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历史版本老龙门阵|历史悠久的重庆城,曾经有个仁义场

重庆城的老龙门阵 曾经有个仁义场 楼主@俺老年痴呆病人 仁义场是个老地名, 叫的时间不长。 在哪? 不远,今巴南区一品镇就是。 为啥叫仁义场, 一品场以前又叫什么? 听我慢慢来说。 巴县(巴南区)长江以南有一条河叫
原标题:老龙门阵|历史悠久的重庆城,曾经有个仁义场重庆城的老龙门阵曾经有个仁义场楼主@俺老年痴呆病人仁义场是个老地名,叫的时间不长。在哪?不远,今巴南区一品镇就是。为啥叫仁义场,一品场以前又叫什么?听我慢慢来说。巴县(巴南区)长江以南有一条河叫箭滩河,从南往北流,在今鱼洞汇入长江。箭滩河的中游,有一个小镇叫一品镇,因此这条河也叫一品河。一品镇地处重庆通往綦江、贵州、广西、云南的要道,历来是商旅、马队必经之地,市面繁华。上世纪三十年代川黔公路开建,公路穿镇而过。通车以后,这里又成了地方政府征税收捐的卡口。抗战时期,这里更是滇缅公路经贵州,通往大后方重庆的必经之道,是一个重要关卡。当局设有检查站,对过往车辆乘客是否有违禁品、走私品进行查验,盘查嫌疑人员。箭滩河流经一品场,有小溪汇入,形成三个小滩,所以一品场最先就叫三口滩。三口滩河岸边上,有一户徐姓人家,两夫妇生有一子。这孩子从小聪明,稍大,随一老秀才读书,常受老秀才夸奖。说徐家里有三口人,住的地方又叫三口滩,三口者,品也。这孩子天资聪明,以后定将连中三元,钦定状元后必为当朝一品大官。于是徐家图吉利,就把自已所住之地三口滩改叫为一品滩。以后徐家的邻居越来越多,人多了,成了居民点,成了场镇,也都叫三口滩为一品滩。久之成俗,就叫成了一品场。直到到今天,当地也还以三口滩名桥。▲三口滩公路桥及清代古桥▲三口滩公路桥及清代古桥▲三口滩公路桥及清代古桥一品场在清代还叫过仁义场,“穆宗同治元(1862)年三月,太平军石达开入川围攻涪州不利,乃兵入巴县。……石军至一品场,乡人尚演戏,市集如故,石呼之为仁义场。”(引自《巴县志》)▲据说这石滩是三口滩之一▲据说这石滩是三口滩之一笔者因有一朋友在那,到过一品数次,听朋友及当地老人说过一些故事,其中就有这仁义场的来历。这个故事是这样说的:说石达开领兵十万进入四川,想在川、黔、滇一带建立根据地,以图发展。这天一早,石达开带着一队护卫亲兵,来到一品场外。早先派出的探子回来禀报,说前面是个乡场,叫一品场。今天刚好逢场,赶场的乡民把街上挤得来水泄不通。石达开一想,这赶场天,人多杂乱,如果此时自已这队人马经过场上,怕要引起慌乱。万一踩死踩伤了百姓,自已就罪过了。想到今天是寅时就出发了,现在也走了两三个时辰,人累马也乏了,不如先歇一下。乡下的场散得快,等场散了再过。这么一想,就决定暂时不过场,让亲兵队长带人下到河滩休息。石达开看看时辰已是巳时,也就是现在的九点来钟,时间还早,想进场去看看。于是带了几个亲兵,随他步行往场上走去。来到场上,果然赶场的乡民很多,一条丈多点宽的小街那是人挤人。背背蔸的、担挑挑的这个在喊:“看到,萝蔸撞背。”那个也在喊:“让一下、让一下,背蔸挂到。”摆摊摊的这摆一点,那占一块,一条街占了一半,整得连脚都下不去。石达开一行人挤在人群里,跟着前面的人慢慢地走。来到场中间,这一段街宽了好些,没得那么挤。他们来到一家三开间的饭馆门前,站了下来。看了看店堂,时辰还早,不见食客。再看招牌:醉不归。石达开笑了笑,这饭馆名字有意思,醉不归,是醉了不归,还是不醉不归?正想之间,突然一股卤香从馆子里飘了出来,好香。石达开这一闻,肚子就饿了起来。石达开这一队人马半夜就出发了,走的时候吃了些干粮,一路上没有东西填肚子。一闻到这香味,咋个不把他肚子里的饥虫引起出来?石达开想,我的肚子饿,亲兵们的肚子也饿。眼前就是饭馆,不如等这散场的功夫,先把肚子填饱再说。反正也不准备攻打重庆,前方有啥消息,自会有人来报。石达开想定,信步走进饭馆。老板见有客人进门,立马从厨房里出来,迎上问道:“客官可是要吃饭?”石达开点点头,说:“老板,我们是想吃饭,不过人有点多,不知道在午时你能否做出来?”老板早看出这人不是等闲之辈,身上带着宝剑,听口音也不是四川人。联想这两天都有军队从这里路过,地方却不曾受到骚扰。后来听说是太平天国天朝冀王石达开的部下,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眼前这人,人虽三十挂零,但气宇不凡,一幅大将模样。但说话却又客气,莫不也是石达开的部下?心里这么在想,嘴里却应承道:“客官,小店多的不敢说,做一两百人的饭菜有一个多时辰就够了。如果人多,小人还有个兄弟,在下场也开了个馆子,有个三两百人同时吃饭,小的兄弟俩是做得下来的。”石达开一听,心想好,中午可以一餐热饭了。