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陇西地标建筑,威风八面,威震远方

甘肃陇西,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建县历史已有2200多年,自古为丝路重镇,从战国时期到北宋,陇西一直都是战略要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设置了陇西郡,为全国36郡之一。汉张骞出使西域时,陇西建制为“巩昌府”,此后陇西便有“巩昌”之称。清朝时,还
原标题:陇西地标建筑,威风八面,威震远方甘肃陇西,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建县历史已有2200多年,自古为丝路重镇,从战国时期到北宋,陇西一直都是战略要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设置了陇西郡,为全国36郡之一。汉张骞出使西域时,陇西建制为“巩昌府”,此后陇西便有“巩昌”之称。清朝时,还在此设置过省府,统辖整个甘肃。作为丝绸之路重镇和必经之地,陇西曾极致繁荣。如今的陇西,尘封了2000多年的岁月,悄悄的站在舞台边缘,却依旧,让人无法错过。在仁寿山森林公园俯瞰陇西,然后,来到陇西县城中心,在威远楼下,遥望陇西。威远楼,旧名雄镇楼,又称钟鼓楼,位于陇西县城内十字街中心。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以雄伟的气势,悠久的历史,精巧的造型而闻名于世。自建成以来,威远楼一直都是陇西县的重要地标,见证着陇西的辉煌与落幕。据史料记载,站在威远楼上,曾经可以俯瞰陇西全城。北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北宋政治家韩琦为抵御西夏入侵,筹划边防,新筑古渭塞于城东一里,东北坊建一谯楼,取名“威远楼”,盖为威震远方之意。谯楼就是古代城门上建造的用以瞭望的楼。“韩公安抚来秦风,威远楼筑在渭滨,凭眺自看西土月,旌旗已靖朔方尘。”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扩建城垣时,将威远楼移建城中。元顺帝正至元年(公元1341年),设置铜壶滴漏、更鼓于其上,夜间击鼓报更,故老百姓俗称“鼓楼”。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依址重建,,将楼改建为五楹,更名为“雄镇楼”,“巩昌雄镇”、“声闻四达”的巨幅匾额悬于其上。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扩建为今存的木架结构、四面半拱飞檐的三层楼。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移置北宋崇宁五年所铸铜钟于楼上,无事报时,有事报警,所以又名“钟鼓楼”。现在的威远楼为砖基三层木楼,基座由大型古砖砌成,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通高26米。每层楼有24柱,三层楼都是四面飞檐,檐下共设斗拱102朵。屋顶为歇山顶,结构精巧,造型雄伟。近千年来,威远楼经历了迁移、扩建和多次维修,经历了多少风雨,依旧屹立在陇西中心,见证着陇西的历史变迁。翘脊瓦筒、雕梁画栋,被现代建筑环绕的威远楼,依旧磅礴,诉说着陇西千年来的辉煌和气势。沿着马道一步步登上威远楼,旧时的建筑,写满了沧桑,却也让我们更容易,走进陇西的历史。“陇西有个钟鼓楼,半截子戳在天里头”,那个年代,威远楼无疑是庞大的,庞大到足以威震远方,有那些年,有多少人登上楼远望,看眼前的这片大好河山,看远方的丝绸之路,又或者,只是为了登高抒怀。威远楼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崇宁铜钟”。宋代的铜钟,只一眼,就能看出来它的别样。关于铜钟,还要一个有趣的故事。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地方官绅要把重达4吨的铜钟移到楼上,但由于楼基高10多米,谁都束手无策,一衣衫褴褛的老农夫在一旁冷笑。郡守见状便问老农莫非有什么好法子。老农不冷不热地回答:我已是土壅到脖子上的人啦,还会有什么好法子。郡守闻言,恍然大悟,急令人运土堆积,大铜钟沿着土坡缓缓运到了楼上。据威远楼下晒太阳的爷爷说,崇宁铜钟在抗战时期,还不时被的敲响,用于拉响全城防空警报,声声入耳,全城飘散,十公里外可闻。作者简介:觉非行记,旅游体验师,旅游摄影师,各平台旅行家。新浪微博:@觉非行记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P6JZ52o6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