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猕猴印度猕猴抢婴儿,它是“猴贩子”吗

文: 赵序茅 据新闻报道:印度卡纳塔克邦一个偏远村庄内,出现了一个“猴子人贩子”。它闯进一个农户家中抢走一个婴儿。村民扔出食物试图引诱猴子,结果没有奏效。最后,村民用“声东击西”的方法成功救出婴儿。猴子抢东西我遇到过,猴子抢人还是第一次听
原标题:印度猕猴抢婴儿,它是“猴贩子”吗文:赵序茅据新闻报道:印度卡纳塔克邦一个偏远村庄内,出现了一个“猴子人贩子”。它闯进一个农户家中抢走一个婴儿。村民扔出食物试图引诱猴子,结果没有奏效。最后,村民用“声东击西”的方法成功救出婴儿。猴子抢东西我遇到过,猴子抢人还是第一次听闻。猴子抢东西很好理解,有的是直接抢食物,有的是抢来其他物品换取食物。那么猴子抢婴儿究竟出于何种目的。仅从视频资料很难做出精准的判断,不过据视频描述存在几种可能。照片中的猕猴在给婴儿理毛1抢夺孩子最有可能是一种阿姨行为在很多群居的灵长类动物中,母亲以外的其他雌性成员也会对婴猴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会表现出各种照料行为,被称为阿姨行为或拟母亲行为。我们之前在观察研究滇金丝猴的时候就经常发现阿姨行为。这次在视频中可以看到,这只印度猕猴并没有伤害小孩,反而几次给它“理毛”。理毛是非人灵长类动物特有的一种舒适行为,同时也是表示友好的社会行为。此外,这只猕猴守在孩子身边,不让其他人靠近,这是一种明显的保护行为。视频中,这只猴子把人类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极有可能是一种阿姨行为。此外,非人灵长类动物还存义亲抚育现象——那些母猴会抚育别家(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猴。我们在观察滇金丝猴过程中就发现一起义亲抚育。这种行为可以用“亲代抚育迷失”假说进行解释,此解说认为哺乳期雌性相关的社会和激素因素可能是其进行义亲抚育的原因。哺乳期的雌猴照看自己孩子的时候,在激素分泌如催产素和催乳素的作用下,有利于和非亲婴猴形成临时的联系纽带,增加容忍度。滇金丝猴的阿姨行为朱平芬摄2抢夺小孩也可能是一种模仿行为。非人灵长类动物擅长学习和模仿。视频里印度猕猴抱着人类的小孩很有可能是之前经常看到人类抱孩子,进行模仿。之前,我在唐家河保护区调查的时候,得知了一起猕猴打麻将的事件。当年青川森林公安收缴了一只老百姓私养的猕猴,把它放归到唐家河。此猴打小生活在人类的环境中,并不怕人,但对自己的同胞陌生了。由于之前有过长期和人类打交道的历史,它并不怕人,平日里趁人家不在的时候,入室搞点东西,吃完再带点回去。当地人也慢慢习惯了,不和它一般见识,不过这猴却越发顽劣。有一日,蔡家坝护林员老刘一家在打麻将。这只猴偷偷地溜了进来,发现屋子里并没有吃的。它看到打麻将的人围在桌子上,径直地跳到刘女腿上,好奇地看着它们玩牌。一家人都是护林员,对于此猴甚是好奇,并没有驱赶。观看一会后,此猴竟然学着人类的样子去摸牌。猕猴很善于模仿为了获取食物,这只猴子学会了敬礼。赵序茅摄3杀婴的可能性也有,但是比较低新闻中还介绍,今年4月份在印度的另一个村庄,猕猴从一个妈妈身边抢走了一个新生儿,最后溺死在水井中。关于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杀婴行为有几个假说可以解释:1性选择假说认为,雄性为了使得雌性尽快和自己交配,会杀掉这个雌性和其他雄性后代,从而实现自己的繁殖利益。2)资源竞争假说认为婴猴的死去会给杀婴者以及它的后代提供更多可利用的资源。3)社会病态假说认为,灵长类中的杀婴是个体侵略性的副作用,或者是受到人为干扰引发的极端行为,并非进化上的适应。我个人认为这只杀害婴儿的猴子可能符合社会病态假说。由于人为干扰导致印度猕猴种群生活在一个拥挤的条件,使得个体产生侵略性。要满足社会病态假说需要具备条件:1)杀婴者的侵略性发生在杀婴前或者袭击婴儿的过程中;2)杀婴行为对于杀婴者是不利的,仅仅是受到人为干扰产生的不正常的行为。如果,新闻中的猕猴杀婴属实的情况下,很有可能符合社会病态解说。死去的婴猴李腾飞摄4抢夺孩子换取吃的,也有这种可能虽然视频中,人们拿出食物给“猴贩子”,它并不理睬。这只猕猴不要食物,可是并不代表其他抢夺孩子的猴子不这样。比利时列日大学的灵长类动物专家FanyBrotcorne对于猴子的抢劫行为进行了专门的研究。Brotcorne发现生活在印度尼西亚某寺庙附近的一群长尾猕猴长期对游客进行敲诈勒索,它们抢走游客身上值钱的物品,比如手机、相机、帽子等。然后坐等游客缴纳“赎金”——食物,来领回自己的物品。为了探究缘由,Brotcorne团队花了近4个月的时间观察了寺庙周围4个不同的猴群。这4个猴子中猴子的年龄结构不同,接触游客的机会也不同。观察结果显示:接触游客最多的两个猴群发生敲诈、抢劫的几率最高,而越是远离人群的猴群也越本分。此外,抢劫游客行为的发生几率和群猴中的年龄结构有关,猴群中的年轻雄猴越多,参与抢夺的几率也越高。在猴群中,年轻的雄猴在群体内的地位比较低,猴群中的高等级个体占据食物最丰富的地盘,它们无权染指。穷则思变,年轻的雄猴为了获取优质的食物只有去扩宽新的渠道。它们中的一只一旦获取了新的食物,很容易在群体之间传播。猴群中很多新食物的获取往往都来自年轻雄猴的探索。抢东西的猴子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视频中的印度猕猴抢夺人类的孩子,很有可能是一种阿姨行为,其次也可能是一种单纯的模仿行为。新闻中介绍,这不是第一次发生猴子抢人类婴儿的事件,今年4月份在印度的另一个村庄,猴子从一个妈妈身边抢走了一个新生儿。即便如此这依旧是小概率事情。因为抢夺孩子这种行为不可能在猴群中流传开来。对于猴子而已,相互学习、模仿并不是什么难事,比如一只猴子进行抢劫,另一只猴子模仿。但是,某种行为,比如“抢劫行为”,要在猴群中扩散开来,让其他猴子都学习和接收,这可不是简单的个体间模仿了,而是一种社会学习行为。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猴子发生社会学学习呢?有关猴子学习动机的假说有:随大流,模仿有经验的猴子,从父母或近亲那里学习,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对哥斯达黎加的一群卷尾猴研究发现“收益偏好”(“payoffbias”)是猴群学习的动机,简单说就是猴群是否愿意学习某种行为取决于这种行为能否给它带来收益。以卷尾猴开坚果为例,一种有效开果方法可以在很短时间内(2周)在猴群传播开来,即便是猴群中有些个体已经掌握了开果技术,它们也愿意学习更有效的方法。这些猴子非常善于观察、学习,也会利用个人经验学习。其中老年猴往往依靠自己的经验,而年轻的猴子更多地向他猴学习。这只猴子收养了流浪狗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0y8M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