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句子古韵遗风古风汉韵画乡魂之二:走近花甲寺文/李永立

花甲寺遗址位于安徽省萧县白土镇花甲寺自然村东,距县城12.5公里。花甲寺历经几多花甲,是数百个上千个,恐怕我们今天也很难给个准确的答案。 花甲寺遗址是20世纪60年代在皖北地区发现最早的大汶口文化遗存。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原为一台形,后
原标题:古风汉韵画乡魂之二:走近花甲寺文/李永立花甲寺遗址位于安徽省萧县白土镇花甲寺自然村东,距县城12.5公里。花甲寺历经几多花甲,是数百个上千个,恐怕我们今天也很难给个准确的答案。花甲寺遗址是20世纪60年代在皖北地区发现最早的大汶口文化遗存。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原为一台形,后为一寺庙,现为农田。遗址四面环山。1957后倒流河改道穿过该遗址,分割为东西两部分。1960年12月12日,安徽省博物馆胡悦谦、葛介屏来萧县调查征集文物时,在花甲寺遗址西段采集到彩陶片,在东段采集到残穿孔石斧一件。为搞清该遗址的文化属性,15日,在东段的西部开南北4米×3米探沟一条(T1),16日又在T1的西面开东西3米×2米探沟一条(T2),发掘面积18平方米,1961年1月8日试掘工作结束。探沟1:耕土层厚25厘米,土质松软,灰黄色,下层未被扰乱,厚约50厘米。为灰花土,土质较硬,含有很多的木炭渣粒。出土遗物有蚌刀、残石斧各一件及彩陶片,还有少量的贝壳、田螺壳和兽骨等。探沟2:文化层厚55厘米。第一层,为地表层。土质较硬,黄褐色。第二层,为灰土层。土质松软,包含大量田螺壳、龟甲片,有3件蚌簇和黑、灰、红、白等陶片土。第三层上部为一层灰白色木质灰烬,下有层坚硬的红烧土层。灰烬中包含大量木质黑炭屑。出土陶片以陶杯类最多,其次为陶鼎、陶罐等类。两沟的土质虽有不同,但从陶片的陶质、陶色、纹饰和器形分析,属同一个类型的文化遗址,为同一个时期的文化遗存。花甲寺遗址试掘出土的遗物有石凿、有孔石斧、有段石锛、骨器、刮削器、石箭镞、骨针、化石、陶纺轮、网坠等大量遗物。从器形、制作手法、陶质、陶色、纹饰等方面都含有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特征。如:泥质黑陶I式高足杯、泥质黑陶II式高足杯和红砂陶、泥质红陶I式高足杯,在山东的曲阜东南亚位庄、安丘景芝镇、宁阳大汶口和曲阜西夏侯等大汶口文化遗存中,都发现有同类型的遗物。又可证明花甲寺遗址还含有大汶口文化的某些特征。典型的蛋壳黑陶壁薄到1毫米。胎壁转角有显著的凸棱,素面黑陶表面打磨光亮。泥质黑陶盆、钵和鼎,都是龙山文化中常见的器形。同时又在被挖掘的上层灰土层中发出商代尖锥形高足尖的灰陶鬲足。由此可证实上层为商代文化,下层要早于商代。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于1990年对该遗址再次进行了考古调查。在遗址的地表及断面暴露遗物较丰富,采集的陶片以砂黄褐陶为主,其余均为泥质灰陶,能识别器形的有豆、罐、杯、盆、壶、鼎足、鬲足等,纹饰有彩绘、篮纹、条纹、方格纹、附加堆纹、划纹、绳纹等。1981年9月8日,萧县花甲寺新石器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标志碑为中心,东西南北各10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南北各260米。从两次对花甲寺遗址的试掘及调查资料中不难看出,花甲寺遗址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均相当丰富。萧县花甲寺新石器遗址是安徽淮北地区史前历史具证,为研究萧县及至皖北地区史前的历史文化面貌、性质、特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花甲寺遗址磨制石器中的石斧和石锛的出现,与人们砍伐森林和修建房屋的需求增长不无关系。砍伐森林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修建房屋,更重要的是与栽培农业所必需的土地开垦有关。淮河流域的先人们是最会修建房屋的,红烧土排房就是他们的一个创造,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红烧土排房在萧县花甲寺遗址出现过。最壮观的当数蒙城县尉迟寺遗址,那里发现了中国原始第一村。房子都是以单间独立,无套间发现,又以两间、四间、五间、六间组成一排,形成了一个布局严谨,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聚落整体。