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6分,是所有自助餐式电影的宿命

今年的暑期档,像被灭霸打了响指,种子选手们相继消失。 谁来救市? 站在废墟上的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这部电影—— 《银河补习班》。 邓超、俞白眉——这对在失望这件事上从没让我们失望过的组合,继《分手大师》《恶棍天使》之后,暌违四年,推出了这
原标题:6分,是所有自助餐式电影的宿命今年的暑期档,像被灭霸打了响指,种子选手们相继消失。谁来救市?站在废墟上的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这部电影——《银河补习班》。邓超、俞白眉——这对在失望这件事上从没让我们失望过的组合,继《分手大师》《恶棍天使》之后,暌违四年,推出了这部新作。很显然,主创们对这部作品信心满满。早在1个月前,他们就展开了全国路演,光点映就有近亿元入账。上映首日,票房也已破亿。照这个趋势,《银河补习班》横扫暑期档,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可是,在表面的风光之下,有一个数字格外引起了我的注意。截至目前,《银河补习班》在豆瓣上已有超过4万人评分,可是分数却由最初的7.5降至6.2,且仍呈现下滑趋势。6.2分。这一数字太让人意外了。我相信不光是主创,也包括媒体、影评人,还有那些早早发出捷报的公号们,一定也都感到意外。为什么?因为这部电影明明有着极好的卖相。01说《银河补习班》卖相好,在于几点。首先,题材选得好。它切中的是两种最普世的情感,一种是父子情,一种是人们对于教育的普遍关切。这两种情感形成合力,不止催泪效果极佳,还有思辨的空间。其二,故事格局大。整部影片是从一次太空危机开始的。马飞乘坐的宇航船遇险,绝望中,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马皓文。影片随之进入回忆线,瞬间把时间拉回到30年前,为我们重现了一段笑中带泪的父子情。从天上到地下,从过去到现在,一场未卜生死的危机,一次决定命运的考试……如此大开大合的叙事,使得《银河补习班》张力十足。其三,表达很大胆。这部电影要探讨的是什么?教育理念。最近几年,你看还有哪部国产片敢碰教育题材吗?没有了。《银河补习班》敢碰,而且一碰就碰到底,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影片中批判最狠的一处情节,是教导主任把历届高考状元的相片挂在墙上,像一张张遗像。那本是一个笑点,却让人细思极恐,仿佛在说,正是僵化的教育体制扼杀了这些鲜活的生命。与此同时,主创借马皓文之口,说出了他们理想中的教育。那是一种基于兴趣的教育,旨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爱上学习,并把学习作为终生的习惯。为了实践这一理念,马皓文和李主任打赌:如果成绩垫底的马飞能在期末考试中考进年级前十,就可以继续留校。这也是“银河补习班”这一名字的由来。为了这一目标,父子俩开始了漫长的补习。他们的补习不止于书本,更在于世间万物,浩瀚宇宙。应该说,《银河补习班》确实拿了一手好牌。相信听了上面的讲述,还没看过的朋友一定都满怀期待。可是,问题来了?为什么天生高分的《银河补习班》最终却拿了低分?它到底哪做错了?02如果让我给《银河补习班》定个性,我会说它是一部“自助餐式”的电影。这类电影的特点就是:什么都有,任你选择。花40块钱吃顿自助,还不值吗?当然值了。但“值”,不等于“好”。为了把更多的料塞进这部电影里,主创们绞尽脑汁。都有什么呢?有笑点,有泪点;有金句,有段子;有大危机,有小事故;有蒙冤,有背叛;有人性的污点,有公权力的缺位……如果拆开看“考试”和“太空”两条线,简直就是《垫底辣妹》和《地心引力》的大串联。当然,主创们想在一部商业片里给观众提供更丰富的观感,这个初衷绝对是好的。可问题在于,丰富等于“多”吗?不等于。丰富是不仅多,而且有层次。《银河补习班》表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味求多,丧失了层次。