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跑吧少年官方下载13岁网游少年之死,为何又是游戏的锅?

8月30日凌晨,13岁的南通少年徐锦(化名)坠楼身亡。无论原因为何这本是一件悲剧。 但是警方对孩子家长的一番说法,却又使这个事件火了起来。 据报道中的警方说法, “已排除刑事案件的可能”,也就是说不是被人推下去的。 “不排除沉迷游戏分
原标题:13岁网游少年之死,为何又是游戏的锅?8月30日凌晨,13岁的南通少年徐锦(化名)坠楼身亡。无论原因为何这本是一件悲剧。但是警方对孩子家长的一番说法,却又使这个事件火了起来。据报道中的警方说法,“已排除刑事案件的可能”,也就是说不是被人推下去的。“不排除沉迷游戏分不出虚拟和现实导致的模仿行为”,我不确定警方是否原话只说这一句,还是被媒体只截了这一句。因为这句话明显还有后半句“但也不排除因为其他事由导致的意外跌落或因为其他主观原因导致的自杀行为”。但是,就因为这缺少的后半句,使得不管是孩子的家长,还是一些媒体和社会大众,都把“13岁少年坠楼身亡”的事件和游戏画上了因果关系。至于少年坠楼与游戏之间有何关系?据报道:8月30日凌晨,13岁的南通少年徐锦(化名)坠楼身亡。少年之死,被其家属归因于一款名为“吃鸡”的游戏。就在一天前,徐锦和同学小俞约好,准备“吃鸡”到第二天3点。晚上10点多,没有手机的他趁表姐不注意,拿走了iPad。可没到零点,徐锦就下线了。后来,小俞坚持玩到后半夜。第二天起床后,他给徐锦发了消息,但没有得到回复。也就是,仅仅因为少年在坠楼之前有玩过游戏,就把少年之死归咎于游戏。这是否缺少逻辑和证据呢?而少年之死的真相到底为何?我觉得有这些疑点:一、玩游戏的中途去跳楼倘若少年真的沉迷游戏,会在与同学一起玩游戏的过程中间跑去跳楼?就算是行为模仿,也不可能在玩游戏的中途去模仿。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点是,如果一个人在玩游戏的中途中,是很难被人叫离游戏的。比如孩子在玩游戏,家长叫吃饭,孩子一般都是说“等一下”。成年人亦是如此,游戏以外的很多事情也同样如此。那么,难道是玩游戏玩输了,所以想不开?哪个玩游戏的玩家没有输过?即使是未成年人,也不会单纯因为玩输了游戏就去跳楼。因为有赢有输才是游戏的魅力之一。所以,因为玩了游戏而中途跑去跳楼的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二、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孩子父母双方都在南非,也就是对孩子的近况并没多少了解(就算在孩子身边,又有多少父母了解孩子呢)。而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往往存在片面,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而且,作为父母,在面对孩子的去世,最不能接受的一点就是缺少一个能让自己能接受的理由。如果孩子是因为意外坠楼,则意味着家长悲痛的情绪没有地方发泄,总不能去把楼拆了。那么游戏就成为一个很好的发泄口。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但并不能解释孩子为何会坠楼。三、孩子身边的人对孩子状态的说法从新闻上看,孩子应该是寄宿在或经常去姑妈家中,事发时也应该是在孩子的姑妈家中。而据新闻描述:奇怪的是,徐锦那天的状态是正常的,包括徐锦妹妹在内的多位亲属和保姆接受了警方问询,他们大都称,“徐锦那天很快乐”“这个孩子平时很正常”“那天没有人说过他什么”。也就是据事发前孩子身边的人所说,孩子并未存在情绪不稳定的现象。但“大都”,这个词颇有意味。如果仅仅是记者的行文习惯的表述,那就没什么;但如果这个词代表了那些人之中是有人发觉少年那天情绪不稳定的,那么这事就有存在其他可能了。而且很多人的想法大多都是藏在心里的,不是谁都能看得出来的。就像非常多的抑郁症患者,你从表面上是很难看出对方有抑郁症的,甚至还会觉得对方非常开朗。另外,作为少年出事时的相关人员,其说法往往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比如当天事发时是否有人与孩子之间有过什么争执而导致意外发生?四、坠楼细节我看了9月初的一些新闻报道,说少年是从四楼的房间窗户坠楼的。那么这个窗户的位置和高度如何,屋内的家具摆放如何,是否有可能是意外跌落?难道真的是一时兴起,一个冲刺鱼跃跳出窗外?如果是攀爬上去的,是否在相关物品上留有痕迹,能否还原事发情境?然而,目前所见的报道所引用的警方发言,全都是“排除刑事可能,不排除游戏模仿”,而没有更进一步的细节。“不排除”这三个字真的能这么用吗?对任何一个人说“我不排除你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从逻辑上来说都是没问题的,但就能因此把每个人都当成犯罪嫌疑人吗?那么,为什么在少年坠楼的真相还未真正明晰的情况下,大家纷纷甩锅游戏?(关于此事件最早的新闻就已经是甩锅游戏了,当然也有可能仅仅是为了博眼球,毕竟如果只写意外身亡哪来的热度。)不能否认的是,一些游戏企业在防沉迷系统、准入系统、以及游戏题材和品质上都未尽到应有的社会责任。但这与社会上很多甩锅给游戏的事件,只能说有一定的相关,却谈不上因果。而另外那些相关的人士又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责任呢?比如行为模仿,只说游戏导致未成年人行为模仿,为什么不说影视导致未成人行为模仿呢?为什么不说家长和教师导致未成人行为模仿呢?为什么不说社会导致未成年人行为模仿呢?而更不用说此事件中行为模仿的说法是否成立依然还是未知数。比如沉迷,只说游戏沉迷,为什么不说刷剧沉迷呢?为什么不说运动沉迷(比如逃学打球)呢?为什么不说阅读沉迷(看杂书)呢?为什么不说学习沉迷(学成书呆子)呢?这又回到了我之前一篇文章所述:然而,有一个核心的问题一直没有被讨论到,比如拿游戏和学习来说,那就是“学生是因为玩了游戏而不想学习呢?还是因为不想学习而去玩游戏呢“?这是个何为因何为果的问题。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过度沉迷游戏的确不利学习。但这一点也成为了差不多整个社会都把学生的不想学习和学不好甩锅到游戏身上。然而,在电子游戏还没出来的那个年代,难道就真的是全国人人爱学习,学霸遍地走吗?对于很多不想学习和学不好的学生来说,”做什么都可以,只要不学习就行“,游戏只不过是”什么都可以“中的一个选择而已。就算没有游戏,我还可以电视电影上山下水小说漫画逛街兜风发呆睡觉……是不是觉得很熟悉?这难道也都是游戏的锅了吗?那么,至于学生为什么不想学习或学不好的真正原因,那些社会大众是真的不知道呢?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甩锅给游戏?把什么都甩锅给其他的人事物,难道不就是一种逃避自身责任的做法吗?但不得不承认逃避,虽可耻,但有用本文作者【out-man】,发表于公众/微博号【相遇体验GO】,转载注明作者以及原始出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这里有全球特色的探店体验,有五味杂陈的人物故事,有线下体验的资讯观点,以及有各种各样的体验福利…相遇线下,相约体验,【相遇体验GO】既相遇,莫错过本期话题【元芳,你怎么看?】相关阅读地铁广告吓哭孩子,怪罪游戏是否是过度保护?相遇观点|自助餐厅内幕曝光,黑餐厅为何屡禁不止学生会自律公约出台,治疗顽疾恐怕药效不够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MEJRr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