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丨万物荣华,化伏为安_自然_节气_唐代

大暑 · 夏天最后一个节气 大暑至,人世间上蒸下煮 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也是最让人心烦意乱之日 但天气虽热,万物繁茂 大暑也是生长最快的时节 我们要顺应天时,好好生长 坦然接受自然的赐予 大 暑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蝉鸣声声中,我们

大暑 · 夏天最后一个节气

大暑至,人世间上蒸下煮

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也是最让人心烦意乱之日

但天气虽热,万物繁茂

大暑也是生长最快的时节

我们要顺应天时,好好生长

坦然接受自然的赐予

大 暑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蝉鸣声声中,我们迎来盛夏最后一个节气——大暑。从字面上,便可以感知它的模样:“暑”,天热如煮,“大”,炎热至极。正值三伏天,“湿热交蒸”模式几乎席卷全国,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桑拿天跟随大暑一起到来了。此刻,万物有自己迎接盛夏的节奏:

草木知暑。《管子》曰:“大暑至,万物荣华。”天热,雨水多,万物感暑气而奋发,在自然天地中各争其时。草木知足地成长着,乐此不疲。现在正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时节,你瞧,它们亭亭玉立、生机勃勃,趴伏在荷叶上面的青蛙,一跳,把浮萍砸出一个水圈,很快,浮萍就又围拢了。如此藕花珠缀、意趣盎然的画面,如何不叫人流连?

百虫知暑。大暑之日,“一候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当夜幕流转,疏云散去,树梢间抑扬顿挫的蝉鸣声终于安静下来,萤火虫隐隐出现,幽幽穿梭,带来星河一般闪烁的点点光辉。大人静静观赏,孩童轻罗小扇扑流萤,如此明快浪漫的夏夜如何不叫人难忘?

你我知暑。“大暑热难当,知了叫不停。”暑热难耐,人的心气容易亏耗,近来新闻里也不时出现“热射病”的报道。但很久以前,古人早已将生活智慧刻入自然时序,我们有那么多的方法乘凉避暑、怡然自乐:不论是“饮伏茶”“晒伏姜”,还是花间竹影、凉茶豆糕,为的皆是驱走炎热,留下清凉;午后盼风雨来,或迎大雨滂沱,或听轻雷断雨,又别有一种诗意;“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三五好友于星斗满天之夜作“感凉会”,则又充满了盛夏乐趣。

大暑之日,正是收割播种的农忙时节,又容易有灾害、时疫侵袭,勤劳朴实的庄稼人便在此时将心愿放飞。“烧伏香”这一古老习俗,最初便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今又拓展到祈愿工作顺利、收获满满。而在浙江台州地区,大暑之日送“大暑船”的传统也沿袭至今。伴着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用自己的身体,抬起大船在街上巡游,最后在大海点燃,以此祈福平安健康、生活富足。

农人们埋头躬耕,诗人们则在字里行间留下消暑心境。南朝诗人徐勉有一首《晚夏》:“夏景厌房栊,促席玩花丛。荷阴斜合翠,莲影对分红。此时避炎热,清樽独未空。”夏夜纳凉,席地而坐,赏莲荷、品美酒,想来实在惬意。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下一首《销夏》:“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无长物、有清风,向后人道出了“心静自然凉”的真谛。也有人喜欢深居远山避暑,王维便留下了那首百吟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代高骈也在《山亭夏日》中云:“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无论是林间的皎皎月光,还是山亭间的蔷薇飘香,当今天我们读起这样的文字,仿佛眼前的夏天也没有那么难挨了。

如今,在科技的加持下,消暑固然有了更便捷的方式。但许多步履匆匆的都市中人,还是会怀念从前的时光。那些暑气蒸腾的夜晚,邻舍们不约而同挎着藤椅条凳、拎着西瓜走出家门,他们或聚在村口比自己年岁还大的老树下,或围坐在清凉石板铺就的井边。苍穹之下,微星闪烁,远处而来的热风掠过井口,变成丝丝清凉。手里的蒲扇随着乡音荡漾,家长里短、人情世故,就在无数个这样的夜晚悄然流转。

不论是过去还是眼下,盛夏仿佛永远如火焰一般热烈。万物生发、生长,生命的狂欢仿佛没有尽头,时间的秘密就藏在古老节气中,作为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这火焰在大暑达到顶峰,也即将从这里开始优雅、安静退场。一代代中国人在大暑之日心照不宣:就让我们一起在这团火焰里取一方沉静,以强大又平和的内心,去告别这场盛大的夏!

