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陪陪孩子再难,也要陪陪孩子!

展开全文1 最近几天,陆陆续续有家长反映,假期孩子的“归属”问题,陪伴与否都还没想好。 其中有一位妈妈说,原本打算让孩子继续留在自己身边读书,但是因为工作原因,加上家婆规劝,最后陷入了纠结。 很舍不得,想看着孩子在自己身边长大,但是又总被老
展开全文1最近几天,陆陆续续有家长反映,假期孩子的“归属”问题,陪伴与否都还没想好。其中有一位妈妈说,原本打算让孩子继续留在自己身边读书,但是因为工作原因,加上家婆规劝,最后陷入了纠结。很舍不得,想看着孩子在自己身边长大,但是又总被老人说不懂事,埋怨自己找罪受。所以,在考虑要不要将孩子送回乡下老家上学,交给孩子奶奶看管,或者暂且寄养在亲戚家代为照看。听了这位妈妈的描述,我倒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大可将孩子留在自己身边。老人说愿意帮忙照看孩子,本质上是想替小夫妻减轻生活压力。但是往往容易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老一辈人总说,孩子还小,给谁带都一样,其实真的不一样。当代父母,其实很多人都曾是留守儿童,父母都曾在外打拼,谋生活。缺乏父母陪伴的童年,在这一代父母心中所留下的遗憾,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过往。所以,当他们长大为人父母后,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孩子远离父母内心所承受的孤独。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内心终究是不完整的。所以我建议她说,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没得选择,请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亲眼见证孩子的成长。父母要明白,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无法重来。2养育孩子不是单纯的喂养,更多时候是心理上的呵护。的确,要说喂养孩子,谁带都一样,只要孩子吃饱穿暖不生病就行。所以,老一辈的思想,大多都是单纯的在帮我们喂养孩子。但是,孩子是人,是个独立的个体,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会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单纯的吃饱穿暖,可以在物质身体上满足孩子的需求,但是却无法弥补心灵的空缺。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到:“孩子生命头几年里的情感发展,构成了人类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如果孩子童年心理发展出现了遗憾与欠缺,则会直接导致其人格上的缺陷,影响一生发展。我们都明白,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拥有幸福的能力。不容置否的是,唯有心理健全的人,才能真正意义上获得幸福。所以,心理教育不可欠缺,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离不开父母的教育陪伴。父母是孩子健全心理形成的最终催化剂。有父母陪伴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拥有很多的温暖,更懂得如何去温暖他人。3其实,我们身边或多或少都有留守儿童的存在。在他们身上,我们总能看到幼小的身躯背后,多多少少都会有性格乃至心理上的缺陷。还记得端午假期,带孩子回了一趟老家。亲戚家一个小小的身影引起了我的注意。在众多吵闹的孩子中,那个躲在角落里的小男孩显得尤为引人注意。他不吵不闹,安静的坐在那里,看到我在看他,眼神开始闪躲,脸也涨得通红。我在桌上拿了一个苹果,试图靠近他和他说几句话。但是一看我起身,他就飞快的跑出了门。显然,这是一个不愿与人接触的孩子,对人有着一定的心理抗拒。见我站在原地略显尴尬,亲戚忙对我解释道:“别理他,他就那样,性格古怪。”经了解才知道,这是一个“外来”的孩子,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无法照料,只能寄养在身为舅舅的亲戚家里。所以,面对孩子刚才的一系列行为,我深感理解。孩子虽小,但是“寄人篱下”的感觉,恐怕也早有体会。面对身边有父母疼爱,爷爷奶奶宠爱的小伙伴,自己的存在仿佛很多余。所以他学会不吵不耐,成为一个“乖小孩”,因为明白没有人会为自己的任性买单。这听起来似乎很残酷,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过早的明白这些道理未必是一件好事。童年的过于“懂事”,压抑,更容易摧毁一个孩子。这样的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更容易变得反叛,出现反社会性格,以及特殊的心理癖好。而这些,与父母欠缺的童年陪伴脱不了干系。这时候,父母捶胸顿足,痛斥孩子不听管教,感慨亲生的孩子,竟然与自己形同陌路。所以在这时,努力弥补曾经所欠下的陪伴,希望能有所改观。但是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二次伤害。童年时候,孩子需要你,你没能陪伴左右,当孩子想要自由,不再需要陪伴时,你却步步紧逼。每一个阶段孩子所需要的东西,很多父母都不曾真正意义上理解。陪伴才是童年所需。我知道,生活有太多的迫不得已,不能遂人意。如果可以,谁不愿安安静静的陪伴在孩子身边,见证孩子点滴成长经历。但是,既然选择了做父母,就要明白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既然选择了孩子,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生而不养,何以为家,养而不育,谈何教育?亲手抚养孩子长大,陪伴在孩子身边,那种快乐与满足,是为人父母最应该体会的幸福。更是任何工作也无法给予的满足,最重要的是,它能给予孩子一生无尽的温暖。—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P6JRq9o6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