比如影片中层出不穷的“金句”:“我是为你好,是天底下最恐怖的一句话。”“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儿子原谅我,我也是第一次学着当爸。”……且不说这些金句很过时,而过时的金句无异于口号,透着浓浓的说教意味。就说把这些金句堆砌在一起,像什么?像一篇1000字的文章,把500字都加粗加黑,最后造成的效果就是彻底失焦,毫无重点。再比如片中一些老旧的桥段。过马路一定会被车撞,爬梯子一定会踩空,看上去最老实的人最后一定是大反派,女老师一定会嫁给男家长……我不否认,适当使用这些桥段是有效的。但还是那个问题,有必要把它们在一部电影里都用上吗?这每一个点对于观众来说都是精力资源的消耗,你给多了,观众真正能吸收的反而少了。还有,年代歌曲转场。很多人说它巧妙,我是真没看出来巧妙在哪。且不说贾樟柯在20年前的电影《站台》里用过这一方式后,很多导演都避之不及,就说歌曲本身,和电影文本有什么关系吗?除了能激起一些最浅层的怀旧情绪,这些歌对于深入电影,无异于一次次强制性的打扰。这就是《银河补习班》的尴尬之处,观众们个个看着开心,结果转头就打3分。但你又不能怪观众吃饱了就骂厨子,要怪只能怪自己贪多,导致观众嚼不烂。这本质上是一种创作者的“土豪思维”,什么都要最好的、最贵的,但忽略了搭配问题。结果就是抓了一手好牌,最后四个二把俩猫儿带出去了,都没炸出响声。03贪多嚼不烂,不止体现在元素堆砌上,还体现在剧情的主次不分上。《银河补习班》中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父子间的关系,一条是教育理念的对抗。坦白讲,这两条线结合得并不好,甚至有些割裂。直到影片最后,导演想要同时完成“教育理念的胜利”和“父子间的大和解”,为此,他必须要制造父子间的冲突。而问题也就出在这儿。我们看父子间的冲突,到底是什么。儿子为了实现自己的航天梦,劝父亲放弃讨回名誉,实际是为了自己的梦牺牲了父亲的梦。对此,马皓文失望地说:“我的教育彻底失败了。”这里的教育指的是什么?是人格教育。我并不是说人格教育不重要,但它与影片之前谈论的教育是一回事吗?显然不是。影片之前探讨的教育是什么?是摆脱应试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用马皓文的话说,“只要你的脑子一直想,一直想,你就能做好地球上的任何事。”后来,马飞正是在这句话的提醒下,解除了宇航船的危机,成功返回地球。他不止做好了地球上的事,还做好了宇宙中的事。这时,他对着地球的方向说,“爸,你的教育没有失败。”这就有点尴尬了,儿子的这句话实际并没有回应父亲发出的质问。他们俩所说的“教育”根本就是两码事。这也使得影片在最高潮的段落,不但没有实现双线合一,反而进一步导致了焦点的偏移。你可能觉得,这个问题无所谓,影片讲的“教育”是个很大的概念,包罗万象。好,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这个教育问题。前文说过,《银河补习班》在批判“应试教育”上是毫不留情的,这也使得很多人愿意把它视作一部现实主义电影。但我不太同意,我只能说它是一部现实题材电影,算不上现实主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虽然提出了一个现实难题,但给出的解,却是超级梦幻的。看的过程中,我能深刻体会到主创们的拧巴。一方面,他们没法否定“考试”这件事。因为在教育资源分配如此不均的中国,“考试”已经是最公平的方式了,甚至是很多孩子唯一的出路。不能否定“考试”,又要批判“应试教育”,无异于舍本逐末。另一方面,既然要批判,就得有靶子,选择“高考”显然不现实,于是影片选了无关痛痒的初一期末考。但这也暴露了影片最大的软肋,当它把炮火从“高考”——这一应试教育的集大成者——上移开时,就等于承认了,在最大的敌人面前,它实际是疲软的。最终的结果,是彻底拧巴。马皓文用自己素质教育的方法,帮助儿子马飞完成了一次应试能力的飞跃。说白了,影片告诉我们的不是应试教育有多糟糕,而是在应试这件事上,我有一套比你还牛的方法。至于那方法是什么呢?