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成赏月之诗做一个能吟诗赏画的现代人——吟诗赏画须知的文史典故

中华古典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美不胜收。优秀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古典语言的典范、文学艺术的奇葩。古代文人写诗作画喜欢用典故,现代人吟诗赏画如果不懂文史典故,是无法理解诗意和意境的。诗能补画的意境,画能补诗的诗意,本文试就梅兰竹菊题
原标题:做一个能吟诗赏画的现代人——吟诗赏画须知的文史典故中华古典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美不胜收。优秀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古典语言的典范、文学艺术的奇葩。古代文人写诗作画喜欢用典故,现代人吟诗赏画如果不懂文史典故,是无法理解诗意和意境的。诗能补画的意境,画能补诗的诗意,本文试就梅兰竹菊题画诗为例说明之。中国文人喜爱画梅、兰、竹、菊“四君子”。梅拒风雪,兰溢清香,竹有劲节,菊能傲霜,梅兰竹菊承载了中国文人太多的精神寄托,借助于书写梅兰竹菊的艺术形象来寓意咏怀,表现自己的品德、节操、胸怀与际遇,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遗产。所谓典故,指典例故实而言。见诸古籍而为后人袭用者,统称为典故,凡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均可归入典故。典故的文字精炼,概括性强,内涵丰富,不费许多笔墨,就能表情达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如果读者不了解典故的来源与含义,只从字面上去望文生义,就不可能理解作者诗画的内涵,甚至谬之千里,产生歧意。举个例子,画家赵浩公先生在丙子年(1936年)创作了一幅《梅竹双清图》,画面上一树寒梅,两枝修竹,墨韵明净,风格秀雅。在画面的右上方题着引用明代金西白的两首诗。其一:“孤山不见林君复,借宅空怀王子猷。爱尔双清须赋咏,令人千古想风流。”其二:“缟衣春梦三更月,翠葆凉生几度秋。莫把琅玕制成笛,虚心应为落花愁。”诗中提到了“林君”、“王子猷”、“琅玕制笛”的典故,对于初涉传统文化的学习者来说,可能不知其来历,更难知其意。梅兰竹菊画题和题画诗中常用的典故有四大类,一是古代神话传说,如“罗浮梦”、“竹杖化龙”;二是历史人物,如“所南翁”、“孤山处士”;三是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如“潇湘”、“琅玕”;四是有史书记载的历史故事,如“柯亭竹”、“不可一日无此君”、“王者香”等。一梅花诗眼画题典故典故一:罗浮梦罗浮(山名,在广东省东江北岸)。据唐朝柳宗元在《龙城录·赵师雄醉憩梅花下》记载:隋朝时,有一个叫赵师雄的人出行罗浮。一日,天寒日暮,赵因醉酒停车于松林间休息,恍惚间,见村间酒店旁,有一个淡妆素服的女子出迎。赵师雄与她交谈,但觉芳香袭人。两人共至酒店饮酒。有一个身穿绿衣的小孩,在旁边歌舞欢笑。赵师雄酒醒后,只觉风寒袭人,天色已经渐渐发白,自己正独睡于一棵大梅花树下,树上有只绿鸟在鸣叫,方悟在梦中遇见了梅花仙女。后人遂以“罗浮、罗浮梦、罗浮魂、罗浮客、罗浮美人、好梦罗浮”等来吟咏梅花。诗眼画题例句:罗浮春风罗浮魂罗浮梅花罗浮雪罗浮名品罗浮通梦罗浮香影罗浮花月夜典故二:寄梅·一枝春据南朝盛弘之在《荆州记》记载:陆凯与范晔是好朋友。陆凯在江南折一枝梅花,通过驿使寄给远在长安的范晔,报告春天到来的消息。并赠诗一首:“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人遂以“寄梅花、寄梅、折梅、梅寄一枝、陆凯传情、陇头春信、陇头梅、一枝春”等来表达对朋友的问讯及思念之情,或借写梅花及梅花开时的春讯。“一枝春”也成为梅花的别名。宋代黄庭坚就有“欲问江南近消息,喜君赠我一枝梅”的诗句。