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东西:让“相思湖作家群”充满生机

文/《中国周刊》记者刘霞 东西,原名田代琳,1966年生于广西天峨,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与广西作家鬼子、李冯并称为“广西文坛三剑客”。 2017年12月28日,中央人才工作
原标题:东西:让“相思湖作家群”充满生机文/《中国周刊》记者刘霞东西,原名田代琳,1966年生于广西天峨,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与广西作家鬼子、李冯并称为“广西文坛三剑客”。2017年12月28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公示了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名单,广西民族大学东西入选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东西,原名田代琳,1966年生于广西天峨,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与广西作家鬼子、李冯并称为“广西文坛三剑客”。上世纪80年代,作家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人们除了阅读,没有更多的精神食量可以享用。所以崇拜作家,这是东西想写作的原因之一。东西读的是师专,毕业后要分回家乡当教师,只有写作才可能改行,才可能离开偏远的县城。那时的东西,一心想去到外面的世界,因此他开始发表作品。《把嘴角挂在耳边》,写的是未来世界人类已经不懂得笑了,需要有老师专门辅导怎么笑。《请勿谈论庄天海》写谁都没见过庄天海,但他却像影子一直伴随着我们。《痛苦比赛》写在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美女征婚的唯一条件就是谁痛苦就嫁给谁。《没有语言的生活》中父亲是盲人,儿子是聋人,儿媳妇是哑巴,他们利用彼此的健康器官达到了有效的沟通,让那些耳聪目明的人顿感无语。东西的文学创作获奖无数。1998年,他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得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上的恋人》获得第十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长篇小说《后悔录》分别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5年度小说奖”和《新京报》“2005年度好书奖”;他还获得“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2015年出版《篡改的命》,获得第六届“花城文学奖·杰出作家奖”,被《华夏时报网》评为“2015年华夏年度十大好书”,入围《新京报》2015年年度好书。从1995年的《耳光响亮》到2005年的《后悔录》,再到2015年《篡改的命》,东西基本保持了10年写一部长篇小说的速度。他说,十年出一部长篇,在这个一切皆“快”的时代,确实有懒惰的嫌疑。但是,他喜欢这样的节奏,原因是自己需要这么一个时段,让上一部长篇小说得以生长,而不想在它出生后不久,就用自己的新长篇把它淹没。他认为,写长篇就像种树,它需要“养护”,需要够多的肥料、阳光、雨露以及风霜的滋润和折磨。2005年,东西调入广西民族大学,成为驻校作家。当时,中国各地高校正在形成驻校作家制度,一大批知名作家走进校园。美国有评论家说,“一个驻校诗人胜过多少个教授”。这种制度的成效颇为显著,活跃于美国当代文坛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和评论家,许多都出自各大学的这种创造性写作研究生班。在中国,作家王蒙2002年受聘出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顾问、文学院院长时,就向校方提出聘请驻校作家,让他们在海大进行创作及开展教学交流工作。在王蒙的引荐下,毕淑敏、迟子建、张炜等作家先后受聘于海大成为驻校作家。此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都陆续引进驻校作家制度。作家走进校园有什么好处呢?东西认为,作家在校园的环境里能坚持他的创作,“当时有个口号:5年内,如果作家还是作家,引进就是成功的;如果作家成了优秀的教师,那么引进就是失败的。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学校不缺教师,缺的是作家。作家就是要有作品出来,要有时间保障他能搞创作。”“作家到大学里,最根本的是推动文学教育的深化和普及。”东西说。他认为,如果把写作比喻为做木工,那作家就是木匠。木匠讲的是直接经验,学生们更容易听得懂。好的作家在学生中就是一个写作榜样,而榜样是可以模仿的。所以,驻校作家制度,学生是直接受益者。学生受益,高校就受益。另外,作家授课时会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这使作家的思维不板结。而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也能让作家保持初心。“如果有思想的激荡,那是这一制度最大的收获。”东西坦言,广西民族大学对创作很重视,1996年就提出了“大写作”的概念,既包括了所有文本形式和体裁的写作,同时,更提倡写作的人文性,以“立人”为目标,“作文先做人”,将写作提升到既强调知行合一,更强调主体品格锻造的高度来认识。广西民族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形成了一个作家群,这一批作家队伍被中国评论界称为“相思湖作家群”,他们有的在国内具有知名度,有的是广西文学创作队伍的中坚力量,而东西、凡一平、黄佩华等,正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凡一平为电影《寻枪》、《理发师》的编剧)。东西作品《篡改的命》(俄文版)封面及封底。除了文学创作,包括将作品改编成影视剧,东西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带研究生和搞大讲座。“除了我们自己讲,我们还请了全中国著名的作家,或者全世界有名的汉学家来讲,这一块是民大最突出的。比如我们请了余华、韩少功、刘醒龙、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宇、著名文学评论家阎晶明、陈晓明、张清华、谢有顺,还有《收获》《人民文学》《花城》《作家》《散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文学期刊的的编辑到校,举办‘名家、名刊走进民大系列讲座’。这些人进来之后,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氛围。学生听余华讲一个下午,可能比其他老师讲三天都有用。”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写作热情产生了积极影响,学校有二十几个学生的作品发表在了省级以上的刊物上。东西所带两个研究生的诗歌作品,今年6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他们已跻身90后作家的代表。今年《作家》杂志又推出“广西民族大学创意写作”专辑,发表了十几个学生的作品。“所以,这样的活动是有效的。”东西称。“我们还有一个活动是指导文学社创作。到目前为止做了14届‘相思湖文学社’现场作文大赛。全区高校的大学生在同时段进行同主题的创作,参加的人数累计有十多万人次。我们虽然立足于广西民族大学,但活动辐射到全区高校。这些作品中好的,我们就推荐发表,还集结出版,目前已出版过两本。”东西认为,驻校作家进入校园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国际交流。“因为我们自己的作品要翻译出去,我自己的作品现在已翻译成英文、法文、俄文、瑞典文、越南文、日文、韩文,这样的过程其实相当于我们又拥用了一支汉学家队伍。”在2017年6月于广西民族大学召开的“东西作品国际研讨会”上,包括美国杜克大学教授、汉学家罗鹏(余华《活着》英文版翻译)在内的,来自美国、韩国、捷克的著名汉学家相聚相思湖畔。“我们的学生可以直接面对全世界的学者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这在广西高校是绝无仅有的。”东西感叹。据他介绍,今年下半年他们还将邀请俄罗斯的汉学家和出版社来和学生们谈中国文学在俄罗斯,同时,还会请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跟学校文学院对接,谈合作和华语文学的发展。历届民大领导对写作的重视也令东西充满了感激。“学校给我们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比如对文学、文艺创作作品等纳入科研奖励的范畴,而很多别的大学是没有这样的做法的。这对创作和劳动是承认的。同时,学校领导理解创作,不必要的会议就不必让我们参加,在考核方面区别于一般科室,给我们一定的创作自由和自主权。”对东西来说,驻校作家是作家最好的归宿。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P6JVP8K6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