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夜读·南京

有人说,游览一座城市就像翻阅一本书。书中有大千世界,城中有风土人情,都能开阔眼界,愉悦心灵,如果两者合而为一,无疑是件更美好的事。 据统计,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与南京有关的著作超过一万部。汤显祖、曹雪芹、孔尚任、吴敬梓、徐悲鸿、朱自清…
原标题:夜读·南京有人说,游览一座城市就像翻阅一本书。书中有大千世界,城中有风土人情,都能开阔眼界,愉悦心灵,如果两者合而为一,无疑是件更美好的事。据统计,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与南京有关的著作超过一万部。汤显祖、曹雪芹、孔尚任、吴敬梓、徐悲鸿、朱自清……数不清的文学艺术名家与南京产生交集,他们或在此生活,或在此创作,给南京文化资源增添了无穷趣味。书是文化的载体,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再过几日,2019南京书展就要开幕。届时“书香”与“花香”在这个春光烂漫的三月相映成趣,构成春日南京的一道独特风景。今天,我们就先来跟着这些名作、名家“逛逛”南京,聊聊他们与南京的那些事儿!南京。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南京是汤显祖的第二故乡提起中国戏剧,没有人不知道汤显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牡丹亭》是大多数人对他的了解。但你知道吗?其实这位伟大的戏剧家和南京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南京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明万历三年(1575年),26岁的汤显祖来到南京国子监游学,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几位举人之一。他由于拒绝权臣拉拢,四次春试不第,直至1583年才以“三甲第二百十一名”赐同进士。35岁时他被派至留都南京,先后担任南京太常寺博士(正七品)、南京詹事府主簿、礼部祭祀司主事(正六品)等闲职。“才情偏爱六朝诗”。徐朔方先生的《汤显祖评传》中写道:“没有什么地方比南京更使汤显祖喜爱了。”好友来信,愿意通融提拔他去北京吏部做官,但汤显祖回答他不能离开南京,如同鱼儿离不开水。这里有他的爱恨情仇、亲朋好友和难忘的山水美景。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青壮年时期留在了南京。他踏遍金陵名胜,留下大量诗文。诸如“金陵花开散江空,可怜六代多离宫”等诗句,饱含着他对南京的眷恋之情。为南京官的七年多时间里,汤显祖经常与南京著名的戏曲活动家梅鼎祚、张青野、林清章等切磋诗文、词曲,同时还结交了一些秦淮伶优、歌妓,在这期间,他完成了自己的戏曲处女作《紫箫记》的创作。后来在南京太常寺博士任上,他又将《紫箫记》改写成《临川四梦》的第一梦《紫钗记》,由此,开拓了他戏曲作品中以梦为剧情中心的新天地。在这部作品中,关于南京的风土人情、人名地名、历史故事随处可见。《牡丹亭》的雏形也是在南京因一梦而孕育的。梅花。@方方华华摄曹雪芹曾回乡寻觅“秦淮旧梦”曹雪芹出生于南京,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南京人,虽说他后来离开了南京去了北京,但是他家三代世袭江宁织造,康熙6次南巡,有5次都以曹府为行宫。曹雪芹离开故乡时年仅13岁,离开的原因是他的父亲获罪落职,举家被遣“北返”。当曹家一家大小排着长长的队伍从仪凤门逶迤而出时,南京市民怀着复杂的心态纷纷沿街观望,不过观望的人们不会过多注意队伍中这位表情抑郁的少年。如果说曹雪芹当年离开故乡时没引起人们注意,其原因是他实在是太小了,那么他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返故乡,于次年永别故乡,来去还是同样都没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对于南京人来说多少就有点儿不是了。因为此时的曹雪芹,虽然人过中年,穷困潦倒,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公子哥儿了,但他以南京为背景创作的那部《石头记》(《红楼梦》)已经“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基本写成了。曹雪芹此番来南京是来做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幕宾的。这两江总督府正位于当年曹家所在地,而这尹继善又正是当年曹家的旧交。仅凭这两点,我们不难想象,生性敏感的曹雪芹重返南京的这一年里,心灵深处一直在受着怎样的煎熬。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来南京这块伤心之地自取其辱呢?有人说,曹雪芹此次回乡是寻觅“秦淮旧梦”,以便为《红楼梦》进一步补充些材料作最后的润色;还有人说,他此次回乡是为《红楼梦》的出版寻找经济上的赞助。二者或许都是曹雪芹此次来宁的目的:《红楼梦》写的是南京的故事,要对它修改润色,不上南京寻找材料上哪儿找?至于要拉赞助,还有哪儿比南京更为合适呢?然而,故乡南京最终让曹雪芹失望了。他在南京没有拉到一分钱的赞助便离开了,并就此成为永诀。好在他此行总算寻得了一位“旧人”——当年曹府一个名叫芳卿的丫头。是她陪伴着曹雪芹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这便也算是故乡对这位文学巨匠最后的慰藉吧!中山陵博爱阁。@方方华华摄吴敬梓称南京是“好玩的所在”“生平爱秦淮,吟魂应恋兹”,清代大文豪吴敬梓写的这句诗,注定他决定以南京为自己的归宿。从23岁起,吴敬梓在家乡安徽全椒的生活进入了变故迭起的岁月:发妻病亡,家道败落,屡试不第;族人认为他是个败家子不肯帮他,生活日渐艰辛。33岁时,他毅然举家移居南京,住在秦淮河南岸、桃叶古渡北侧的秦淮水亭一带。一连串的刺激,使吴敬梓对科举产生了不满。因没有生活来源,散尽钱财后的吴敬梓只能靠卖文为生。十年寒暑,他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儒林外史》中,南京不是贯之始终的唯一舞台,却是出现最多的城市,这不能不归功于清代文豪吴敬梓对南京城的厚爱。文中,吴敬梓描写的真儒名贤之一的杜少卿有句让人心动的情话,其实也代表着吴敬梓对南京的“真爱”之情——当妻子问杜少卿:“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什么装病不去?”杜少卿应对如流:“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这样的语句,怎能让人对南京不怦然心动?而杜少卿这个形象,许多研究者都指出这是作者的化身或寓有作者自己的影子。玉兰花。@方方华华摄鲁迅到南京后改名“周树人”120年前,一个外表普通的17岁青年,带着母亲筹来的8块钱,从绍兴乘船,踏上下关码头。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南京,一切都是陌生而新鲜。这位青年就是鲁迅。鲁迅来南京的缘分并不浪漫,说起来还颇有些无奈。那时候鲁迅还名为周樟寿,尽管出身绍兴古城的名门望族,但是他童年时这一显赫的家族已经彻底败落。