诗眼画题例句:报早春、春讯、早传春信陇头春讯一枝春春色一枝东风第一枝江南第一枝聊赠一枝春寄与陇头人折花欲寄陇头人典故三:林逋·和靖宋朝人林逋,工书善诗,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终身不娶而无子,种梅弄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去世后被赐谥为“和靖先生”,有《林和靖》三卷传世。林逋被视为远离世俗的清高之士,在后世题梅诗中,常以“孤山处士”、“西湖处士”、“西泠处士”、“逋仙”、“老逋”来称呼林逋。诗眼画题例句:寒士风梅妻鹤子幽独人与梅花一样清高格高士风范高士高贞骨不媚典故四:西湖·孤山与典故三一样,后人遂以“西湖”、“西泠”、“孤山”来指梅花生长的优雅环境,以“孤山处士”西湖处士”、“西泠处士”来称呼像林逋那样的爱梅之人。诗眼画题例句:孤山棲身寒士风高士风范梅妻鹤子人与梅花一样清典故五:伴鹤宋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客至则放鹤致之。后人遂以“放鹤”、“伴鹤”表示隐居或清高。诗眼画题例句:伴鹤孤山伴鹤典故六:姑射仙人姑射(ye),山名,在山西临汾县西。庄子《逍遥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后世诗文或作姑射,或称藐姑,或称绰约仙子,转为神仙或美人之称,在题梅诗中常用此典故。典故七:香雪海江苏吴县邓尉山多梅,花开时一望如雪,香闻数十里。清朝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宋荦题“香雪海”三字,鎸刻于山石之上,遂将邓尉山称为香雪海。后人在题画中也常用香雪海的典故来形容梅开时的盛况。诗眼画题例句:香雪海二兰花诗眼画题典故典故一:香祖·国香香祖,兰的别称。宋朝陶谷《清異录》:“兰虽吐一花,室中亦馥郁袭人,弥旬不歇,故江南人以兰为香祖。”清朝《广群芳谱》:“兰幽香清远,馥郁袭衣,弥旬不歇……称为第一香”。又因兰花香气清雅,被尊称为“国香”。诗眼画题例句:香祖云根香祖第一香兰有国香国香瑞色典故二:猗兰操·王者香猗兰在题兰诗中是指猗兰操,也称幽兰操。猗兰操是琴曲名,《乐府诗集》的“琴曲歌辞猗兰操序”中介绍说:猗兰操这首琴曲为孔子所作。相传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在深山幽谷中见到幽兰茂盛,香气袭人,于是就停车观赏。孔子长叹说:“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于是取琴弹奏,舒发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孔子将自己比作幽兰,因无王者赏识而与众草为伍,将心中的激愤和抑郁寄托于琴曲之中。后世将孔子弹的这首琴曲称为猗兰操或幽兰操,将兰花称为“王者香”。称兰花之香可“入素琴”。诗眼画题例句:王者香兰为王者香留得清香入素琴典故三:离骚·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曾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但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由于屈原将其爱国情怀寄托于兰花之上,在《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诗句,如“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等,所以后世题咏兰花者常提到屈原、楚国大夫、离骚、楚辞、屈宋、楚客、楚臣、楚魂、屈骚魂、楚江、楚山、楚雨、楚兰、楚畹等。诗眼画题例句:楚魂楚香楚艳楚泽名品楚泽遗韵楚泽幽香根移楚畹幽馨入楚骚素心留屈宋清梦寄潇湘典故四:九畹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古之十二亩为畹。后来九畹就成为种兰的典故,有时也作“楚畹”。