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电视剧全集“迁善改命”《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四十七岁遇灶神,改造命运

俞净意(俞都)是明嘉靖年间的大善人,俞公晚年发心改过、力行善事,并以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广劝世众,由同乡的罗祯实录记下了俞公的故事,就是此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俞公的故事与《了凡四训》中袁了凡先生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俞公早年的经历是更要
原标题:“迁善改命”《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四十七岁遇灶神,改造命运俞净意(俞都)是明嘉靖年间的大善人,俞公晚年发心改过、力行善事,并以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广劝世众,由同乡的罗祯实录记下了俞公的故事,就是此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俞公的故事与《了凡四训》中袁了凡先生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俞公早年的经历是更要凄惨些的,从秀才到举人,连考七次都未中,俞公不但仕途坎坷,家中也是灾难接踵。生五子,四子病夭,最后一个儿子也走失了,生四女,仅存其一,俞公的妻子也因思念儿女,哭瞎了双眼,俞公直到四十七岁,生活依旧是家徒四壁、穷困潦倒。最后幸遇灶神点化,俞公才得以知晓往昔所造恶业,并发心改过迁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对于如今甚嚣尘上的社会,是一篇很有利益世道人心的好文章,在修身中落实“意净无染,君子有终”,在积善上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人人皆可改变命运、远避祸殃。一、君言生平读书积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因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恐受罚不止此也。释义:你说这一生读书,积德行善,可为何如今不仅功名无成,还落得妻儿不全,就连家中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这是因你意恶太重,专在表面上求虚名,而且疏文中所写总是怨天尤人,对天地多有亵渎,恐怕惩罚还不止如此呢。“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是谓真善人。”俞公虽也积德行善,但却只是表面功夫,意恶太重、专务虚名,这都是其所求不得的原由。有些人看到别人做善事,于是也跟着效仿,而自己却无向善之心,还在为了名声、贪图回报,这就如种遍地荆棘,痴痴然望收嘉禾,自己的福报怎么可能增长呢。二、若有力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诚诚恳恳,使此善意圆满。释义:有力量能做的善事,就要不求回报,不求名利,不论事情大小,都要一心投入,不夹杂一点虚伪,老实去完成。如果自己做不到的善事,内心也不能失去善心,一定要让自己的善心圆满。“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不可为之事,当尽心从之。”当怀着至诚心去做善事,收获的也是幸福与满足。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不过于在乎其结果,如此行持善心才能持久,方能日有所得。三、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意外效验。释义:第一要有忍耐心,做善事有时会很困难,不能忍耐就无法完成。第二要有永远心,要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做善事切忌不可懒惰,要勤奋努力,不可自欺,如果能坚持久久做起,日久功深,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果报。灶神劝诫俞公但行善事,要具足二心,即忍耐性和永远心。我们想要在任何一领域有所建树,这二心都是必不可失的,耐得一时之苦,换得百日无忧,行善更是如此,若是没有很好的心性,善事就很容易中断难以为继。“静则一念不起,动即万善相随”,这就是俞公发心改过迁善后的状态,每个人的命运,皆由自己掌握,俞公在四十七岁方才觉悟,彻底颠覆了自己坎坷的命运,我相信,亟欲效法俞公,人人皆可如此。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0N35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