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国学日课|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宋 词 “ 扬 州 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1],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荞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3],解鞍少驻
原标题:国学日课|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宋词“扬州慢姜夔淳熙丙申至日[1],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荞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淮左名都,竹西佳处[3],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4],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5],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6],青楼梦好[7],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8],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9],年年知为谁生?注释[1]丙申: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2]千岩老人:萧德藻,字东夫。[3]竹西:亭名,在扬州城北五里。[4]胡马窥江:绍兴三十年(1160),金主完颜亮侵,曾驻兵扬州。[5]杜郎:杜牧。[6]豆蔻: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7]青楼:妓院。杜牧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8]二十四桥:在江苏省扬州城西郊。《扬州画舫录》:“二十四桥,一名红药桥,即吴家砖桥,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9]红药:芍药花。解析这是作者的自度曲,描绘金人南侵给扬州带来的重创。宋高宗在位期间,金人曾两次发动大规模的南侵。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焚掠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受到破坏。十五年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作者来到扬州,追怀丧乱,感叹今昔,写下这首深刻反映现实的词作。词的上阕描绘战后扬州的残破荒凉景象。首先描写扬州昔日的繁华,扬州是昔日的“名都”,扬州城东禅智寺的“竹西”亭,环境幽美,是士大夫常到的地方。杜牧写有《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作者描写昔日繁华,目的在于与今日的萧条形成对比。接着描写今日的景象:“过春风十年,尽荞麦青青。”杜牧曾描绘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十里长街,如今是一片生长荞麦的废墟。作者用“驻”“过”表示目前的景象都是自己在此“少驻”和“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扬州城已经今非昔比了。再接着描绘自己两个方面的感受。一是感到这里的百姓无法忍受这残酷的战祸,“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里用拟人的移情手法,言草木都无法忍受谈战祸造成的创伤,更何况人呢?二是感到这座古城荒凉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到黄昏,角声在寒风中悲鸣,令这座空城无法忍受这荒凉的景象,更何况人呢?词的下阕化用杜牧的诗意,表达对故国的深切眷念。作者化用杜牧的三首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绘扬州的今不如昔,表达对故国的深切思念。第一首诗是《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在扬州时,曾与一位十三岁的美丽少女有过交往,并对她进行赞美。如今即使杜牧重到,再也找不到那种意境,更找不到那样的美女了。第二首诗是《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在扬州时,对自己长期留连青楼女色在此诗中表示忏悔。如今的扬州连当年所有的亭台楼阁都毁于兵火,不仅不能有青楼梦好,连青楼都已荡然无存了。第三首诗是《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表达作者对韩绰的怀念和对其风流韵事的回忆。而如今二十四桥仍在,它孤独的倒影在桥下水波中荡漾,只有冷月静静地映照着它,再也没有昔日美人吹箫的热闹景象了。最后以红药年年花开花落却无人观赏作结,感叹整个扬州城的荒凉和萧条。这首词在艺术上表达出来的特色是“清空”;描写扬州空城,用“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清角吹寒”的拟人移情手法,将读者引入到广阔的想象空间,显示出荒凉景象。化用杜牧诗句也将读者引入到消失了的那种美人、风流、热闹的情景之中,将荒凉和凄清撒布在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感受。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4wDa7y0d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