诗眼画题例句:兰生九畹三春九畹香生九畹花香九畹九畹香清九畹高情典故五:沅湘·湘江湘江,又名湘水、湘流,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汇合沅水称沅湘。屈原遭谗被贬后,流浪于沅湘流域。他在《楚辞》中写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皎皎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汉代的贾谊在《吊屈原赋》有:“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在诗歌或题画诗中常出现“沅湘、湘江、潇湘、湘水、湘滨、湘波”等,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用“湘兰、沅芷澧兰”等指生于湘澧两岸的芳草,比喻高洁美好的人品。画题例句:湘兰沅芷澧兰湘云湘浦秋烟典故七:湘纍·三闾湘纍和三闾均是指屈原。《汉书·扬雄传》中有“因江潭而往记兮,钦吊楚之湘纍”。旁注:“李奇曰:诸不以罪死曰纍,荀息、仇牧皆是也。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纍也。”屈原曾辅佐楚怀王,官任三闾大夫。后人在题兰诗中常提及“湘纍”、“三闾”,以追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典故八:灵均屈原字灵均。《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故题兰诗中常提及“灵均”。典故九:空谷佳人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了美人香草的比喻,来表现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孔子在深山幽谷之中见兰草茂盛,遂发怀才不遇之感慨。后人遂以“空谷佳人”来形容兰花的芬芳高洁。“空谷”指幽深的山谷,“佳人”指心性妙馨的美女。诗眼画题例句:空谷佳人兰如美人美人香草芳姿轻柔嫣然空谷典故十:光风光风指雨止日出、日丽风和的景象。宋玉在《楚辞·招魂》中有“光风转蕙,汜崇兰些”的句子。所以光风在题兰诗中常被引用。光风霁月指天朗气清时的和风,雨过天晴后的明月。用以比喻人物品德高尚、胸襟开朗、心地坦诚,或指政治清明。宋朝黄庭坚在《豫章集·濂溪诗序》中说:“舂陵周茂叔(敦颐),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诗眼画题例句:光风霁月典故十一:郑所南郑思肖(1241-1318),南宋诗人、画家,字忆翁。宋亡后,隐居苏州,坐卧必南向,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善画墨兰,多花叶萧疏,露根无土,以寓“疆土无存”之意。其诗也表现出怀念宋室的感情,有《郑所南先生文集》等。后人常在咏兰诗中提到“郑所南”、“所南翁”以赞扬其坚贞不屈的品质。典故十二:马湘兰明代金陵名妓,名守真,字玄儿,小字月娇,人称“马四娘”。工诗,善画兰。后人在咏兰诗中常提及“金陵马四娘”。三竹诗眼画题典故典故一:王子猷·此君晋代裴启在《语林》中记载了王徽之(王子猷)爱竹成癖的故事:王徽之曾经暂时寄居在别人的空宅里,他令人在住宅处种竹。有人问:“这不过是暂时居住一阵子,何必如此麻烦。”王徽之独自啸咏了很久,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后人就以“何可一日无此君、安可一日无此君、子猷宠”等形容对竹子的酷爱,或表示文人的喜好或雅兴。以“此君”作为竹的代称。典故二:文与可·湖州宋朝文同,字与可,皇祐元年进士,元丰初任湖州太守,故也称“文湖州”。善画山水,尤长墨竹。自谓“画竹必先胸有成竹,不能节节叶叶为之”。其后学者甚众,称为“湖州竹派”。后人在题竹诗中常提到“与可”或“湖州”。【画题例句】与可化身湖州遗韵三:湘妃·九嶷山指尧帝的二女、舜的二妃。据晋张华《博物志》卷八和梁任昉《述異记》记载,舜南巡,死于湘之苍梧(今湖南宁远县境,又名九嶷山),他的两个妃子奔丧痛哭,挥泪沾竹,竹尽泪斑。