树的时候,我问过他,你持续笔耕,20多年了,笔耕或者创作的原动力是什么?他说是为了灵魂的自由。在社会上我们都是不自由的,背负着各种各样的义务和责任,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和限制。但同时我们又追求自由,即使身体自由不了,也想使灵魂获得自由,这是我创作当中一以贯之的念头。我想,读的人也会和我怀有同样的心情。追求灵魂的自由,是村上创作的一条主线。为什么要追求灵魂自由?因为我们的身体和行动是不自由的,但至少可以使自己的心情和灵魂获得自由,而获得自由的渠道,在村上那里更多的时候是独处。我总觉得一个不能够独处的人,是无法成就一件事情的,人最关键的是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主持人:我们读书会上一期的嘉宾历史学者张宏杰老师,他给您留下了一个问题,需要您回答一下。这一生对您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林少华: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也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没有过多的选择。我当时碰上的四部古典文学名著,最先碰上的是《三国演义》。小学四年级看了《三国演义》,对我的影响特别大,主要有两点影响。我认为三国演义的核心不是忠,而是义,由关羽所体现的义薄云天。而这个义,或者节操,或者操守,或者信义奠定了我一生看重操守,注重信义的基础,使我在极其困难的时候,也守护了自己看重的东西。这是《三国演义》在精神走向上对我的影响。第二点影响就是对文体语言风格。四部古典文学名著,只有《三国演义》是用文言文写的,里面语言简洁,铿锵有力,富有一种阳刚之气。这在语言风格上,尤其在行文简洁这一点上,也奠定了我行文的底色。下期预告下期新世相读书会Live的演讲嘉宾是著名作家叶兆言。演讲主题是“那些无用的美好,与你一起负重前行”。活动信息:活动时间:2018年7月29日(周日)下午15:00-17:00活动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4号院东方梅地亚中心B座3层M剧场报名时间:7月23日(周一)报名方式:关注“新世相”或“新世相读书会”公众号,7月23日正式开始报名(需要报名才能参与)说到南方作家,很多人会想到苏州的苏童、杭州的余华,这次我必须向你推荐南京的叶兆言。早在二三十年前,叶兆言就与余华、苏童等一起登上文坛,作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他生长在一个书香世家,祖父是中国文学元老叶圣陶。今年四月,叶兆言凭借长篇小说《刻骨铭心》、散文集《乡关何处》《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等作品获得“2017年度杰出作家”称号。这次他的演讲主题是:“那些无用的美好,与你一起负重前行”。在叶兆言眼里,“文学和爱情一样,是无用却美好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趋利的时代,习惯用“有用”和“无用”去判断事物的价值。希望这次见面,能和你一起发现生活中那些没什么用,却一定不能失去的东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Rw1ZNYdJb.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