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学文学看台930|文化之旅148:黄花菜地遍黄金【林瑞莲彭玉娇吕珠满刘海涛林进挺彭涌波】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黄花“故人”黄花韵 林瑞莲 我从小就听说:黄花菜即金针菜。 黄花菜田一定是我的故人,不管去年的阳光,还是今年的风雨,时光都似未曾路过,她依然是去年的模样,等着我到来。花田依旧人亦同,心情却大有转变。 去年
原标题:文学看台930|文化之旅148:黄花菜地遍黄金【林瑞莲彭玉娇吕珠满刘海涛林进挺彭涌波】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黄花“故人”黄花韵林瑞莲我从小就听说:黄花菜即金针菜。黄花菜田一定是我的故人,不管去年的阳光,还是今年的风雨,时光都似未曾路过,她依然是去年的模样,等着我到来。花田依旧人亦同,心情却大有转变。去年也蹭着初夏和煦的风,来到黄羌看黄花菜。黄花菜,黄花菜,一路向她走来,一路想象:那是怎样的花海?黄灿灿的,美过油菜花吗?一田田的,比芦苇荡诗意吧?比芙蓉浦接地气吧?可惜当面一见,一片又一片的绿苗子田而已,从路边到田沟边,甚至到路的另一边,甚至我一目目望到山边——都没有发现黄花的影子。绿油油的,很普通,普通得都没有大片的草埔好看。友人感叹:怎么那么像草啊?我虽然打趣说:是像草,像兰草,只是兰若生春夏,金针未着花。但似乎所有的美好想像,都在初次见面时戛然而止。由于不美,我不曾过问太多。加上从小对“金针”的认识就是酸、涩的,食用也很麻烦:要把双头尖尖的捻弃,中间打个结,在清水泡过后,才能和瘦肉煎蛋等材料一起煮汤。小时候捻过金针,捻一小搓手就痛了。童年时每到夏天,家中时常煮金针汤,大人们辛劳一天后,觉得金针汤酸而消暑,而我是不爱喝的。家乡人还因为金针的食用之麻烦、双头尖的外形加上酸涩之味,引申出一个形容词“金针姐”。充满乡味的俗语从土地生长而起,要是有哪家人当姐姐的把弟弟妹妹带哭了或和弟弟妹妹争东西,就会被批评“你这个金针姐”。虽和金针渊源不浅,却只见晒干的金针,未见黄花菜原貌。未曾想特地几十公里跑过来看黄花菜田,却没有初见之美,相反,还让人产生“相见不如想象”的遗憾。我把带回家的两包金针闲置在橱柜角落,似乎等同了我心中的失落。几近忘记时,被母亲翻出来,和橄榄菜一起制成下饭菜,有的居然泡开了炒肉丝。我不敢对金针动筷,众人却夸:你这金针哪儿来的?真好吃!母亲说由于赶时间,随便泡了一下就做金针菜了,也没打结,也没捻尾,没想到那么好吃!我很纳闷地试了一下,果然颠覆了我对金针的印象!肉丝炒金针给我的感觉是“清”的:清香、清脆、清甜!而和橄榄菜制作的下饭菜是“烈”的:烈烈的油香、烈烈的橄榄菜香都糅合在金针菜里,让人不禁想大口吃饭大口吃菜!我心想:只差那么一点,就把如此美味无知抛却了。机缘巧合,就是为了让你爱上吃黄花菜,可是无论在市场上怎么找,也找不到这么好吃的了。而缘分总是降临在心有念想的人身上:今日又到黄羌看黄花菜!又是当时路,漫山遍野的喇叭花一波又一波开得宛如童话世界,桐花时不时一树树出现,零落间青梅未结桃花未谢,路上的风景都那么美。而越近黄花菜田的地方越是开阔起来,我却觉得渐入佳境。黄花菜田一定是我的故人,一见到她,所有风景都沉默了。还是初夏的阳光初夏的风,还是去年的着装,还是去年模样,我们前后两次相见,时光似乎未变,而你可知你在我心中经历了怎样的一场起伏转折!我想问的问题很多很多:为什么两次到来都只见黄花叶,不见黄花?为什么黄羌的金针脆甜可口?为什么很少有人见到黄花菜,见到的都是黄花蕾干?每一句从土地生长而起的俗语,都必定有她的涵义!因此还想问:为什么“黄花菜凉了”寓意耽误了时间?