后人遂以“湘妃、湘娥、湘君、湘灵、湘魂、舜妃”等写忧愁悲伤的相思之情。在题竹诗中引用了这个古代神话传说,将竹子拟人化。诗眼画题例句:湘魂湘江清影湘江遗怨湘篁染泪湘江竹痕湘妃祠下竹斑斑湘女暮啼秋典故四:潇湘旧诗文中多称湘水为潇湘。湘水亦称湘江,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有关湘妃的神话传说即源于此地,《山海经·中山经》记载:“(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沣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另外,屈原被贬,也流浪于此所以后人常在咏竹诗中提到“潇湘”。诗眼画题例句:潇湘风雨潇湘一枝潇湘过雨时典故五:二十五弦《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后遂用“素女弦、二十五弦、五十弦”等描写悲怆的曲调,或统称美妙的音乐。在咏竹诗里用此典故来形容风吹竹叶发出的悦耳声响。典故六:竹报平安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续集》中记载:“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知事僧的称谓)每日报竹平安。”后将家书称为“竹报”,谓平安家书为“竹报平安”。在题竹诗句上也常有“竹报平安”的句子,将竹寓意为平安的象征。诗眼画题例句:平安竹报平安平安长春年年平安风静竹平安但留清香在,日日报平安典故七:渭川千亩渭川即渭河。《史记·货殖列傅》记载:“汉人谓有渭川千亩竹,其人与千户侯等。”后言竹之繁茂,多曰渭川千亩。诗眼画题例句:渭川千亩竹典故八:竹杖化龙晋代葛洪在《神仙传·壶公》中说了一个故事:汉朝有个叫费长房的人跟从壶公学仙道,有一天他想回家看看。壶公就给了他一根竹杖说:“只要骑着它即可回家。”费长房骑上竹杖,昏昏沉沉如睡着一般,醒来即已到家了。他将竹杖丢弃在家附近的葛陂中,竹杖便化作一条青龙飞去。后人在题画诗中常将竹子比喻为“苍龙”,亦称“葛陂龙”。诗眼画题例句:化龙竹杖成龙龙化葛陂壶公杖龙材数竿苍翠擬龙形典故九:龙孙有关竹子化龙的传说还有许多,例如汉朝刘向著的《列仙传》中记载,有一个叫呼子先的人活了百余岁,有一天夜里有神仙持两根竹竿,叫呼子先骑上,竹化为龙,飞上华阴山。邓德明《南康记》记载,汉朝陈邻,夜曾乘龙回家,“龙至家辄化青竹杖”。正因为有了上述典故,人们将竹笋或小竹称为“龙孙”。宋代梅尧臣在《韩持国遗洛笋诗》中云:“龙孙春吐一尺芽,紫锦包玉离泥沙。”宋代张淏在《云谷杂记》中记载:“辰州有一种小竹,曰龙孙。”诗眼画题例句:龙孙得意龙孙脱颖典故十:青鸾青鸾指传说中的神鸟。晋朝王嘉《拾遗记卷十·蓬莱山》记载:“有浮筠之竿,叶青茎紫,子大如珠,有青鸾集其上。”筠,为坚韧的竹皮,引申为竹子的别称。传说蓬莱山的竹林中有青鸾栖其上,所以前人在题竹诗中常提及青鸾。有时也将竹子称为青鸾或翠鸾,或称鸾竹。诗眼画题例句:鸾凤舞空山一梢风影舞青鸾鸾尾拂白云疏篁舞翠鸾鸾风青宵下,吹箫坐月明典故十一:柯亭竹·伶伦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记载:东汉末年,蔡邕经过会稽柯亭(也称高迁亭)时,见屋东第十六椽为良竹所制,取以作笛,能发妙声。后人以“柯亭竹、柯亭笛”指美笛,也比喻良材;用“竹弃柯亭”比喻人才不得其用。伶伦是传说中黄帝时的乐官。由柯亭竹制笛联想到上古时代的吹笛之人,因此题竹诗中也常提到伶伦吹笛,清远悠扬的笛声仿佛将人们的思绪带到远古时代。诗眼画题例句:柯亭知音典故十二:淇园淇园,地名,在今河南淇县附近,古代以产竹著名。《史记·河渠书》记载:“上(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南朝梁任昉《述異记》记载:“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也。”后人以“淇园”指竹子生长的地方。诗眼画题例句:淇园雨过淇澳清风淇水清风绿竹淇澳典故十三:琅玕琅玕最早是指美玉或珠树,后来诗人们将竹比喻为琅玕。