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帛书辟谷并非不吃不喝,马王堆帛书《却谷食气》告诉你真相

辟谷又被称为“却谷”或“绝谷”,是指停食五谷。古代丹药家认为,谷气留于肠胃,则令人不寿。他们所谓辟谷,并不是什么也不吃,而是在不食或少食五谷的同时,另有服食之法。 《抱朴子·杂应》对辟谷之效曾有比较客观的评价。葛洪指出“道书虽言欲得长生,肠
原标题:辟谷并非不吃不喝,马王堆帛书《却谷食气》告诉你真相辟谷又被称为“却谷”或“绝谷”,是指停食五谷。古代丹药家认为,谷气留于肠胃,则令人不寿。他们所谓辟谷,并不是什么也不吃,而是在不食或少食五谷的同时,另有服食之法。《抱朴子·杂应》对辟谷之效曾有比较客观的评价。葛洪指出“道书虽言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又云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多力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此乃行气者一家之偏说耳,不可便孤用也”。葛洪认为辟谷之效只是在于一、“可省肴粮之费”;二、“差少病痛,胜于食谷时”;三、“若遭荒世,隐窜山林,知此法者,则可以不俄死也”;四、可以减肥,“身轻色好,堪风寒暑湿”,如此四端而已。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却谷食气》是我国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有关“辟谷”行气的书籍。该书认为单纯的不吃不喝是错误的,必须配合行气,可以渐生气力,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而在抱朴子中,葛洪也主张,如果不是出于不得已,也断不了口腹之欲,最好还是“无致自苦,不如莫断谷而节量饥饱”,认为过于压抑食欲往往适得其反,甚至导致弄虚作假。如当时有些“浅薄道土”名为不食,却每天饮酒,“日中斗余,脯腊耠辅枣栗鸡子之属,不绝其口。或大食肉而咽其汁,吐其滓,终日经口者数十斤,此直是更作美食矣”。《却谷食气》虽然讲“却谷”。书中“却谷”并不是什么都不吃,而是“食石苇”,即一种补药,服食程序是“朔日食质日驾一节,旬五而,六始铫匡,日节,至晦而复质,与月进”。“匡”是亏的意思,即每月上半月递增,下半月递减,食量与月亮盈亏相应。这就是所谓“却谷者食质而〔已〕”。吃有形体的东西,看来是把“质”当作与“气”相反的东西。但在古代训诂中,“质”还有精要之义,这里也可能是指作为代用食品的精华之物。古人所食精华之物,除神仙家是服食“金丹”、“黄白”、“五芝”等物,一般是以有滋补作用的草木之药为主,如菖蒲、菊花、人参、天门冬、地黄、朮(分白朮、苍朮)、菟丝子、麦门冬、薯蓣(山药)、意苡仁、泽泻、远志、黄连、蒺藜子、黄芪、肉苁蓉、防风、续断、飞廉、五味子、松脂、桂、枸杞、柏实、茯苓、蔓菁子、藕实、大枣、芡实、蓬墓、胡麻。这些药物,大抵皆属“久服轻身延年,耐寒暑,不饥渴”之药,并且无毒,故《神农本草经》列为上药。古书如刘向《列仙传》、葛洪《神仙传》对服食这类药物多有描述,往往把它们的功效吹得神乎其神。上引汉镜铭文“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以玉泉已渴,食枣止饥,正是此类思想的表达。玉泉已渴,已兜上述;食枣止饥,也是汉代流行的说法。如《史记封禅书》载李少君之言,谓“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就是把仙人与食枣联系在一起。《神农本草经》卷一:“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也说枣有补气安神之。“石苇”在《神农本草经》中只是中药,特点是“味苦平,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但这里也被用作辟谷的代用食物。古代辟谷的代用食物虽被用于服食修炼,当初却往往是用于对付饥饿,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古代老百姓饿肚子是家常便饭,道土入山也时有此厄。在正常情况下,是谁都不愿放弃美食,但饿极了就难免会将活下去的希望寄托在“不饥丸”此类“缥缈”的药物上。更多资讯请关注“酒歌说文”,为您提供更多国学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博大精深的国学,只需每天看上一眼。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0ZGg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