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动荡 才明白这些经历过百年动荡的番仔楼,或将在城中村里消失殆尽

不久前秘密君写过一则《跟着“准”三中学生在塘边逛吃一天》,后台收到过一条留言,大概意思是三中这一带并不算真正的塘边,其范围应该只有在塘边社而已。 说起塘边社,秘密君对它的印象一直是“城中村”的状态,前几日听父辈聊起,才知道塘边村(社)从宋朝
原标题:这些经历过百年动荡的番仔楼,或将在城中村里消失殆尽不久前秘密君写过一则《跟着“准”三中学生在塘边逛吃一天》,后台收到过一条留言,大概意思是三中这一带并不算真正的塘边,其范围应该只有在塘边社而已。说起塘边社,秘密君对它的印象一直是“城中村”的状态,前几日听父辈聊起,才知道塘边村(社)从宋朝就有了,到了明朝厦门筑城后才得名“塘边”,这里的居民以林姓为主,清末不少族人下南洋创业,赚得财富后回到故乡建起风格各异的别墅,至今还隐藏在塘边社中。这些“别墅”在闽南被叫做“番仔楼”,集闽南传统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具有很高的文化与观赏价值。趁着雨过天晴,秘密君踏上这个小村社去探寻上世纪的番仔楼。-塘边社村口的石碑-白楼1912年落成白楼的主人林德栽,出生于清朝末年,10岁随族人到南洋谋生。他在南洋商界很快脱颖而出,几年间就积攒下许多钱财。20岁时回到塘边建造了一座白楼,他在白楼里结婚生子,后又到南洋经商。白楼外的浮雕经历了百年风雨,还是保存得体,上面的动植物依然栩栩如生。相传屋内中堂的屏风上那一幅巨大的教子图,是厦门古屋中最大的屏风画,如今却埋没在租户的杂物中。院子里随地可见杂物和垃圾,电线缠绕在建筑前,远远看去根本想不到这是一栋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黑楼1913年落成据说,黑楼原名“屏山小筑”,因为建造时采用了一种特制的泥土使墙面看起来呈灰黑色,因此被村民们称作“黑楼”。黑楼的女主人名叫宝治,宝治懂得医术,以接生来营生,在塘边村里,经她接生的不下百十人,她为村里的贡献使这座古宅称为村里的标志性建筑,铭记在村民们的记忆中。黑楼的中堂大门紧锁,丝瓜藤缠绕在房屋前,院外的字画已经被风霜侵蚀,只有模糊的印子。院内的左侧小屋似乎有人居住,秘密君前往时,看到一列衣裤晾晒在庭院内。红楼1915年落成红楼的主人林在华也是一位在清末下南洋的商人,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家丰业厚,民国初年返乡定居,时值灾荒,林在华慷慨解囊救济灾民,因此获得政府颁赠的“急公好义”牌匾。红楼落成后,这块牌匾也挂在门口最醒目的位置,下面的“珠光剑气”是林在华本人题写的。秘密君查了下这几个字,最接近的结果是清末民初武侠小说作家王度庐(《卧虎藏龙》作者)创作的小说作品《剑气珠光》,主要讲述侠士李慕白和俞秀莲江湖历练之旅。不知林在华当初是否因为看了这本书而题字的……红楼现在也成为租户的天地,门口右侧搭起了简易的卫生间,臭气日夜熏着墙上的壁画。排水管道、电线、监控镜头随意地附着在这栋百年历史的建筑上。一下午的探寻后,秘密君只有一个疑问:这些有百年历史番仔楼是否有被保护呢?带着疑问,点开了湖里区的相关网站,几经查找看到了一则社情民意的通告《对为数不多的“番仔楼”选择重点给予保护》,并列出了湖里区的“番仔楼”,塘边的白楼、黑楼、红楼均在其中。-网页截图-文章最后写着“政府有关部门对我区的‘番仔楼’列出重点保护名单,提出保护方案,为湖里区留下一点历史文化遗存,才不至于若干年后消失殆尽。”这则通告发布于2016年1月,而两年后的今天,秘密君所见的并非所谓的保护,更多是“糟蹋”。三处老建筑都能见到租客随意地拉线晾晒衣物,电线、铁丝、晾衣绳交错纵横,建筑自身地墙体并未得到保护或者修护,而如此状态可能仅仅是众多“番仔楼”的冰山一角。番仔楼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闽南的华侨到南洋一带创业后归国所建,每一栋番仔楼背后都有一段下南洋、抗战、国共对峙、文革等的故事,极具传奇色彩。-鼓浪屿上的番婆楼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这些建筑在这个村社里伫立百年,经历过风雨,经历过战争,但如此下去,这些老建筑还能存在多久?秘密分享关于这些番仔楼你有什么看法文:秘密厦门/部分网络文献图:秘密厦门/网络如需转载/合作,请联系后台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4wDGgP9r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