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心理健康内容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

展开全文悫悫小书斋 于 2005/2/17 19:56:00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原创文学说明该文字是笔者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积累、撰写的材料之一,曾在本学校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今有选择地贴在这里,作为一家之言,供家有中专生的和有15
展开全文悫悫小书斋于2005/2/1719:56:00发布在凯迪社区>原创文学说明该文字是笔者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积累、撰写的材料之一,曾在本学校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今有选择地贴在这里,作为一家之言,供家有中专生的和有15——20岁的孩子参考。一、中专生心理状况(也适用于一般15——20岁的青少年)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几个大的阶段,,其中在青少年期有一个特殊阶段,这就是青春期。青春期这个名词来自于拉丁文的PUBERTAS,意思是“成人的时期”,顾名思义它是个体从性机能迅速发展至性机能成熟的阶段,也是人生各方面变化最大的阶段。青春期的变化非常快,因此它是一个短暂的发展阶段,重叠着少年期至青年初期,从时间上看,青春期的年龄因人而宜,大致发生在12岁——18岁之间,一般的平均年龄,女性的性成熟期在13岁,男性的则在14岁。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划分有些绝对,实际是,我们很难确定哪个个体青春期开始的确切时间,通常,专家把月经初潮即第一次月经作为女性性成熟的标志。但当月经开始时,性器官和性特征早已经开始发展,以后仍会有继续发展。青春期不会是种种生理变化的开始或终止,更确切地说,月经初潮是青春期的中前期。对于男性而言,青春期的开始,最常用的标准是夜间遗精,这是男性生殖器官排除过多精液的正常方法。(但也不排除因个体差异带来的特殊情况)。中专生的在校年龄在15岁—20岁之间,大体上是处在青春期的中后期青年的前期。有他们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特点的特殊性。我们先看青春期身体的成长。人在青春期成长特别迅速,最明显的变化是生殖器官的迅速发育和第二特征的出现。所谓第一特征,是指有遗传决定的生殖器官的构造特征。所谓第二特征是指由于性激素的作用引起的其他性别的差异。男子的第二特征包括长出体毛(胡须、腋毛、阴毛)、变声、外生殖器的发育、精液的分泌、肌肉发达、出现男性特有的气味等。女性的第二特征包括长出体毛(腋毛、阴毛)、子宫及卵巢的发育、月经的开始、乳房的隆起、皮下脂肪的增加、出现女性特有的气味等。由于青春期生理方面的生长变化,身体方面的迅速发展,加上个体发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心理上适应上的困难。由于生理上的变化较快,心理上也会要求适应.,其心理特点也较从前变化更明显。中专生的心理特点在本质上与他的同龄人没有多大区别,存在着很大的闭锁性,本人已有成人感但实际上不成熟,这时已经失去了儿童期的直爽,即便是对最亲近的人也不愿意吐露真情,表现出顾虑重重,不愿意主动与别人接触,但同时又强烈希望被别人理解。从他们的思维方式的状况看,看社会往往缺乏准确的立场观点,缺乏全面性科学的分析方法,容易把现象当作本质,把个别当作一般。1、中专生的自我意识处于青春期的中专生,自以为成了大人(其实不是),开始探索“自我”,希望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想知道我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希望被别人理解肯定和赞扬.学生在这个时候经常感到困惑,一方面希望父母、老师、同伴对自己理解,另一方面有埋怨他们不理解自己,有点“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感觉。这是青春期情绪波动的开始,由此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成熟阶段。所谓自我意识,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作为个体存在的各方面的看法和印象,包括对自己的外表、智力、性格、情感、人际关系等的意识。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印象或自我感觉。青少年这种自我认识具有相当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如有的同学因为受了老师的几句批评而从此萎靡不振,有的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朝着母亲大发牢骚,有的受到一次表扬就得意洋洋而受到批评就妄自菲薄等,这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色。没有哪个时期会这样,自我观念变得那么多那么快,正因为如此,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如孤独感、自卑感、嫉妒、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也并没有神秘之处,但是要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尴尬甚至危害,以至影响身心健康和健康成长。