唐代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郑驸马宅宴洞中》:“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青琅玕。”宋代苏过《斜川集·从范信中觅竹》诗:“十亩琅玕寒照坐,一溪罗带恰通船。”后人在咏竹诗或题画诗中就将竹子称为琅玕。用碧琅玕来比喻绿竹美如玉石。诗眼画题例句:碧琅玕万顷琅玕压碧云琅玕振晓风清风徐洒碧琅玕琅玕掀舞一天秋典故十四:篔簹(yúndāng)一种竹子的名称,此竹皮薄而节长竿高。汉代杨孚《異物志》:“篔簹生水边,长数丈,围一尺五六寸,一节相去六七尺,或相去一丈,庐陵界有之。”陕西洋县西北十里有篔簹谷,谷中多竹,宋代画竹名家文同(文与可)曾在此建披云亭。苏轼在《东坡集》中有“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之篔簹谷诗”。后人将大竹统称为篔簹。诗眼画题例句:篔簹蓊郁四菊诗眼画题典故典故一:陶令(彭泽)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曾为彭泽县令。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以诗酒自娱。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其诗句“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归隐者之超凡脱俗,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在咏菊诗中常提到“陶令”、“陶家”、“渊明”、“陶翁”、“彭泽”、“彭泽令”。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并著有《五柳先生传》,所以题菊诗中也常提到“五柳”。诗眼画题例句:陶令篱边陶令爱之陶篱香影彭泽香影彭篱佳色典故二:义熙义熙是晋司马德宗(安帝)年号,为公元405年至418年。陶渊明生活在公元365年至427年,义熙年间正是陶渊明出仕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之时。故题菊诗中的“义熙年”、“义熙人”、“义熙嘉本”等均与陶渊明有关。典故三:东篱晋代陶潜在《陶渊明集》饮酒诗中有“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句子。后人遂将东篱借指菊花或种菊之处。诗眼画题例句:醉东篱东篱伴月滋菊东篱寂寞东篱採菊东篱下秋风融日满东篱雨后东篱野色寒东篱把酒黄昏后典故四:南山泛指住地南面的山,东晋陶渊明“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流传久远,使得后世题菊诗中常常提到南山。南山仿佛成了世外桃源,成了诗人和画家们的神往之地。诗眼画题例句:高咏南山诗,悠然念渊明南山悠然趣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典故五:柴桑古县名,在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因县西南有柴桑山而得名。晋陶潜故里为栗里原,靠近柴桑山,故也称柴桑里。后人遂将陶潜的居处称柴桑,称陶潜为柴桑处士、柴桑翁。诗眼画题例句:柴桑幽境典故六:黄花菊花在秋季开放,秋令在五行(木、火、土、金、水)中属金,故以黄色为正,因而菊花又称“黄花”。在古汉语中“花”和“華”相通,故也称“黄華”。诗眼画题例句:醉花黄黄花分外香黄花晚节香黄花不负秋黄花耐岁寒黄花瘦且看黄花晚节香人比黄花瘦霜早黄花瘦典故七:东君指太阳之神或司春之神。屈原的《九歌·东君》即为祭日神之歌。《全唐诗》中的成彦雄柳枝词“东君爱惜与先春,草泽无人处也新”指的是司春之神。在梅兰竹菊题画诗中大多是指司春之神。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0aV5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