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夫妻档货真假?让节目变成一个比想象中更“文化”的“类”

《同一堂课》要做的是:以电视节目方式尝试语文的“场景教育”。让孩子听懂,让电视观众得到启迪、看得下去。 《同一堂课》总导演陈涤的父亲是上海特级语文教师,在他刚刚成为一名电视工作者时,父亲曾提醒,“有人说电视是快餐艺术,要是哪一天你能够做一
原标题:把节目做成“课”,这档节目的“文化度”比想象丰富《同一堂课》要做的是:以电视节目方式尝试语文的“场景教育”。让孩子听懂,让电视观众得到启迪、看得下去。《同一堂课》总导演陈涤的父亲是上海特级语文教师,在他刚刚成为一名电视工作者时,父亲曾提醒,“有人说电视是快餐艺术,要是哪一天你能够做一档电视节目让所有老师、学生都能看就好了。”“我当时信心满满。”20年过去了,尽管创作经历丰富,但直到《同一堂课》陈涤才算回应了父亲的心愿。现在变成他自豪地提醒女儿,“每周日记得看一下节目。”女儿说,“我看了,从来没有老师和家长鼓励过看电视,但这次不一样了。”七月中旬的上海异常炎热,《同一堂课》研讨会紧接着最后一期录制举行,主创团队、嘉宾以及专家学者等就文化类节目的转向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参加研讨会当天,陈涤和总策划向阳刚刚拍完“最后一课”,从台北回到上海。最后一课中,作家张大春带着大陆、台湾两岸的孩子在台北的孔庙讲《诗经》,以及诗经里的草木;演员王洛勇带着贵州毕节大山里的彝族孩子在广州《观沧海》,以及看海里的动物。“无中生有”的语文课“一年总共52周,去掉寒暑假、过节,整个一年几乎每周都在录制。”陈涤说,从“第一课”到“最后一课”,花了超过一年的时间。对一档季播节目而言,这样的制作周期甚至被现场专家问到“是否浪费成本”,陈涤直面回应道,“灿星做节目有两种,一种是挣钱的节目,亏了就不做了;一种是做社会责任节目,希望能留下点什么。”留下什么呢?于是,在一年多前,灿星和南方周末一拍即合——做语文课。“回想中国两千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实际上只有一门,就是语文课。”向阳的另一个身份是南方周末副总编辑。2011年,南方周末做“中国梦”活动,编选了一本《修身老课本》,其中第一课即是人——人之异于鸟兽者,为“读书明理”。对“教育”理解的伏笔一直埋藏在今天,成为《同一堂课》破题的关键。向阳说,“语文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孩子们如何理解生命,理解大自然,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所以在节目课堂中,王珮瑜不仅教孩子们京剧,还教他们如何树立自信;王洛勇也不止讲蒲松龄的《狼》,也带着孩子们一起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感动的是,节目提出完整议题的生命交流理念。”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部长贾秀清说。虽然也做文化,但和当下热门的朗读类节目和诗词竞技类节目不一样的是,陈涤说《同一堂课》是完全“无中生有”的原创模式,即使在文化类节目的垂直细分领域也保有特质。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评价道,“陌生的人物、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化的授课方式,把纪实性综艺和场景化教育结合起来了。”从《一村一课》改为《同一堂课》,整个创作团队在最开始的调研阶段研究了两岸三地大量的语文课本,发现核心部分非常一致。“这个节目实际上是一个很微观的空间,搭建了一堂课,但是却包容了同文同宗、同根同脉的整个华语世界,以小博大。通过这个课释放了教育希望,释放出了学生。”贾秀清说。据介绍,节目仅仅拍摄就用了近一年时间,前期策划构思更长达两三年。大多数主创在采访中都表达了对电视播出版本的节目存有“遗憾”,因为每位老师录制了三到五天的课程,最后只能剪辑成二、三十分钟的段落。以至于后期团队天天“吵架”,到底如何取舍?主创们最终达成一致——“给每个老师剪辑单独的一集长版本”。“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同一堂课》是由灿星制作、南瓜视业共同研发的,节目请了两岸三地的文化学者和艺人化身“代课老师”。