因此,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关系到同学们是否能够建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和健全的人格结构。那么,同学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自己呢?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性格。一棵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一样的性格的人,即便是同一类性格的人,也会由于他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成长道路、所遇偶然事件等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千人千思想,万人万模样”。请你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简单地认识一下自己,包括自己属于哪一类性格、这一类性格有什么特点、这一类性格有什么长处和短处等,其作用是能帮助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把握自己的行为方向,经常使达到和保持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个性性格的完善发展,心理潜能的最大开发,并且还能防治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其次要认识自己的最大优点和最大缺点。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而一般的优点和一般的缺点出现都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即便出现了,改正了就好,对成长无碍大局。一个人的最大优点和最大缺点则不然,乍一听它是两个极端,仿佛是水火不相容的,其实不然,它好比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两者紧紧连在一起不可分离,而且互相制约。这就是哲学上的对立统一,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最大优点也往往是它的最大缺点,在关键的时候把握住自己的这两点,就可以避免偏激或走极端,就可以使自己的行为不至于越轨,保证成长顺利,不发生意外。再次要认识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的不同。在家里,衣食住行都由家人安排打点,家人也完全按照你的喜好为你做事,一切都有以自己为中心的感觉,如果在家人面前说了不得体的话或做了不得体的事,家人都会以“小孩子”而谅解,是你既感觉不到尴尬也感觉不到难堪,一切是那么平静自然。学校环境则不然,老师不是家长,同学不是兄弟姐妹,反之也一样。家长面对的只是自己的一两个孩子,而老师面对的是所有学生;兄弟姐妹面对的只是自己的弟兄或姐妹,这其中的关系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在家里面对的人的关系和在学校里面对的人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在自己家里,往往处在一种被动地位,而在学校里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切愿望都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去争取,一切人的关系都要经过个人的诚恳和艺术去协调。这里,就需要你的能力和水平,也能充分展示你的能力和水平。2、中专生的孤独感孤独感,不同于独处,也不同于寂寞,也不同于“不合群”,而是在青春期成长中的少男少女心理上表现出来的自己与其他个体的区别,而又不能从理智上认识这些区别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感到自己不能被别人理解或者说自己不能理解别人,有共同语言的地方不愿意找,而应该不是需要共同语言的地方反倒非要找到共同语言,在这种心态下,表现出孤立,害怕恐惧,担心寂寞等。孤独本身有很大的差异,从纵向看,孤独有三个层次,即同伴孤独,情感孤独和精神孤独。同伴孤独指的是独处时因缺乏同伴而感受到的消极情绪。情感孤独,常出现于青春期寻求同性友谊和异性爱情的时期,这种孤独感在心理上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当有了同伴的时候就烟消云散了,精神孤独,是思想上缺乏理解而产生的孤独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感觉,从横的方面来看,孤独又可分为自己追求的孤独和被动接受的孤独,学生有时会从人群中走开,在心灵深处独自进行内省,这时候所感觉到的孤独,不是苦恼而是自己所追求的孤独。被动接受的孤独,简单地说是因缺少亲密关系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情绪。现在的青少年的孤独感,大多数属于同伴孤独。有孤独感的学生,总希望找到能脱离孤独的好办法,可是要想从孤独中脱离出来,并没有什么诀窍,最根本的,还是凭借自己的力量,主动与别人接触,加强心理的适应能力,首先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过度沉默郁郁寡欢的人,自己不快乐,也很难让别人快乐。坦诚是人走出孤独的起点,主动去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争取与别人共享乐趣,把自己融入集体。