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木心|亡文学者

早已有先知在人心的荒野里高喊:“文学死了!”而且不按老章程,后面没有加一句“你们改悔吧”,所以尤其可怕,改悔也无机会——既然如此,还是让文学悄悄寿终,以符息事宁人之常道,但喊已喊了,应声四传,似乎有些悲壮,因为死掉的毕竟是伟大崇高的文学。
原标题:木心|亡文学者早已有先知在人心的荒野里高喊:“文学死了!”而且不按老章程,后面没有加一句“你们改悔吧”,所以尤其可怕,改悔也无机会——既然如此,还是让文学悄悄寿终,以符息事宁人之常道,但喊已喊了,应声四传,似乎有些悲壮,因为死掉的毕竟是伟大崇高的文学。文学好端端地怎会夭折?据说病源在于商业社会,万事万物都由市场价值作判断,商业帝君执一切产品的生死仲裁权。有实际利润则兴、无实际利润则汰,画廊与发廊齐飞,书店共饭店一色,通俗化、大众化,原意或者是好的——通俗性本是为了俗者之性能得以通,大众化当然求其化大众、普济广度,全面超生,然而,通俗性使俗性越来越不通,大众化弄得大众冥顽不化,这到底有负于提倡“通俗化”“大众化”的志士仁人的初衷,效果反检动机,事体败坏之后,情况还得讲清楚,提倡者的偏见短见迂腐之见,于今观之何能辞其咎。这样,文学是期在必死的了,不过总还有一段时日可拖,最后回光返照,煞是好看,亦未可知。要使文学速亡,得有人出来下毒手。应运而生的是几许史无前驱的“文学家”,以抖乱词句、搅混语法、浅入深出故作姿态为能事,颇有当今文坛舍我其谁的气概,拆穿这类迷障骗术并不难,且看:一、彼等发明了此套把戏以后,旦旦重复其伎俩,愈用愈滥愈衰竭,足见智力之低劣,世诚有所谓“歪才”者,然亦多歪而无才者。二、择邪固执,绝不会悔悟——勿含恶意的愚蠢尚可解,饱含恶意的愚蠢无可救药。内因既绝,外因何济,油嘴滑舌的人总是一辈子油一辈子滑的了。何以有人喜欢读这类脚色所写的东西?一、读者本身亦宅心不正,对纯粹的文学作品难以理解,一旦碰上胡说八道的东西,乐了,来劝了,自己哗不了众取不了宠,便成了被哗之众,去宠那些东西。二、算起来倒是科班隔壁出身,排行于老作家辈,看到年轻人装疯卖傻肆无忌惮,心里有点慌,大概要“新潮”、“前卫”、“后现代”,已经应该必须这样了,但老作家而掉转马头撒泼,不敢,也不会,于是一份向往之情,慨然付于年轻人,撰文赞扬,许为知音,落得个独具慧眼奖掖后进(先进)的美名,这一来,自己也跻身于最新潮最前卫最后现代的行列,况且自己以前也难免写过些不明白不三不四的东西,借此一并算在“摩登”账上,岂非上上大吉。这是一个不太奇怪的奇怪现象,中国大陆与港、台、东南亚几乎同时出现此类脚色,前人不屑用的方法,他们用了,以为出奇制胜,中国传统流派无算,未见有以文句故作不通,修辞恣意悖谬而成流成派者,世界现代文学,自“意识流”创始以来,衍生的各种支渠中,固不乏走火入魔者,但瑕不掩瑜,从整体看,现代各派文学各有典范成绩,各有集大成的代表人物定位于史册,且骎骎乎已将事过境迁了,所以中国“文坛”上有上述的脚色跳踊其间,亦不过是世界现代文学在中国的异化现象,充其量:木榫劈斧头,铁锁开钥匙,自己跳不出自己的模式,再则卖弄些音同字不同的花招,还不如街坊游民的插科打诨有谐趣——以为凭这点本领就可走江湖,也实在把江湖看得太小了。亡秦者秦也,亡文学者“文学家”也。本文节选自木心《素履之往》本文为北大公共传播转载版权归作者所有编辑|安虹璇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Rw1bA1qd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