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长女黑田清子现状最年长的“文坛新人”——黑田夏子,与写作死磕到底的人生

在《文艺春秋》杂志社多年的悉心经营之下,专门用于奖励崭露头角的文坛新人的 芥川奖 已经成为除了诺贝尔文学奖外日本文坛最负盛名的奖项了。这种经营当然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商业上的技巧的使用,可以说,每一次的获奖者及其获奖作品都具备相当的话题性。毕
原标题:最年长的“文坛新人”——黑田夏子,与写作死磕到底的人生在《文艺春秋》杂志社多年的悉心经营之下,专门用于奖励崭露头角的文坛新人的芥川奖已经成为除了诺贝尔文学奖外日本文坛最负盛名的奖项了。这种经营当然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商业上的技巧的使用,可以说,每一次的获奖者及其获奖作品都具备相当的话题性。毕竟没有话题,出版业就无法取得成功。但抛开它商业的一面,正如它一贯所标榜的那样,芥川奖在扶持文坛新人、发掘优秀作品方面是居功至伟的。PS:喜欢芥川奖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们的译文·芥川赏作品系列哦对于喜欢日本文学的读者而言,追芥川奖作品大概已经是一个习惯,今天译文君要和大家聊一位“有点特别”的芥川奖得主,她就是2012年下半年的芥川奖得主——黑田夏子!按照惯例,名单一旦公布,获奖者接下来的人生轨迹即使不是“当上CEO,迎娶白富美”,也会迅速“走上人生巅峰”的。具体来说,就是马不停蹄地接受各种报刊、媒体的轰炸采访,谈作品,谈人生,谈心路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奖作品当然会立刻被出版发行,甚至以前写过的所有作品都会被作为谈资,或是被研究的对象。而2012年下半年的这次评选注定会成为芥川奖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无论从作家还是从作品来说,都极度地夺取了人们的眼球。黑田夏子(1937年--)黑田夏子,一位75岁的“老奶奶”。这是史上最年老的获奖者。在此之前获奖者超过60岁的只有1973年的森敦(61岁)。时隔近四十年后,“文坛新人”的“最年长”记录就这样被大幅度地改写了。最老的新人,还有比这更有话题性的东西吗?有的。至少还有她那跟写作“死磕到底”的神奇的人生经历:5岁开始创作,上大学时出于“该校作家辈出”的考虑、义无反顾地报考早稻田大学。大学时创办过文学杂志,毕业后曾当过国语老师,觉得没时间搞别的,干脆辞职专门写作,一边打着零工一边写作,除了1963年投稿并入围过读卖新闻晨报的短篇小说奖外,70年代以后就没再投过稿了,一直默默无闻,直到2012年想起“该投稿了”,于是“喜提”当年的“早稻田文学新人奖”、继而又斩落芥川奖。一举成名了街坊邻居们才知道了,“哟,这奇怪的老太太,居然/果然/当然是个搞创作的。。。”人就这么活了大半辈子也是不容易。黑田夏子的文学生涯始于早稻田大学,而她漫长的写作路途中,也是早稻田大学第一次给了她回应更具有话题的还在于作品本身。文库本《ab珊瑚》《ab珊瑚》的内容很简单:一个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应该是母亲)的孩子(应该是女孩子)和她的父亲(应该是父亲)相依为命,直到有一天一个来应聘的家政人员(应该是女的)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小女孩不堪忍受,于是只好离开独自生活,直到父亲弥留之际才又回来帮助照料,最终彼此想念的两个人还是天人永隔了。和许多私小说一样,这部作品并不以故事性取胜,情节甚至略显单调。独特之处在于这部作品的表现形式等等,可谓是一部前卫的“超实验小说”。首先,它别出心裁地采用了横排的书写形式,这和文学领域一贯坚守的竖排这一不成文的规矩完全不同。虽然对于简体中文的读者而言,横排的书写形式我们早已习惯,但在竖排排版的日本,黑田夏子的这种方式还是比较挑战大众习惯。(换位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有一位大陆作者出一本书,全部竖排书写排版......)其次,作者大量地使用了假名而不是本来生活中很常用的汉字词汇。虽然假名词汇读起来更快,但是在作者的这部作品中,相较于汉字词汇,假名之间的断句、组合以及对其意味的理解实际上是存在着各种可能的。这就给读者造成了很大困难。除此之外,外来语、动植物的名称这些本来是应该用片假名的,但这部作品“不采用片假名”,只使用平假名;“不使用除了逗号和句号外的其他标点,包括引号和括号”、“不使用固有的名词、代词而使用类似于自己生造出来的表达”。这些都使得文字极富视觉冲击力,咋看简单,实则艰涩难懂,令人望而生畏,被认为是芥川奖获奖作品中最难读懂的一部小说。