其次,要努力增强自己的独立性,不要什么事情都依赖别人的帮助,遇事自己拿主意,去享受成功的乐趣。最后,也要学会耐得住寂寞和孤独,有时候能耐得住寂寞和孤独,也是事业成功的不可缺少的素质。3、中专生的自卑感.处在青春期的中专学生们,比较关心“自我”,自我意识较强,就越想肯定自己,总想令别人刮目相看,一旦实现不了预期的目的,就表现出了很明显的情绪化,使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而产生自卑感。自卑感一般而言往往是自信心不足。可是,我们也完全换一个角度来评价自卑感。一个自卑感很强的人,在他的内心深处,也往往自信心很强,专家把这二者比喻为“一个硬币的两面”,因为凡事走向极端就要倒向它的反面。不过,这样的自信被自卑的外壳紧裹着,要想发挥自信的优势比较困难。不管是过于自信还是过于自卑,都是起因于对自己的评价不太中肯,对自己评价太低,就缺少信心容易自卑,不利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自己评价太高,就容易自信过度,对自己过于苛求,爱面子,往往经受不住失败的打击。有的人在自卑感心态的驱使下,谨小慎微,不敢大胆做事。也有的人表面上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也有的人自我陶醉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应该看到,自卑感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也能成为人们前进的动力,去争上游,去积极参与竞争,去把握机遇。关键是要学会克服自卑感,依靠自己的力量,面对现实,克服和改正自己的弱点,制定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改进计划,努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面对自己的不可改变的先天不足,要坦然接受现实,要热爱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因为它们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只有接受客观现实,才能生活得更加轻松自然。同时,为自己制定目标时要切合实际,不要太高的不着边际,有的就是因为把目标定得太高了,实现不了,没有成就感而变得消极沉默。如果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反过来又更促进向更高的目标进取。这样就能把自卑感转化为进步的动力,在学习设生活上不断进步。4、中专生的嫉妒心理.所谓嫉妒,是一种心理状态,就是当别人的才能、能力、得到的荣誉口碑、境遇等优越于自己的时候,自己心里不平衡,甚至心怀怨恨而产生的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嫉妒作为一种心态一种心理,可以说人人都有,只是因为性格不同修养不同,表现方式和程度不同罢了。对同一种现象,如果放在比较自私、好胜心强、修养再差些的人身上,就表现得严重些,放在心胸比较开阔、性格比较开朗豁达、有修养的人身上,就显得淡一些。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和事,而产生心理不平衡,纯属正常现象,也说明有上进心,不甘落后,总比麻木不仁积极得多。可是,面对别人优越于自己的地方,人的修养高雅与否,并不在于有没有嫉妒心理,而在于出现了嫉妒心理以后,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和行动。一般地说,有了嫉妒心理的人所采取的言行有四种表现:第一种表现,自己心里难受,自己折磨自己,或者自卑或者仇视对方。总之是不愉快。这种心态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严重了会影响心理健康。第二种表现,对对方不服气,瞪大眼睛挑对方的毛病,对人家的长处“视而不见”,用人家的短处比自己的长处,结果越比越不服气,越比越看不惯人家,最后,不但损害不了人家什么,反倒滋长了自己心态不健康的一面,给人的印象是心胸狭窄,小心眼儿,最终影响的还是自己的形象。第三种表现,用诋毁对方的办法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达到平衡自己心态的目的。例如评三好学生,别人被评上了,他不说人家努力的一面,反倒说人家巴结老师、老师偏向他;有同学喜欢帮助别人,受到周围同学的尊重,有威信,他反说人家存心不良,收买人心;有同学关心集体,值日劳动处处抢在前面,他说人家爱表现自己、做表面文章等等,不一而举。更有甚者,编造一些莫须有的“罪过”攻击对方。攻击诋毁对方的结果,在当时很短的时间内,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会信以为真,也可能把对方搞得很“狼狈”,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假的真不了,不仅伤害不了对方什么,还会使对方博得周围人的同情,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类似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结果呢?对方的优势依旧存在,自己的劣势也消失不了。第四种表现,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见贤思齐、公平竞争。这也是一种消除嫉妒心理促使自己进步的最佳方法。当在某一个方面不如对方,自己处于后进状态或者舆论不在自己一边时,心理不平衡,而出现对对方不友好的情绪的时候,千万不要首先辅助行动,更不能言辞过激或采取什么非分之举,要冷静地思考一下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而后采取既不伤害别人又对自己有积极作用的方法。