花甲寺遗址属于新石器晚期遗址,比小山口和古台寺遗址晚了两三千年,人类的文明已经大大前进了一步距离花甲甲寺遗址不远,位于萧县县城东南40公里的庄里乡,还有著名的金寨遗址。金寨村东南有一水塘,很早以前就有“玉石塘”之称。在1958年兴修水利挖塘时,曾经挖出玉环、玉瑗、玉璜、玉管(当地人称“玉石磙”)。1985年,村民卢正芬、卢正芳正挖土翻地时挖出一批玉器,有玉锥形器、玉刀形器、玉壁、玉石磙、玉片、绿松石及有段石锛、有孔石斧等。文化层存约2.5米,地表随处可见鼎足盆、锛、缸、鬲足、鬲、蛋壳黑陶片等。在“玉石塘”北壁断面上有明显红烧土层向北延伸,应为居住区。塘东端为墓葬区,墓葬一般距地表深1.7米左右。根据出土遗物蛋壳黑陶片、鼎足、盆、钵、缸等遗物来分析应为龙山文化早期遗物,陶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纹饰以锥纹、弦纹为主,玉锥形器、玉刀形器、玉琮应为部落首领的一种威严和掌握政权的象征。金襄玉器的成型,选料研磨、抛光、打孔工艺平都较高,孔一般采用单面钻孔技术,双面钻孔次之。从玉锥形器的神人兽面纹饰来看,说明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技术已趋于成熟。玉锥形器与浙江余杭大坟M2、花厅M18:1、M61:1出土的玉锥形器完全相似,与良渚玉器的影响密切相关。而馆藏金寨出土的陶鬲、陶质为夹砂灰陶,饰绳纹,为商周时期遗物,而青铜矛、青铜戈属春秋战国遗物,在遗址中还发现汉代的板瓦、罐、鼎等。经综合分析,金寨遗址的文化性质为大汶口早期偏晚经龙山文化,商周、春秋战国延到汉代。文化内涵较丰富。1990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张敬国、贾庆元、何长风、胡欣民等对金寨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随后1991年9月至11月,安徽省考古所由张敬国领队,发掘了萧县金寨遗址,共揭露面积600平方米,发现灰坑8个,墓葬6座,出土文物50余件。金寨遗址的年代延续较长,要真正搞清各个时期的文化在貌,还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研究。2005年8月,金寨遗址被萧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范围:以遗址中心为基点,东西各160米,南北各12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南北各100米。萧县历史悠久,花甲寺遗址和金寨遗址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史的馈赠。吴加安先生在一篇论文中指出:“萧县花甲寺遗址,是皖北地区最早经过发掘的大汶口文化遗存。第一次提供了大汶口文化分布可能进入皖北的资料,同时也提供了该类遗存早于当地龙山文化的地层证据。”考古学家是严谨的,推断一个古遗址的年代及其文化意义,往往从该遗址出土文物和地层文化关系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加以认定。萧县的花甲寺遗址和金寨遗址为考古专家们提供“皖北史前考古文化发展相对关系在地层上的依据”这是萧县对历史文明的贡献!李永立李永立简介:1966年生于萧县龙城,非党,当过工人,学过书画雕刻,现为萧县画乡博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年成立萧县画乡博览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创办《画乡博览》杂志,受到省、市、县相关领导的称赞,并荣获省文联“全省文学内刊创始单位”,201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经纪人证书。现系宿州市四届政协委员、萧县政协常委、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家、萧县商会副会长、龙城镇商会会长、国家二级作家、宿州市作协副主席,有作品集《二朵玫瑰》、《花开花落》、《竹园》、《东周名姫》面世,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宿州市十佳文艺工作者,宿州市首届文艺奖获得者。http://www.zgguofeng.com/yishu/ysrs/241968.html责任编辑:王海峰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Rw1j5GdJb.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