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人看似微不足道的两件事,凸显出朱元璋的抱负和御人之道!

朱元璋的抱负和御人之道,从这两件事可见一斑! 文学漫谈第一百七十二期,点评的是徐渭(或无名氏)的小说《英烈传》。不是历史人物,不是影视剧人物,不是其他文学小说,请大家予以区别!欢迎大家吐槽,但是吐槽前,请先看下徐渭(或无名氏)的原著好吗?
原标题:看似微不足道的两件事,凸显出朱元璋的抱负和御人之道!朱元璋的抱负和御人之道,从这两件事可见一斑!文学漫谈第一百七十二期,点评的是徐渭(或无名氏)的小说《英烈传》。不是历史人物,不是影视剧人物,不是其他文学小说,请大家予以区别!欢迎大家吐槽,但是吐槽前,请先看下徐渭(或无名氏)的原著好吗?上回咱们说到,由于朱元璋认可了陈也先的投降,使得陈也先这个人成为了朱元璋身边的不定时炸弹。但是,话已经说出去了,为了自己的脸面,朱元璋也只能时刻提防而已。只是陈也先自己先沉不住气了,从而导致刺杀朱元璋失败。不过,这件事,也令朱元璋会重新审视后来的投降者。但是,接下来的看似微不足道的两件事,却令许多人对朱元璋真的刮目相看,那就是再次接受陈也先的儿子陈兆先的投降,以及再次让和阳王“迁都”这两件事。但是,也正是这两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真的凸显出朱元璋的抱负和御人之道!先说下再次接受陈也先的儿子陈兆先投降这件事。前面虫子天下说过,由于陈也先的投降再叛逃,使得朱元璋对于后来的投降者都是心存疑虑的。但是,对于陈兆先这么一个特殊的人,朱元璋反而向他展现出自己的诚心,这一点,别说朱元璋的手下想不通,就连现在的人,估计也想不通吧!不仅,陈兆先的父亲陈也先,是被朱元璋的手下杀死的。俗话说得好,杀父之仇不共戴天,陈也先被朱元璋的手下杀死,陈兆先不能说一点报仇的想法都没有。但是,为了化解陈兆先的仇恨之心,朱元璋大胆的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任命陈兆先为自己的贴身护卫。不得不说,朱元璋这一次是下了一步险棋。但是呢,朱元璋也不是真的笨到家的人,虽然表面上看,是完全的信任陈兆先,但是却也是防着陈兆先的。对此,在小说《英烈传》当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太祖熟视军情,是日即唤兆先同五百人上宿护卫,旧军尽退在外,独留国用伴卧榻前。太祖解甲熟睡达旦。五百人个个安心,都道是天地父母之星。看到没,朱元璋在安排陈兆先“上宿护卫”的时候,并不是单独让陈兆先留下,而是做了两手准备。一个是那新分配给陈兆先的五百人,实际上是在监视陈兆先,另一个则是冯国用留在了朱元璋的身边,也是怕那五百人,控制不住陈兆先,一旦陈兆先有所行动,冯国用自然会舍死保护朱元璋的。所以,表面上看,是朱元璋对陈兆先一百个放心,实际上是做给别人看的,用来稳定军心。不得不说,朱元璋的这一套御人策略,是相当成功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陈兆先死心塌地的归顺了朱元璋,再也没有反叛之心。再说下朱元璋的抱负。朱元璋在取得金陵战斗的胜利之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将和阳王从和阳那个地方,迁到金陵,也就是所谓的“迁都”。这种做法,在古代的权力的实际掌控者当中,是经常出现的,最著名的,当属曹操令汉献帝迁都这件事了。虽然说,表面上看,朱元璋的迁都,没有强迫和阳王的意思,但是在这件事上,和阳王同样做不了主。对此,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因立天兴建康诩天元帅府。怜福寿死得忠义,以礼殡葬,敕封凤台门城隍。至今香烟不绝。仍优恤其妻子。即遣使迎和阳王迁都金陵。不一日,王到金陵,太祖率诸将士朝见毕,王大悦。奉太祖为吴国公,得专征伐。看到没,在和阳王来到之前,朱元璋已经擅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建造元帅府,而后才是让和阳王迁都。而和阳王迁都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奉太祖为吴国公,得专征伐”。这等于,就是朱元璋“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可见,在朱元璋的心里,正在一步步的实现他内心的远大抱负,而终有一天,和阳王也将成为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但朱元璋的抱负和御人之道,从这两件事可见一斑!那么接下来,在《英烈传》当中,还有哪些你没注意到的有趣的故事呢?咱们下回再说!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虫子天下,看更多有态度的原创文学点评!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QdZmYXMwD.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