下面提供几个积极的方法供参考:方法之一,对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先进后进现象不能漠然置之,但也没有必要看得太重,这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在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问题上斤斤计较,非累坏不可。如一个班五十个人参加考试,总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全班五十人都符合三好学生的标准,但由于名额的限制只能评上八个,还有的确实是佼佼者,由于他自己的性格、活动范围的限制而没有被发现等。各种情况多的。只要自己努力了,被评上高兴,评不上也不遗憾,一切顺其自然,心态坦坦荡荡。当然,也不要理解为这种方法是与世无争、消极坐等,这只是一种当别人优越于自己的时候,调整情绪的一种方法,而不能当成一种对学习对工作的态度。人在学习工作中的态度应该是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的。方法之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每一个人都不会十全十美,每一个人也不会一无所长,如甲学习成绩好,乙活动能力强,丙品质更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取最佳效果,客观上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益。方法之三,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某人在某一方面优越你,不等于在任何方面都优越于你,正确认识这一点,既可以减轻你不平衡的心态,又可以克服自卑感。放下压力轻装前进。反过来也一样,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不证明在任何方面都不如别人,客观地充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可以增强自信心。自信,是做事成功的因素之一。自信,也是消除嫉妒心理的良药。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目标适当,不断享受成功,当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你的自信心也在增长。5、青春期的早恋问题早恋,是指一对一的异性学生之间发生的爱恋的感情并引发出相应的行为。注意,这里是说的“一对一”的,不要把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混为一谈。在某些同学的思想上,把早恋当作一种时尚是错误的,把早恋付诸行动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中专阶段不是恋爱的季节。中专生的任务是:索取知识,认识自己,为走上社会作准备。中专阶段不是恋爱的季节,关键的是年龄尚不具备恋爱的资格。中专生涉足爱河,主观上有几个不成熟:一是心理上不成熟。恋爱的最好年龄是等过了20岁以后。中专生的年龄在15岁——20岁之间,不具备成熟的心理也没有充分的能力选择自己的终生伴侣,没有能力判断你适合选择什么样的爱人,也没有能力判断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你的爱人。恋爱婚姻不是走路,走错了路可以再回来,恋爱婚姻则不然,如果屡次不成功,或者走进婚姻殿堂后又分手,是以自己人生的时间作代价的啊!另外,在“恋爱”中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轻者发生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互相尴尬不说,,被人们传为笑谈,重者,就一失足成千古恨,贻误终生了。如果“恋爱”不成功呢?又感到像天塌下来,自我消耗,无为浪费精力,在春天里浪费了自己的夏天。二是理智不成熟。理智不成熟,不会处理在早恋中出现的一些“棘手”的问题,凡处于早恋中的学生,并享受不到真正热恋中的恋人们所体会到的那种“幸福”感觉,而是整天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的心态下,有的还互相猜忌、吵架,不是幸福而是煎熬,到头来还是各奔东西、劳民伤财。三是暂时还读不懂你的潜意识,你现在面前的妙龄姑娘或者是白马王子,不一定是你潜意识里的最佳伴侣。中专生涉足爱河,客观上有几个不允许:一是时间精力不允许。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要解决不同的人生课题,学生就是以学为主,中专时期,正是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21世纪将是人才竞争的世纪,如果现在不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在社会上就不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位置怎能实现你的理想?怎样实现自身价值?人的时间和精力是常数,在这里用多了,在那里就少了,孰重孰轻,相信你明白。二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学生没有经济收入,如果吃饭穿衣买学习用品,给爸爸妈妈要钱合乎情理,如果伸手要钱去谈恋爱,不把爸爸妈妈气成高血压才怪呢!恋爱的季节,是有了职业以后,有了职业,才有了生存的基础,才有资格谈恋爱,才能承担一切社会责任。三是学校家庭条件不允许。