养 生

大暑养生有讲究,祛湿养阳正当时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进入大暑,就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了。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天气变得闷热,土壤变得很潮湿;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而且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经常会发生“夏雨隔田埂”“夏雨隔牛背”甚至“鸟湿半边翅”这样的奇特景观,恰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正因为大暑天气炎热,雨水充足,暑湿盛行,每易扰乱心神,耗气伤津,耗伤阳气,加上人们喜欢贪凉,往往使得湿寒之气侵入人体,损伤内脏阳气,落下病根。因此除了防“暑”,朋友们还要多多注意防范“湿”和“寒”,这时候如果能做到“三个适度”,就可以排出体内寒湿之气,提振体内阳气,避免“内生病邪”而“秋后算账”。

其一,适度出汗。夏日的公园和大道上随处可见暴走的中老年人,一个个大汗淋漓的。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也有“汗血同源”之说,大量出汗会损伤津液,耗散心气,从而出现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甚至出现晕倒、猝死的可能。《黄帝内经》云:“春夏养阳。”大暑阳气生发,适度的“微汗”可以将相当一部分病邪发散出去,此时可采取在晨间或者傍晚通过户外运动微微出汗来达到祛邪养阳的目的。太极运动、八段锦、慢跑、快走,跳广场舞都是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运动方式,运动后宜及时补水、换湿衣、冲一下温水澡。

其二,适度消暑。大暑是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室内空调温度过低、暴饮生冷、冲凉水澡这些过当的消夏防暑措施,都会耗伤人体阳气,损害人体中州的脾胃功能,从而出现饮食生冷则大便溏泻,甚至完谷不化,腹部畏寒,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肢冷头晕等脾胃虚寒的症状。所以夏季消暑一定要适度,室内空调温度控制在24℃-26℃为宜,如果口渴,可以喝常温的绿茶或者凉白开清心解暑。切忌大汗后凉水冲澡,容易导致“寒邪”入体,阻遏和损伤人体阳气,导致肌肉血管收缩、神经紧张、血压升高、腹痛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

此外,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低脂肪、高蛋白的饮食,少吃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品。可进食鸭肉、鲫鱼、虾、瘦肉、银耳、薏苡仁以及应季的瓜果蔬菜,做到荤素搭配。比如莲子,能健脾益肾、养心安神,可做成芡实莲子汤、粳米莲子粥、银耳莲子汤等。亦可适当进补消暑解渴的汤水,如绿豆南瓜汤、苦瓜煲瘦肉汤、冬瓜荷叶汤、酸梅汤等。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可适当食粥,如山药小米粥、扁豆粳米粥、百合荷叶薏米粥等。

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夏天大家容易吃生冷的食物,损伤脾胃阳气,而生姜可以温胃散寒祛湿,可以平衡夏季蔬果的寒性,“晨起三片姜,百病消灾殃”,我们可以煮姜汤,做姜粥,炒菜炖肉也多放点姜丝姜片,都可以达到温肺暖胃和驱寒祛湿的效果。生姜夜间食用容易影响睡眠,建议晨起吃为宜。

其三,适度养心。夏季五脏属心,心属火,大暑炎热,“心火内生”让人心烦,容易出现急躁易怒、情绪失控、口舌生疮等表现。《黄帝内经》也有记载:“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适度养心是度过大暑这一“烧烤模式”的心理必备法宝。

俗话讲:心静自然凉。夏天可以通过早起、晨跑、打坐,舒展人体阳气,有助于舒缓身心;“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心烦意乱时也可以听一段舒缓的轻音乐,脑海中想象一些令人轻松的画面,降低心理热度,预防“暑天情感障碍”的发生;睡好也可宁心,工作狂们要注意多休息,尽量减少夜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心神的宁静。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对于我们平常之人而言,大暑其实就像是人生某一段艰难的历程。如果内心平静、安定,别说是炎热酷暑,就是人生的困苦磨难都不在话下了。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P6JPjj9w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