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里的“中国精神”

中国美术馆圆厅 7月15日,“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众大腕悉数到场。显然这是一个好看的展、纯粹的展。步入圆厅,首先看到是厅正中挂着一幅以海为背景的作品,走近了细看才知,这是由广东籍80后女画家张西创作的《开海》。
原标题:中国美术馆里的“中国精神”中国美术馆圆厅7月15日,“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众大腕悉数到场。显然这是一个好看的展、纯粹的展。步入圆厅,首先看到是厅正中挂着一幅以海为背景的作品,走近了细看才知,这是由广东籍80后女画家张西创作的《开海》。深蓝色的海面,浪花拍岸,五六个健硕的渔民推动一艘渔船向大海而去,夕阳打在这一堆剪影上,闪烁金光,远方还有倾斜的海岛海岸线。张西《开海》众所周知,中国美术馆圆厅正中,显然是最重要的位置。我观察到每一个观众都会在这张作品前安静一会儿,而不是呼唤朋友拍照坳造型。恩,真的挺好的,我们恢复了看画展本来的互相尊重。客观的说,这张画面略显老气,但它幽暗中闪烁的色彩却有美术界稀缺的一种东西!那是常识与记忆,那也是一句振聋发聩的探讨与发问!我们的中国精神是什么?有什么?缺什么?!展厅一角前言里写道“21世纪,中国奇迹般的全方位发展令世界瞩目,进入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转换的新时代,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更需要精神文明的新进步,更要求与大国发展相匹配的新水平。”《开海》局部1说白了,时下最焦灼的问题是国家的方向感,精英和上层的安全感,老百姓的希望感。这也是文化时局。关注时代的艺术家们不能回避这样的现实,一方面是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国家意识壮大;另一方面,国家的经济受挫,体制受到挑战,价值观在世界范围的不认同,朋友可以秒变敌人。《开海》局部2在这样的背景下,谄媚西方价值观的原来那波当代艺术已经没有了阵地,现在的当代艺术家基本抓不住当代主题和深层问题,或观念过剩,或过于私人,大量的迎合消费,反而失去市场。身在体制中的艺术家思虑的是如何用画面宣传政党政策,往往又与艺术无关。《开海》局部3关注张西已经七八年,也关注了她的微博。渔民的主题她画过近20张大画,《开海》是最近和最特别的一张,没有一张渔民的面孔。在漫长的休渔季后,南中国的渔民推着一艘木船出海,他们傍晚出海,一夜而归,会在热腾腾的早市交易渔获。这里赞美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显然与挣快钱的潮流模式相悖。张文惠《不到长城非好汉》近三十年来中国近海的海产品在减少,大船被外乡人承包,本地的渔民只能驾着小船讨生活,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热爱。海岸线上的金融模式变化和生民的乐天情怀给艺术家带来心灵的震撼,她记录了这一幕貌似几十年没有变的画面,实际上却是这个时代人文风景精准的瞄准。赵培智《沉默的人》《开海》的价值在于“不合时宜”。大量的“艺术家”们不再赞美劳动,质朴的劳动,或者不会赞美。夸人不会,好好说话也不会,是流行病。也不真诚面对自然,网络大数据和虚拟技术让我们直接瘫软在沙发里。思想和技术的双重缺失使得一次大型展览里没有几张好画成为当然。段远文《故园之十》我很幸福的在“中国精神”展里发现了这样一批好画,如张文平的《收获》,赵培智《沉默的人》,张文惠《不到长城非好汉》,段远文《故园之十》,当然,特别是这张《开海》。张文平《收获》给予我言说欲望的并不是作者女性艺术家的身份吸引。虽然她在画面醒目位置使用一个女渔民宽厚的脊梁来提示了健康审美和生命意识,但我觉得与时尚轻浮的女性艺术话题无关。年轻艺术家的生存与发展总是让人揪心。我倒是注意到,画家张西在2016年11月的“基弗事件”中对国外艺术公司的公开揭露之后,更加成熟的艺术感觉和探索勇气。展厅一角回到画面上来,艺术家在画面中刻意强化的光明感,带来的人心抚慰,我想,这才是艺术应该的本真态度。这才是艺术家应该具有的中国精神。2018年7月16日晨展厅一角说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本文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商务合作、转载事宜请在后台留言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PyK6Xb.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