译文君想说,真是个“任性又坚韧的老奶奶”啊。当然,作为获奖之作,它也必有过人之处。简单来说,就是以“非日常的”、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语言文字,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日语的可能性。对时间和空间等极端抽象化的描写,体现出了作者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那是一种没着没落的、浮游式的孤独感,而对父女之间那种无法明说的情感描述又十分细腻,读来令人感动。看看都有哪些作家来为这位老奶奶站台吧。堀江敏幸说自己读这篇小说就好像是“透过打磨得很好的玻璃去看世界的感觉”,村上龙说“我没有选它,并不是它质量不高,而是因为这么高度洗练的作品,让我产生了一种它到底适不适合新人文学奖的违和感。”小川洋子说,“它证明了一部小说可以在内容上很平凡,但单凭语言的连接和音韵的动听也能很优秀。”宫本辉说,“刚读就想放弃,但心里始终留有挂念,于是读了三次。作者具备以坚强的文学观作为基础的罕见的才能。”原东大校长莲实重彦的评价则更为夸张,“如果不读这篇小说,可以说人生便失去了一半的意义。”可以算是早稻田文学奇迹的《ab珊瑚》正是因为获得了专家们的大力推举,尽管艰涩难懂,也并不影响它创下一系列的销售神话。这部小说在当年十二月获得早稻田文学新人奖之后获得出版认可,初版的8000册在芥川奖揭晓时迅速销售一空,之后不断追加印刷,第二版的6万册也很快销售完毕,接着便是三版、四版,曾创下单周销售14万册的记录。艰涩难懂但又口碑爆棚,译文君不懂日文,于是只能请来译者覃思远老师,来给我们讲讲他翻译《ab珊瑚》的一些感触。不得不说,行文中深深感受到了覃思远老师“痛并快乐着”的体验。-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文:覃思远(《ab珊瑚》中译本译者)如果要用几个词来形容我翻译这部小说前后的感受,我想大概是“满怀期待,倍感荣幸,思虑重重,心有余悸。”2017年上半年刚接到翻译这部作品的任务时,我满心欢喜,动力十足。因为之前虽然也做了一些笔译工作,但那些毕竟是兼职为一些公司或政府部门做的商业类的翻译,并没有太多的成就感。翻译的第一部作品居然就是与上海译文出版社提供的芥川奖获奖作品,真是太荣幸了。作品不是很长,大约五六万字。再加上收录其中的三篇作者写于青春时期的短篇小说《皮球》《民惠的花》和《彩虹》,大概不到十来万字,以我这大致一小时一千字的熟练工人的速度,在我的计划里,这也就是十多天的工作量,再加上检查校对,推敲斟酌,修改润色,不到一个月也就拿下了。于是怀着轻松的心情开始动笔(鼠标键盘),第一段,走起!——咦,这什么鬼?我是谁?我在哪里?看不懂它在说什么!再往下看看?越看越郁闷,感觉人生观受到了强力的摧残。aというがっこうとbというがっこうのどちらにいくのかと,会うおとなたちのくちぐちにきいた百にちほどがあったが,きかれた小児はちょうどその町を離れていくところだったから,aにもbにもついにむえんだった.その,まよわれることのなかった道の枝を,半せいきしてゆめの中で示されなおした者は,見あげたことのなかったてんじょう,ふんだことのなかったゆか,出あわなかった小児たちのかおのないかおを見さだめようとして,すこしあせり,それからとてもくつろいだ.そこからぜんぶをやりなおせるとかんじることのこのうえない軽さのうちへ,どちらでもないべつの町の初等学校からたどりはじめた長い日月のはてにたゆたいめざめた者に,みゃくりゃくもなくあふれよせる野生の小禽たちのよびかわしがある。这是作品开端的第一段,这么长的一段文字只有三个长句。中间包含一些转折、一些修饰,就让这段几乎90%都是假名的文字读起来很是艰难。一般来说,日本的小学生都是从假名开始学习的,到了二、三年级的时候才会逐渐学习一些汉字,因而这是一种类似于以“幼儿”式的看似幼稚、实则经历过数十年岁月洗礼之后老练无比的笔触去写就的人生感悟,不反复品读确实很难理解其意思。我停下了笔,决定先别急着翻译了,争取把它读完、读懂再说吧。这真的太难了,完全不按套路走啊,看第一遍不花个十天半个月的基本不可能看得懂啊!再举一些例子来说吧,一般的文学作品中都会有“彼(他)、彼女(她)、女の子(女孩子)”之类的吧?这部小说中没有。也没有出现人的名字。出场人物的“親”“子”具体指的是父子、父女,还是母子、母女?作为读者,读到一半可能连出场人物的性别都分不清的。更过分的,连出场人物是几个人可能都不知道。因为每个人都是根据年龄、场所或是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以一个固有名词)来称呼的。比如说,其中的小女孩,分别以“受像者”、“聞かれた小児”、“幼児”、“死者の子”、“四さい児”“九さい児”“十七さい”“家出計画者”“喪のいろの靴をもっていない者”等来称呼,父亲则分别用“片親”、“死者の配偶者” “衰弱者”、“車の中の者”“機能のおとろえた老年者”等,而“家政婦”“新しい家事がかり”“外来者”“あいだに人ふたり入って紹介されてきた者”“家事専従者”“観察者”“金銭管理人”指的都是那个从佣人逐步上位成为后妈的人。