又语焉不详。只能不断通过“比喻论证”来糊弄了事,比如:“新蒸的馒头最好吃”、“你愿意穿别人穿过的鞋子吗?”或是靠那些“不明觉厉”的金句:“只要你一直想,就能做好任何事。”你可能会说,一部电影提供反思就够了,不需要提供答案。这话我完全同意。但问题是,《银河补习班》为了完成大团圆结局,它要让主人公成功,就必须提供一个答案,但实际上它又没能力提供,只能敷衍了事。我们看那些经典的教育电影,《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王》……无一例外,都是以主人公的失败告终的。面对现实,他们无力反抗,但他们都留下了反抗的印记,那是反思的开始。所以这些电影,是有现实意义的。与之相比,《银河补习班》更像一则童话。在童话里成功了,人们就带着满意的笑睡去了,也就不会再有思考。04童话里的人物,都是善恶分明的。只有进入成人世界,才能看到那些灰色地带。《银河补习班》里的人物,同样善恶分明。好,就一好到底;坏,就坏事做尽。而马皓文,就像是深陷在一片黑色中的一颗白点,虽然不起眼儿,却格外耀眼。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圣人人设。他在人间受难,布道,最终帮儿子在宇宙中上演神迹。这里我要夸一下邓超,若不是他足够有信服力的表演,我们很难相信会有这样一个人物的存在。但不管怎样,问题就是问题。为成全一个人的圣洁,把他身边的所有人都塑造成信徒或恶魔,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这也使得片中的所有人都失去了魅力,成了功能性的角色。包括邓超饰演的马皓文,也是一样。正如前妻揶揄他的话:“你是什么洗脑组织的吗?”很遗憾,她说对了。马皓文的存在,不是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物存在的,而是作为一种“思想的传话筒”而存在。他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说着那些未经验证的思想,他一再强调如果按他说的做,会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重复、咒语化、利益承诺。这恰恰是“洗脑”最典型的特征。没想到,在一部“反洗脑”的教育电影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具有洗脑属性的主角。其实,上面所说的这些缺点,我相信都不是因为主创们思考不够导致的,而恰恰是他们想得太多。他们想要的太多,算计也太多,于是他们给影片不断加料,他们既要煽情又要思辨,他们要塑造一个没有瑕疵的人物,他们还要在批判的同时上演童话……当他们把这些庞杂又互不兼容的元素,都放进一部电影中时,得来的,只可能是一个“中庸”的结果。是的,是“中庸”,而不是“平庸”。而对于一部中庸的作品,观众最可能的看法是:无惊喜,无大过,不是烂片,也难称佳作。于是他们的评分,很自然会指向同一个分数:及格分。正如在豆瓣的评分里,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观众给出了3星。6分,就是所有自助餐式电影的宿命。05写了这么多,吐槽居多,本意是希望中国电影越来越好。哪怕是在这个“最冷”的档期,哪怕《银河补习班》已是最能打的作品,我也希望客观公正地评价它,而不因任何外部因素而丧失标准。很多人说,邓超和俞白眉进步了。如果这只是陈述句的话,我举双手赞成。但我更想说的是,需要进步的从来不是邓超或俞白眉,而是电影。至于这部电影要不要推荐你看。我建议你到影院门口,随便拉住一个刚刚看完《银河补习班》的观众,问他两个问题,我想很可能会得到以下答复:问:你会给这部电影打几星?答:也就3星吧。问:那你会推荐给朋友看吗?答:应该会。这,也是我的态度。谈谈你对这部电影的看法?邓超爱电影的人都在看!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X5z5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