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淘衣裳为什么那么便宜去“董家渡”做衣裳便宜又好看?现在连老外都晓得的“上海门槛”

伴随着纯正上海味道的早点香味, 董家渡的早晨开始了。 看完一部十几年前的纪录片《董家渡的记忆》, 小申发现这些年董家渡似乎一直没变。 160年前,这里是上海的一个码头,人烟稀少。上海开埠以后,渐渐成了一个人口密集的生活区。 篾竹街道、
原标题:去“董家渡”做衣裳便宜又好看?现在连老外都晓得的“上海门槛”伴随着纯正上海味道的早点香味,董家渡的早晨开始了。看完一部十几年前的纪录片《董家渡的记忆》,小申发现这些年董家渡似乎一直没变。160年前,这里是上海的一个码头,人烟稀少。上海开埠以后,渐渐成了一个人口密集的生活区。篾竹街道、面筋弄、盐码头街、洗帚街……仅从这些街名,就能感受到董家渡地区曾经的繁华。然而老一辈的人说起“董家渡”想到的可能是上海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行业内一直流传着一句话:法国的设计,英国的面料,上海的做工。曾几何时,“上海裁缝”一直为服装界津津乐道。2005年左右,董家渡旧市场被拆除,裁缝们搬入了附近的商场,更名为“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但往后,大家只要去那里逛,还是会说“去董家渡”,就像以淘便宜服装出名的“七浦路”一样,“董家渡”也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时尚地标。如今十几年过去,董家渡依旧集中了大量的裁缝铺,顾客选好布料,与店主商量好版型之后再制作、修改,生意的形式没怎么改变,就是价格稍微涨了一些。这幢挂满陈旧广告牌的楼里有几百个定做西服、衬衣、旗袍、唐装的铺子,同时也出售面料和服饰类配件。纽扣都非常特别,漂亮到想买两颗回去换在新衣服上每一个铺子都挨得很紧,市场里混合顾客和摊主的讨价还价声,然而比沪语更常听见的竟是各种口音的英语。老外来这定制衣服情况比比皆是,更有不少摊主坦言,外国客人占营业额的大多数,几乎每家店铺的老板都能用英文进行简单交流,还价用的专业术语更是不在话下。大多数店铺门口都有英文标识,一套定制西装在1000元左右,足足比外面便宜2至3倍。在南外滩轻纺市场二楼经营着一小间店铺的吴阿姨说,外国人最爱来这儿买衣服,毕竟他们在自己国家买到的也都是“madeinChina”,价格还贵好几倍。她来这儿做生意已经有6、7个年头了,算是资历浅的,从一句英文都听不懂,到现在也能和外国人简单交流,有些还成为了朋友,经常从国外带些巧克力送她。从轻纺市场成立之初,就有大量外国人爱来这儿定制衣服,服装店老板说,这些外国顾客都是最早在董家渡做生意的裁缝们一个个从酒店拉来的客人。店老板正在为外国顾客测量尺寸一对美国夫妇从口袋里拿出折了好几道的英文版地图,说自己是看着地图找来的,在国外的很多网站上也有专门推荐这个地方,妻子Linda觉得这儿有些款式都过时了,不过给自己的丈夫穿还挺合适,价格又优惠,还时常介绍朋友来这儿。就像Linda说的,这儿的款式或许有些过时,但你也可以拿着杂志上的照片给店主定做。除了衣服还有不少好东西吸引着小申。复古风的领带,骚气十足,让人看了一眼就挪不开眼,之前在香港旅游遇见古着领带都舍不得买。在这儿却能随便剁手,小申买了左边的领带送朋友,才80元,做工极好,每个花色只有一条。这些不常见的领结深受老外欢迎,每当有趴体活动总会被打包买走几十个。市场门口民族风浓郁的耳环也深得小申的心,询问价格70元一对,和店主讨价还价100元买3对完全没问题。逛累之后,打开大众点评,在这儿几乎没有什么新潮的网红美食,只能从沿街店铺老板口中问到几家他们吃了几十年的老店铺。所有铺子都像董家渡给人的感觉一样,老旧而缓慢,发黄的空调里吹出的风完全抵不住盛夏的炎热。呼哧呼哧吸上几口辣肉面,空气闷热却依旧胃口十足:生煎还是像十几年前一样装入铁盘子送上:底部煎得又脆又香,饼干的口感,个头大小正正好好,吃起来干净利落,不像小杨生煎,口感粘腻:吃饱喝足,沿途看着曹家渡的遍地瓦砾,不知道这样的“上海味道”还能尝到多久。拉满货物的自行车、三轮车在这条路上到处都是▼3、4平的小屋子里堆满居民常用的物件,邻里间互相认识,打个招呼买上包烟或是一瓶老酒▼每个地方总有几家喊着“拆迁大甩卖”却好几年屹立不倒的小店,十块钱一条的内衣内裤,是附近阿姨爷叔的最爱▼狭窄的弄堂里响起熟悉的自行车铃声,骑车下班的阿姨嘴里一边喊着“酿一酿(让一让)”一边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小申拍一屋子旧物▼比起这个城市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小申觉得董家渡才更有味道,那种原滋原味、地地道道的“市井上海”味儿。转载文章请联系后台授权撰文:张旭摄影:钱超1000000+▼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P6J5QNde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