问题是不仅仅是人物啊,还有更过分的呢——所有的事物都可能被颠覆了。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啊?要知道伞不是“傘”啊,是“天からふるものをしのぐ道具”,鞋子不是直接说鞋子啊,是“まだどろにつかないうごきださないうつろ”。蚊帐是“へやの中のへやのようなやわらかい檻”。那“多目果の紅いらせん状の皮”呢?学术味好浓呀!可不就是削的苹果皮吗?说得好文艺、好高大上。作者就像是翻开了一本词典,把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都一一重新解构了。这一拨操作真是溜啊,不知道的真的会傻眼的啊。吐槽了那么多,或许只是为了解释,为什么最终我还是可耻地延期交稿了。(特地问责编要了原版书,感受了一下黑田夏子奶奶能用片假名就绝不用汉字的风格)如果理解了翻译这么一部小说有多么艰难,那么其间我的迷茫彷徨就可以想象了。我需要时不时地在网上检索,看到日本读者绝望地呐喊“真看不懂”的时候,我才放心了,不至于内心崩溃。不再怀疑人生。那段时间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虽然没有达到“一名之立,数月踟蹰”的地步,但也是最痛苦的一个月了。据说《ab珊瑚》曾一度激发了好学的日本读者的挑战欲好在最后虽然属于难产,但这部小说还是挣扎着翻译出来了。虽然它还是有些艰涩难懂,我还是要想向我身边的朋友推荐,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我心血凝聚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在与它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我也逐渐感受到了它的魅力。虽然不像专家所说的“不读它人生就会失去大半意义”那么夸张,但它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通过阅读可以发现,在作者的笔下,日常无聊的事情如何变得优美、丰盈起来,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一些与既往不同的人生体验,获得发自内心的一种别样的感动。作为《ab珊瑚》原文的读者,我获得了以上所述的丰富美好的阅读体验。但翻译毕竟是一门丢失的艺术,尤其是这部小说,为了让它显得“正常”一些,为了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我实际上是用“他”、“她”等人称代词了,其他类似于这样的折衷和妥协还很多。这实际上是减弱了作品本身独有的魅力。有些读者只能以我的译文作为媒介去认识《ab珊瑚》这部作品、认识黑田夏子乃至日本文学,这是我最担心、最遗憾的事情。实在对不住啊!如果有一定的语言能力,我强烈建议日语学习者们有时间、有机会的话还是去看原文,或者说,最好能够原文和译文结合着看,这才是最理想的。既能获得原文所给予的感动,又能通过参考或批判我的译文,实现翻译表达能力的提升。想想自己的译文会被作为研究的文本,略有几分忐忑。但我准备好了,迎接一切评判,努力提高自己。我期待能获得更多的来自前辈师长们、读者们的意见反馈。芥川奖作品是日本文学研究的热点,我期待着文学研究者们能给予更多解读这篇作品的启示。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请各位专家指正。——这绝非谦虚,因为在我每次重新阅读原文的时候,就会有新的发现,有时是一些翻译不当、有待提高的地方,有时就只是单纯的一个疑问,比如说,就连题目中的“さんご”一词,真的应该、只能解读为“珊瑚”吗?“さんご”就真的是“珊瑚”吗?译文君也很好奇呢,欢迎读过书的读者们留言提出自己的想法点击下图图书封面,直接购买《ab珊瑚》(日)黑田夏子/著覃思远/译《ab珊瑚》是孩童时期的记忆片断,将六岁时的故事从十年后的视角以及四十年后的视角重新进行审视,带给人一种独特的时间感。文中讲述了一个出生在昭和年代知识分子家庭的独生女,从出生到成长再到陪伴父母最后一段路的故事。原本生活在三层小楼的一对父女因战争搬到了一个小屋子。家里雇了家政妇,而且家政妇和父亲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家里慢慢地变成家政妇所期盼的样子,因此,父女亲密的关系遭到破坏,孩子也决定离开这个不再属于自己的家。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ewbMeQYr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