在节目设计之初,创作团队就想着,怎样把嘉宾肚子里的“满腹经纶”传授给学生甚至观众?首先被难倒的就是王珮瑜,在戏台上一招一式、一嗔一怒都行云流水的她,却在一群小孩子面前显得手足无措了。“小孩子是不受控的,你越想控制他越失控。”王珮瑜提到拍摄过程中与孩子们相处的磨合。王洛勇几乎有完全相似的经历,第一天见到孩子时他几乎是崩溃的,“有的孩子搅局,有的孩子冷漠,有的孩子直接走出课堂,有的孩子互相打了起来。”整个过程像是一场拉锯战。面对一群十岁左右的“熊孩子”,该怎么办?“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要让学生有兴趣去读。”在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看来,真正的教育不只是让孩子们表面上去感兴趣,而是要有内在的厚度。王洛勇用“深挖三尺“形容自己给小孩子上课的过程,因为在仅有不到五天的支教中,孩子们给了他冲击,去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位置,以及戏剧式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当务之急就是要挖掘出中国文化的宝藏,从中提炼出更多有创意的东西。在节目中,王洛勇一直在强调平等的交流方式,他会把孩子们带到草地上“模仿动物“,示范表演”老鹰”“狼”“大树”“婴儿”,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孩子们也动静切换开来。“这就是自然,就是生态,就是我们共同呵护的,包括人在当中的一个小小的大生物链,我们应该热爱它,我们应该把概念变成经历,把经历变成文字,记录下来并传承出去。”节目中,22位“非专业”老师的支教经历,也是在书写“教无定法”的内涵。黄玉峰引用了苏东坡的“善者无新旧”来证明教育方法的核心其实是老师,在他看来,语文教育是需要浸润的,也正是在“场景化教育”这种模式中,孩子跟老师产生了充分的互动。“要让孩子听懂,也要让电视观众得到启迪,看得下去。”在节目和课堂之外,《同一堂课》用实际行动去回应了当下一些教育话题。但黄玉峰也提出,综艺节目不能只停留在好看,更要有可以推广的可能性。课堂之外的思考《同一堂课》被定义为一档“文化公开课”,旨在表达“同文同宗、同根同脉”的主题。所以在创作伊始,节目就有完整的课程设计,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被贯穿其中,并被一一完成。正是这样一种“课”的概念,吸引了来自两岸三地志同道合的嘉宾“零酬劳”参与。从登上百老汇舞台到荧屏上饰演各种英雄形象,王洛勇从艺经历始终“在云端”。“但这次对我的冲击太大了”,王洛勇说,“你会发现今天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感,如果不得已重视的话,十年后,这也将成为中国心理疾病的巨大群体。”节目中的授课经历也让王洛勇看到了“教育扶贫”的重要性,可能是草地上的孩子们给了他启示,令他突然意识到,戏剧的形式能对农村和城市的青少年有一种全方位的情商智商开发。这也令王洛勇看到了新的可能,“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地对儿童剧有所向往”。当节目录制结束那一刻,有孩子来跟王珮瑜说“将来要学京剧“时,她当时就泪奔了。《同一堂课》下来后,王珮瑜也开始着手做少年儿童的京剧场。以前一直致力于推广京剧进入大众视野的她,几乎没想过做这个年龄段的教育普及。《同一堂课》主创或许也没料到节目“剩下的”价值能扩展到什么地步。从南方周末的副总编辑,到《同一堂课》总策划,身份的转变并没有影响向阳对节目内容文化性的坚持。“不管是文字,还是影像”,向阳希望把节目变成一个经典语文的示范课程,后期会出版书籍、推出音频课等。这一季的《同一堂课》意在两岸三地通过上同一主题的课,表达“同文同宗、同根同脉”的核心价值。总编剧、宣传总监陆伟说,“希望能有第二季、第三季,不仅局限在两岸三地,还可以在‘一带一路’等主题上做文章。只是想让人们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的书有这么多,原来知识这么有趣。”总制片人和总编剧奶猪说。作者:张榆泽编辑:夏晓茜王海婷【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P6JjR76e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