这个大家族的少年生活一落千丈,父亲的重病和亡故给家庭带来了更大的冲击,也使他更受到周围人的白眼和侮辱。远在南京不收学费,还发少量生活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对他来说莫不是很好的选择。当时鲁迅的叔祖周淑生在水师学堂任职,因嫌他报考这样的水兵军校丢家族颜面,所以周淑生要求他改名报考,从周樟寿改为周树人。后来鲁迅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开矿。他在矿路学堂学习了三年。这里不仅课程新颖,而且读书的风气也比较浓厚。鲁迅学习勤奋、刻苦,矿路学堂的学习为其后来的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学习奠定了根基。此外,新思想开始在他心中扎根。“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鲁迅青年时代在南京的时间仅为三年,但却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迅来到南京,这是他走出家门的第一步,也是他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南师附中高级教师、南京鲁迅纪念馆第一任馆长徐昭武说道,“他在南京接受了新思想、新知识,开阔了眼界和视野,产生了对新思想的强烈了解的愿望,所以这一阶段是他成长的重要阶段。”玄武湖。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冯芃摄他短暂一生中的十年留在了南京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进入现代之时,有一个人无疑是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就是被国际评论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的徐悲鸿。1928年,从海外归来后的徐悲鸿受聘于中央大学,开始了他在南京长达10年的生活,并在这里从事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徐悲鸿来宁之初,先居于石婆婆巷内的中央大学集体宿舍,后迁居于丹凤街52号的中央大学教师宿舍内。翌年5月,在吴稚晖的倡议下,筹得3000大洋,于傅厚岗购得荒地2亩,开始营建私宅。1932年12月,傅厚岗6号新居落成,徐悲鸿携家人迁居入内。在宁期间,艺术实践上他创作了《田横五百士》、《徯我后》等诸多传世名作;艺术教育上他延揽名师、发掘璞玉,为中央大学的艺术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徐悲鸿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时,求贤若渴,广聘国内著名画家为艺术系学生授课。有一次,他有意请好友张大千出山,但又深知张平生闲云野鹤,不喜约束,恐怕不肯屈就。于是,他便请校长罗家伦出面,共同做好友的工作。二人从南京跑到苏州张宅,郑重其事地对张大千说,有一事想请其帮忙,并坚持要对方先答应帮忙再说事情。张大千无奈,只好点头同意。徐悲鸿很高兴,说先生如果愿去中央大学任国画教授,校方将竭诚欢迎。张大千摇头拒绝,称自己只能画画,不会当老师。又说画画是没法教的,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罗、徐坚称有约在前,不能反悔。最后,张大千不得不答应试一试,说好不合适马上辞职,同时提出三个条件。罗、徐见对方应允就职,喜出望外,连连答应一切照办。1934年冬,张大千开始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授课,主讲山水画法,每周两节课,大受学生欢迎。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艺坛真正的伯乐,他不但自己画得一手好画,而且独具慧眼,善识人才,奖掖后进,并留下了无数培育新人的佳话。可惜天不假年,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仅58岁。在其短暂的58年中,他把青壮年时期的10年留在了南京,为中央大学艺术系、南京画坛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浦口火车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最温情父爱故事发生在浦口火车站讲述父爱的故事有很多,最家喻户晓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而这个温情的父爱故事,就是发生在南京浦口火车站。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的朱自清,收到了父亲从南方寄来的一封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看到这里,朱自清悲从中来,泪如泉涌,他想起父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想起父亲对自己的种种的好。哀伤和思念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他对父亲的真情,如流水从心间涌出,倾泻于字里行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很快,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背影》在他的笔下诞生。90多年前,两位大师同游秦淮河,写下了著名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两篇文章也各有千秋,各呈异彩。有评论认为朱先生的文“细腻而深秀”,俞先生的文则“细腻而委婉”。两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同游秦淮河,并在文章中印证了彼此的存在,可以说秦淮河见证了朱、俞二人的友谊。除了以上两个名篇,朱自清先生还在自己的散文《南京》中盛赞了南京:“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在文中,朱自清先生留下了许多关于南京的描写,让人心生向往。美丽古都的最深厚底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传承。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今后,书香都是南京文化传承中最源远流长、惠泽久远的主要部分。再过几天,2019南京书展正式启幕,让我们一起补上一课,在名作、名家的指引下,以一颗细腻的心去游走南京,领悟南京,再次发现南京之美。内容来源:南京日报新媒体中心,部分综合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光明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冯芃、@方方华华内容编辑:南京日报新媒体编辑刘全民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8y45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