学校有学生守则,明文规定不准谈恋爱,如果违反规定要受到纪律处分的。家有家规,父母容忍不了孩子的早恋,他们会不问青红皂白地把你的所谓的恋人拒之门外,使你没有面子。恋爱本来是一种高雅的情爱,由于环境不允许,“逼”得你偷偷摸摸转入“地下”,就庸俗、不高雅,就失去了爱情的真正意义。人生之路上的第一个风景不一定是最美的,你为什么在人生刚起步的时候,就过早地把自己限制在两人世界呢?早恋不是爱情,大人的爱情需要耕耘培育,有了春耕夏锄才有秋收冬藏。凡生命,都有适合它生长的季节,爱情也一样。莫将春华当秋实。莫在春天里浪费自己的夏天。6、青春期的性意识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也突出地表现在性成熟方面。性成熟会给同学们带来喜悦、自豪和人格的深刻变化,但也会带来各种困惑、烦恼和有些行为上的不知所措,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会直接影响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乃至影响前途和一生。我们先看处在中专阶段的学生性生理发育特点。性成熟包括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具备了生殖功能和第二性征的出现。男性生殖器官由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精囊、前列腺和阴茎等组成。女性的生殖器官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组成。这些生殖器官在人进入青春期后开始迅速发育,生殖机能也逐渐成熟。第二性征也叫副性征,英国学者艾里斯定义:第二性征是两性间高度分化,呈现性别差异的一些特点,它起着增强两性间相互吸引的作用,从而促进两性的相互爱慕。我们再看了解性知识的必要性。如果一个人情绪乐观志趣高雅,其性腺活动也会健康正常,反之就会精神空虚、趣味低级庸俗。特别是当青少年从黄色书刊录像等接受了不良性刺激,也会导致性机能不正常等毛病,使之陷入不能自拔的不良境地。早在上一个世纪的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指示有关人员要普及性教育,研究性科学。我国兴学先驱张竞生博士在上一个世纪的20年代就精辟指出:性教育的公开研究,其不胜于道学先生的一味不说与压抑,以至于少年于暗昧之中一味地去乱为吗?性譬如水,你怕人沉溺吗?你就告诉他水的道理与教会他游泳。公安部门的材料反映,在青少年刑事犯罪中,性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女青年性犯罪率增加,这些事实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性教育,特别是性道德教育势在必行。性教育有哪些内容呢?一般认为,性教育有三大内容:一是性生理心理卫生教育,二是性道德性角色教育,三是向法制教育。我们主要谈第二和第三个内容。先看性道德教育的内容:性道德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性道德:一是两性道德的核心是互相尊重。男女生要互相尊重彼此的人格,男女交往时身体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男生要特别尊重女生,这是高尚的人的重要标志。二是真确理解性价值观。性欲是一种自然的生理需要,是生殖系统发育成熟的必然反映。对异性的兴趣、性冲动,人人都会发生,它是人类繁衍延续的条件。性欲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重要标志之一,人的性欲必须受到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的制约。因此,性欲的满足只有通过合法婚姻,在彼此负责任的前提下才是道德的,才是受法律保护的,任何不负责任的性行为都是道德败坏的表现。我们教育者的态度是明朗的、严肃的。再说,人的性与动物不同,动物的性只是本能,而人的合法科学的性,是人的幸福的内容之一,只有人,情到深处才有性。三是爱情的启蒙。爱情是美好的、神圣的,她应该建立在高尚、有益、发展、负责的基础上,她应该是专一的、严肃的。如果同学们不懂这一切,只是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爱情,充满了生物性,到头来吃亏倒霉的还是自己。再看性法制教育的内容。中专时期的学生处在对性的敏感期,但性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很多同学不知道什么是流氓犯罪,流氓犯罪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有的强奸、非法同居、传看淫秽录象制品,有的对异性实施性骚扰等,触犯刑律,受到法律的制裁,到头来悔之晚矣。那些因为性无知、性法盲而走向断头台的罪犯们,不就是很好的反面教员吗?所以同学们要学习《刑法》、《婚姻法》,还要学会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只有知法、守法才能避免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7,克服学习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在1989年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中,把学习障碍称为“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定义为:学生获得学习技能的正常方式受损。这种损害不是单纯缺乏学习机会的结果,不是智力迟缓的结果,也不是后天的脑外伤或疾病的结。这种障碍源于认识处理过程的异常,由一组障碍所构成,表现在阅读,拼写,计算和运动功能方面有特殊和明显的危害。