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雕刻大师橄榄大师|《鼎边偶寄·食有三品一一一读唐振常》作者:江礼旸

----- 本专题内容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 我在写唐鲁孙时,曾说有空来写一写我最佩服的另一位姓唐的前辈,我所指的就是唐振常老爷子。吾生也晚,未见过正宗的八旗子弟唐鲁孙。当我懂事的时候,他早已到台湾去了,而且至死也未回过大陆。而
原标题:橄榄大师|《鼎边偶寄·食有三品一一一读唐振常》作者:江礼旸-----本专题内容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我在写唐鲁孙时,曾说有空来写一写我最佩服的另一位姓唐的前辈,我所指的就是唐振常老爷子。吾生也晚,未见过正宗的八旗子弟唐鲁孙。当我懂事的时候,他早已到台湾去了,而且至死也未回过大陆。而唐振常则不但有幸晤面交谈,且曾亲聆其学术报告,我们同为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创会会员。先生是学会领导,我则是副秘书长。唐振常(1922一2002),出身于四川成都殷实大户人家。毕业于燕京大学,早年从事新闻和文学工作,任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记者、编辑、采访主任,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后从事史学研究,专攻中国近代史及上海史,历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史志学会会长。日本学者称其为“上海史研究第一人”。唐振常先生跨越新闻、文艺、史学三界,且“业绩”皆不同凡响,在我国学人中实属罕见。史学研究的20年是他事业最辉煌的时期。尤为可贵的是他熔新闻、文艺、史学于一炉,铸就一种独特的文风。唐先生又是位美食大师。他说:“食有三品,上品会吃,中品好吃,下品能吃。能吃无非肚大,好吃不过老饕,会吃则极复杂,能品美恶,明其所以,调和众味,配备得宜,借鉴他家所长,化为己有,自成系统,乃上品之上者,算得上真正的美食家。要达到这个境界,就不是仅靠技艺所能就,最重要的是一个文化问题。高明的烹饪大师达此境界者,恐怕微乎其微;文人达此境界者较多较易,这就是因由所在。”唐老将会吃、好吃、能吃的“食之三品”阐述得淋漓尽致,令读者大开眼界。能吃无非肚大,好吃不过老饕,会吃则比较复杂,不但好吃,还要懂吃。唐老並非上海人,早年当大公报记者,为了工作(也是为了革命,他是地下工作者),转战上海、香港等地,后来又担任史学研究的领导工作,他对上海菜的了解和理解,大大超过许多上海人,乃至不少上海菜研究者。曾听他在学术报告中论及上海人不肯让孩子学厨,而非上海籍厨师似是而非地做上海菜,是一种“奴欺主”现象,真是闻所未闻,令人茅塞顿开。明末清初的浙江秀水(今嘉兴)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的“饮食之人有三”也有类似论述。一餔餟之人:食量本弘,不择精粗,惟事满腹。人见其蠢,彼实欲副其量,为损为益,总不必计。一滋味之人:尝味务遍,兼带好名。或肥浓鲜爽,生熟备陈,或海错陆珍,夸非常馔。当其得味,尽有可口。然物性各有损益,且鲜多伤脾,炙多伤血之类。或毒味不察,不惟生冷发气而已。此养口腹而忘性命者也。至好名费价而味实无足取者,亦复何必?一养生之人:饮必好水(宿水滤净),饭必好米(去砂石、谷稗,兼戒饐而[食曷]),蔬菜鱼肉但取目前常物。务鲜、务洁、务熟、务烹饪合宜。不事珍奇,而自有真味,不穷炙煿,而足益精神。省珍奇烹炙之赀,而洁治水米及常蔬,调节颐养,以和于身。地神仙不当如是耶?初看,饮食之人有三,和食有三品差不多,实际並不尽相同。食有三品之会吃不但善于养生,而且讲究文化,毕竟棋高一着。也可见唐公之高论,实在是高!作者:江礼旸-----本专题内容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8DM2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