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亭长品读史记,神秘的乌江亭长,东渡乌江的霸王改变主意?实为真性情

品读史记,神秘的乌江亭长,本欲东渡乌江的霸王改变主意?实为真性情被趁火打劫的汉王刘邦鸿沟(今河南荥阳)协议后,疲惫的楚军打算东归。刘邦本也打算撤兵西归,听取了张良、陈平的建议,撕毁了和约,打算将楚军消灭。但其他诸侯却没有来汇合,只得听取张良
品读史记,神秘的乌江亭长,本欲东渡乌江的霸王改变主意?实为真性情被趁火打劫的汉王刘邦鸿沟(今河南荥阳)协议后,疲惫的楚军打算东归。刘邦本也打算撤兵西归,听取了张良、陈平的建议,撕毁了和约,打算将楚军消灭。但其他诸侯却没有来汇合,只得听取张良的建议,答应和韩信、彭越等共分天下。刘邦得到了诸侯们有效的兵力补充,集结六十万大军把项羽围在了垓下。有时候,人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总是忘记了一句话,什么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了迟早是要还的,或者以其他形式还回去。神秘的乌江亭长当时楚军兵少缺粮,项羽只得率领八百骑突围,汉军天亮时才发现,于是率五千骑去追。等逃到乌江边(今安徽和县)时,只剩下了二十余人,此时,项羽的想法是“欲东渡乌江”,本是这么想的。这时就正好有一条船等在那里。从亭长的一番言辞来看,为项羽的打算还是基本正确的,项羽可以在江东继续称王。但大势已去,赶紧上船吧。这个亭长很神秘,在乌江口等候项羽,看来已多时。有人说是张良派来的奸细,感觉这个没有必要,直接包围在乌江口,插翅难飞,不必多此一举。有人说是范增的师兄,这倒颇有几分可能,准备的船只少,只是为了救霸王一命,形式也分析得很清楚,不过很遗憾,他不知道霸王要的是什么??项羽为何改变了主意?与其江东称王,百姓再跟着自己遭殃,连年的征战。“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天”。也就是说命不好,才该如此。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吃亏的恰恰是当时没有学成的“万人敌”。不得不说,到死也没有参悟了,真正的他原因是败给了自己。是的,回去还有什么意义呢?自己一人回去,真的无颜去面对江东父老了。本来欲渡江的霸王此时已无心渡江,也符合霸王耿直豪爽的性格,与其窝屈偷生一隅,不如给自己一个痛快的。这样看来,项羽倒是比圆滑的刘邦可爱多了,虽为一个悲剧英雄,这也是太史公,以及后人喜欢项羽多于刘邦一点点的原因吧。当然,这只是我们的演绎,我们已无法知晓当时是个怎样的境遇,更无法准确的来感知真实的内心,相遇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都想了些什么?只能将这个谜永远的留在了乌江边,供后人去猜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P6JlEl9w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