我国的定义大致为: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的学生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推理、计算能力的一个或多方面未能达到其适当的年龄和能力水平,出现明显困难,从而导致学业落后。不包括由躯体原因和环境原因造成的学习困难。怎样克服学习障碍呢?第一,学习要勤奋,古人云: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学会勤用脑,科学用脑,人的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勤于用脑的人,经过信息反复刺激,脑中的记忆痕迹清晰,可提高学习效率。第二,要克服“新的读书无用论”,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推动力量,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种积极的内心愉快的体验驱使学生深入成就地进行学习,事半功倍。第三,在学习中既不要唯分数论又不能不看重分数,不要把一次考试分数低误当作自己永远不行,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出发,不断积累知识,学习如同农人给土地施肥,正如肥沃的土地能长出喜人的庄稼一样,积累知识多了,自己的素质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8,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认识人的社会化人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具体说,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为社会所接受的成年人的过程。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形成和发展个人对社会认识的过程。个人的社会化,也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改造、再适应、再改造的过程。人的社会化,一方面能制约和训练自我,一方面可以发展自我,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按照专家的观点,人的社会化的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基本生活技能的社会化。这是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基本的生存能力,是谋生的手段。一是要学会生活自理,即要求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做到在衣食住行上会管理自己。二是掌握社会交往的技能,主要指与人和社会交往时必不可少的语言文化。三是掌握从事某种职业的专业知识的技能,职业技能的社会化。学习职业技能,在现代社会,主要的方式是学校教育,只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应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第二、社会规范的社会化。通过各种形式,学习接受社会的各种规范,形成一种信念、习惯、传统,用以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个人和集体和他人的关系。社会规范的社会化,包括法律制度的社会化,道德规范的社会化。关键是将社会规范内化,接受社会认可和推崇的价值体系,从义务、责任、权利出发,使自己的行为方式符合社会的要求,使自己融入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第三,生活目标的社会化。指生活目标的形成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事项的具体目标,包括职业、家庭、生活状况、生活方式等。其中的核心,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态度。生活目标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生活目标向着光明,消极的生活目标向着灰暗。生活目标的选择和确立,完全是受个人的人生观的支配。第四、社会角色的社会化。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或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和被社会所规定的行为模式,按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能否胜任角色,是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社会角色的社会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该社会角色的认知,二是确定该社会角色的期望值,三是培养角色变化的适应能力。二、在自我调节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人生活学习工作在社会上,面临许多社会关系需要你去处理。人面临的社会关系很多,在家庭有同父母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邻居小伙伴的关系等。在学校有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等,长大后走向工作岗位,有同事关系、同领导的关系、与你的服务对象的关系等。