于是说:“那好,老板就请费心,替我们做两百人的饭,但是时间要快,午时这场一散,我们就要走。菜也不需好整好多,像红烧肉、卤肉这些整一两个就行了,不要多费功夫。还有,不准送酒。”说完示意随从亲兵取银子。石达开取了一大一小两锭银子,三十两,递给老板:说“这银子你先收到,不够说一声。”小乡场的老板虽说也见过些世面,但一拿就是三十两子银子的买主还没有见过。赶紧说道:“有多的有多的。”他做一个月生意,也卖不了三十两银子。石达开见老板还想说什么,忙招呼道:“老板,银子的事过了再说,你先去安排。完了帮我把饭菜送到上场口河滩去就行了,不要拿碗筷,他们带得有。”说完,往门外走去。这老板自去通知家人、伙计,知会兄弟,商量这两百人的伙食。石达开从馆子出来,看街上的人是有增无减,人头躜动,摩肩接踵而来。不远处有锣鼓声传来。他反正没事,带着亲兵循着声音走去。走不多远就到了禹王庙,那更是人挤人、人骑人,站在板凳上的,爬在树子上的,都看一个方向。原来万年台上,早场正在演川戏《桂英打雁》。石达开几个走来走去,想找个地方看戏,却找不到。前面不是站的板凳,就是骑的马马肩。听得到声音,却看不到演戏的人。这亲兵队说,他带人去挤,让石达开跟在后面。石达开摇摇头,说道:“不好,乡民正好好的看戏,你一挤,人家怎么看戏,万一引起乡民惊慌,那岂不是要出大事?万万不可。”他们几个人的打扮,一些乡民也看到了,但没有更多的人去注意、去思量他们是干什么的。仍然瞧着台上,安安静静的听戏。石达开戏看不成,也不气恼,带着众人挤出禹王庙,来到街上逛了起来。人挤走得慢,看看到了午时,就回到饭馆,看看饭菜准备得怎样了。店里一小伙计迎出来说:“老板已经送饭菜到场外去了。客官你们几位的也准备好,安排在里间,请随我来。”石达开一听,心头好高兴,这么快就把吃的弄好了,亲兵们就不会挨饿了。但自已这几个安排在这里吃饭,不妥,还是回去同亲兵们一道吃为好。于是叫小伙计过来,说道:“你找个食盒来,把菜装上,我们带回去吃。”石达开等人回到河滩,众亲兵一个二个都说吃得安逸,好久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热饭菜了。吃得快的,已经坐在一边耍,剩下的亲兵也吃得差不多了。他看了看菜盆的剩的菜,有红烧肉、回锅肉、烧三鲜、烧豆腐。蒸笼里,有蒸的肥肠、酢肉。还有卤的牛肉,猪耳朵。两只大桶里,装的是筒子骨炖的萝卜汤。石达开很高兴,原先说让老板整一两个菜就行了,结果是这么丰盛。见老板站一旁等着收拾,就过去道谢,说道:“老板,你辛苦。现在刚到午正,想不到你早把饭菜送来了,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真的要谢谢你。”老板现在已经晓得这队军兵是石达开的卫队,面前这人就是冀王石达开。见石达开开口道谢,忙拱手回礼。回道:“回冀王爷,小店知众位兄弟要赶路,就让我家兄弟一道赶做饭菜。今天又是赶场天,本来就有些准备,所以能赶上时辰开饭。如果早些说,还应该多做几道菜才是。这些菜不过都是些乡坝头的人吃了,上不了台面,还请王爷海涵才是。又承众位兄弟不嫌弃,吃得下去,小的就感恩不尽了。只是委屈各位兄弟,没个桌子板凳,站在这河滩上吃饭。还有一事,要向冀王爷禀报,现在众兄弟吃饱了,可马吃的不多了,我刚才看了,你们没有多的马料了。小的已叫人回去,给马买胡豆去了,一哈儿就要送来。”石达开一听,这老板仁义,也想得周到。点点头说:“那谢你了,还差多少银子,我补给你。”老板连忙摆手,说:“你给的银子已经够了,不用再补。”饭后,石达开传令开拔。众亲兵遵令牵着马进场,以免惊扰百姓。场早已散了,但一些乡民听说天朝的冀王石达开就在场外,等着散场后过路。感念石达开的亲民爱民,就等在场上欢送。石达开来到禹王庙前,午场戏刚开演,听说天朝冀王石达开来了,演戏的戏不演了,看戏的戏也不看了,都跑到了街上。街上有卖茶叶蛋的,有卖水果的,纷纷拥上前去,把茶叶蛋、水果塞进亲兵手上。跟随着队伍前进,一直送出场外。石达开见此,不禁感慨万分,念道:“饭店老板仁义,老百姓仁义,此场也仁义。”刚好路边有一家人户在维修房子,有一坑石灰浆,石达开过去,在路边草树上扯了一把谷草,挽了一挽,在石灰坑里一裹,往屋边石壁上写下“仁义场”三个字。把谷草一丢,翻身上马,两手一拱,对众乡民说了一句:“此场仁义,石达开这里谢了。”然后转身飞马而去。此后,众乡民就把一品场改叫成仁义场。后来清朝巴县官府听说了这事,认为这“仁义场”是石达开取的,而石达开是清朝官府的死对头,那哪行?于是又强令把这仁义场改回去,还叫一品场。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M3A2r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