在处理这诸多关系中,没有现成的公式,都需要你自己去领会,去选择方法。我们每遇到一件事情,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会只有一个,可能会有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但是,在这诸多方法中,只能有一个最佳。谁能找到最佳方法,谁就是聪明人,谁做事的成功率就高。可是,最佳方法的选择,不是仅凭良好的愿望,而是要靠心理健康、思维方式科学,所以,人的一生怎样度过,生活的十否愉快,关键的是选择好每一步。下面给同学们提供几个有关的方法供参考。1,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告别中学进入中专,离开家庭住进学校,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同一般的“突变”,都有程度不同的不适应的感觉。并有不少同学的这种感觉较强烈。这种不适应感,对每一个初进中专的同学可以说是一“关”,这一关过好了,对顺利走完求学之路的中专阶段是有益的,这一关过不好,或者尽管能过好但需要的时间较长,将是中专生活一致将来成材的障碍。所以,尽快适应中专生活至关重要。初涉中专不适应的感觉表现因人不同,但也有共性,接到录取通知书,有登高望远的感觉,是当代青少年学生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成功者,正是家长和老师所希望的。但这种喜悦是短暂的,伴随着走进新学校进入正常的教学秩序,上课是不同于中学的教和学的方法,下课是陌生的环境,喜悦逐渐被一种不可名状的情绪所代替;离开家庭,衣食住行须臾不可离开,但又不会料理,自然而然会想家;四面八方的优秀学生组成新的班集体,原中学老师的“掌上明珠”都退回到普通学生的位置,有被冷落的感觉;结合入学教育和专业课学习,势必要涉及到培养目标——既就业问题,把自以为心比天高的追求一下子具体到护士、助产士、医生这些具体的职业上,特别是对从事这一职业没有思想准备的同学,有失落感。另外,上中专低人一等、护士是伺候人的偏见等。这一系列的不适应,像一条条小虫子束缚住同学们的心理,仿佛盲人瞎马,夜半深池。造成这些不适应感觉的原因很多,共同起作用的就是由于环境发生了变化,而学生在心理、情绪、生活上没有马上适应而引起的。一方面,中专和中学的导向不同。在总体目标上,中专和中学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在具体任务上是有区别的,中学是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向更高一级学校输送学生,教学和管理偏重于学生的成绩,往往容易把分数和优等生划等号,学生习惯了老师管的具体、细致,习惯了老师说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甚至一个字、一道题也依赖于老师订正。而中专学校是直接为社会培养专业实用型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但掌握专业知识和本领,还要学会索取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教学的导向就由中学单纯的“教”上升到边教边指导,对学生的要求也由中学的“分数”扩展为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在中学和中专面临的“人生课题”不同,学生在中学由家庭作依靠,衣食住行由家长包揽,社交活动、人际关系与他们离得较远,只有学习是唯一的任务。中专则不同,除正常学习之外,日常必不可缺少的财和物需要自己管理,生活需要自己安排,人际关系需要自己独立去处理,另外还有各种活动等等。而这些有都是同学们不曾涉猎的学问。这便是中专学生入学之初有不适应感的主要原因。走出这种局面并不难,同学老师的帮助固然重要,但关键的还是内因起主要作用。首先,同学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中专学校是不同于家庭的第二个集体,如果把学生自己作为主体,把家庭和中学的一切人和事作为客体,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由客体到主体,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在第二集体就不是这样了,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人”,在处理同周围的关系上要承担主要的责任和任务,应该处于支配地位,即由主体到客体。所以学生在观念和行为上都要来一个转化,特别是在行为上尤为重要。其次,随之而来的就是在第二个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第二个集体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是凭想象或者是凭嘴说,而要凭行动,那就是要在树立集体观念的基础上,为集体为同学多做好事,以集体利益为重,各项活动如清洁卫生,文体活动等跑在前面,在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就体现出自己的骨干作和带头作用,就会得到老师的信任以至成为依靠力量,就会受到同学的尊重。同时,遇事先为同学们着想,如同学有思想问题,帮着出个主意想个办法,同学有实际困难,尽最大努力慷慨相助。同理,也要接受同学的善意帮助,这样,就可以和周围形成融洽的气氛,就可以提高在同学中的凝聚力,就可以体现出自身价值,就可以有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那些不适应感就慢慢在行动中逐渐解决消失。不可否认,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因风俗习惯、个性的差异,会出现磕磕碰碰的现象,甚至造成苦恼,这需要继承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宽大为怀,相互谅解,求同存异,顾全大局。中专是走向社会的前奏,为了顺利渡过中专阶段,顺利走向社会,希望同学们尽快适应中生活。2、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人是一个活的有机体,所有的人,包括伟人、名人,都会有生物钟失去平衡的时候,都有不愉快的时候。如果情绪不好的时候,自己闷在心里,不与别人交流,不宣泄,会影响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心理健康。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情绪之舟。如果情绪之舟驶进不愉快的轨道,不要一直沿着不愉快的航线驶下去,就要转移一个航线。你可以找你的朋友,诉说你心中不快。别看他们并帮补了多少忙,但他们能充当你的听众,让你有一个倾诉的机会和地方,你把埋在心底的话都说出来,一吐为快,心里就会轻松许多。你可以找你佩服的长者、老师请教,他们是过来人,是大人,他们的经验和教训都能供你借鉴,他们为你指点迷津,使你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有登高望远的感觉。你可以大声地读诗,有感情有表情的去朗诵你喜欢的诗人的诗篇。特别是咏山、咏水、咏风花雪月的诗篇,使你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你心中的不快,就会随声音的发出而宣泄出来,隋诗的意境而融化,隋诗的感情而升华。你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接受大自然的馈赠。你面对叠翠的群山高声呼喊,群山会给你对话,并且群山缭绕的余音会给你带来无穷的情趣,你爱它,它也爱你,你恨它,它也恨你,它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使你对它哭笑不得。尽管如此,你还是从中获得很多乐趣。你面对清澈的小溪窃窃私语,小溪会虔诚地倾听你的心语。她把你的不快,用她流动的身躯带到遥远的他乡,让它找不到回家的路。小溪还特别善解人意,你哭她也哭,你笑她也笑,最后把你也逗笑了。你面对空旷的原野极目远望,你发现原野的心胸特别宽广,它以大地为根基,装着世间万物,还有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希望。它不以冰雪的覆盖而变苍白,他不因冰雹的无情而自暴自弃,它不因狂风的扫荡而放弃生存的机会,它不因春暖花开风和日丽而自鸣得意忘乎所以。它还是它,与天地共荣辱,与大地共光辉。你可能会问:“可不可以哭?”没有人哪有笑,没有笑哪有哭?哭,不是女孩的专利,哭,也并非都是弱者。3、培养健康的人格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提出健康人格具有六个特点:第一,心理健康的人参加活动广泛,他们有许多朋友和爱好,比较积极参与集体和社会活动,有自我广延的能力。第二,有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与人相处时,与他人关系密切,但没有占有感,无忌妒心。有同情心,他们能容忍自己与别人在价值观与信念上的主要差别。第三,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承认。能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冲突,经得起一切不幸遭遇。对自我形象或对自己的看法有积极的意象。第四,表现有现实的知觉。对客观事物根据实际情况去看待,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愿望或希望来看待。第五,有自我客体化的表现。对自己的所有和所缺都十分清楚和准确,他们理解真正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别,也知道子如何看待自己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之间的差别。第六,有一致的明确的人生观,推动自己的行动。人格的特征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伴随着身体的成长逐渐形成的。判断一个人的人格健康状况,可以看他对自己自我接受的情况。所谓自我接受,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一个人能够认识自己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有关能力,他能够确定它现在的目的,也能衡量达到这一目地的可能性。它能将自己的能力和别人的相比较,在认识自己是还受到别人意见的影响。这是一种自我客观化的能力,也是洞察力,并可以说是健全人格的内容。由此可见,洗礼健康的人的人格应该是完整的和谐的,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人格、理想、信念、动机、兴趣和人生观等各方面都能均匀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的表现出来。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应该是合理与适中,在待人接物方面能持恰当灵活的态度,在遇到外界刺激时不会有偏激的情绪或行为反应,在集体中能融洽相处,在社会生活中能奋发向上或步调合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ewbGOgnd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