和当地一位老师交流,了解到黄羌的田土本来就适合黄花菜生长,黄羌的水本来就清澈甜润,这样的水土滋养了美味的黄花菜!也才知道原来摘黄花菜要在半夜,满田摘完,天刚好鱼肚白,是最好的时间。到了黄花菜收成的季节,整个虎噉村的男女老少都披着夜色,在田里赶工。因为天一亮,成熟的黄花蕾一开花,就不好吃了。黄羌色彩彭玉娇黄花菜地遍黄金四月的风,温柔多情,携着缕缕阳光热情地拥抱远道而来的客人。文友们满心欢喜地奔向黄花菜地,看到的却是风吹浪卷一片绿色的海洋!原来,黄花菜的花季尚未到来。我也不免失落,对着这片绿,微风抚弄我的发丝,它给我送来了点点安慰。蹲在细长的绿叶旁,我闻到了叶子的清香,其中还夹着沃土的气息。这一天的阳光很柔和,我仿佛看到了辛勤的农民在这片黄花菜地劳动着,汗水长期滋润这片土地,才有金灿灿的黄花迎风摇曳。虽然花期未到,我可以想象,那一望无际的绿上浮动翻滚着黄,那是多么地令人惊叹,也许那就是一种黄花菜地遍黄金的壮丽吧!午餐时候,为了弥补无花可赏的遗憾,服务员给我们上了一锅虎噉金针汤,美味的汤没多久就全被瓜分了。喝下汤后,我们在桌上拍下一个约定:等到黄花满地时,一定要再回来看看!青山绿水总关情车子兜兜转转,山路十八弯,眼尽之处,是一棵棵,一丛丛,一排排,一片片,是草,是树,是林……青翠欲滴的叶子里,饱满的氧离子纷纷跑出来,空气显得如此的清新纯净,待久一点,也许整个肺都可以被清洗一遍了。南临公平水库的黄羌,这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树都在静静地守护着河流的发源地,多少代林场守护人才换得这里的青山连片,绿水悠悠!没有工业就谈不上发展,黄羌却甘于清贫,只为了一个信念: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我们还有幸品尝到了当地农家自制的青绿甘醇的咸茶和菜粿,远离尘嚣的美食总有一种不夹杂质,纯天然的诱惑,咸茶喝了一碗又一碗,客家人的热情化作每一滴茶水,把我们填得满满的。品茶的过程,村民还热情洋溢地为大家送上山歌,接地气的山歌穿过人群,拂过叶子,飘过湖面,直到消失在这里的青山绿水中,淳朴的人儿,就是这样来把爱劳动,爱自然,爱生活的传统一代传一代。红色烙印旗飘扬我很多次来过黄羌,对黄羌的林场,水库的自然风景很是熟悉,却从来不知道黄羌静默的山水里见证了多少鲜为人知的血泪!这里有被鲜血染红的石山村——“第一等红色革命根据地”,村民们为革命斗争付出的巨大牺牲,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不是生活在安定、小康社会里还年轻的我所能想象的。很多革命旧址,革命历史慢慢被岁月湮没,曾经洒下的血泪早已入土随风而逝,幸好,有不忘历史的人在,我才能知道每一个旧址都是一个红色教材。村民们用尽各种方式支持革命,拥护革命军,范氏宗祠(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勤处旧址),吕氏宗祠(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后勤处地旧址),东岭小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指挥部旧址),这些哪一个不是饱含当地村民的革命斗争热情!我们每到一个旧址,村民们都热情欢迎,红旗飘扬的旧址,历史再次被翻阅,那些有名的,无名的斗士正一个一个地深深烙印在我心里,第一次感受到,红旗红得耀眼,红得心痛!黄羌,金黄得让我憧憬,青绿得让我舒心,血红得让我敬重。多彩黄羌,我还会再来的。凭吊红军医院吕珠满残垣断壁,朽柱烂檐,杂草在瓦砾上疯狂生长。我们凭吊黄羌下寨村红军医院旧址时,心头陡然涌起一股悲凉的感受。曾记否?黄羌下寨村邱氏公厅,是当地著名的客家大院,院内房间足有100多间,大门楼古朴庄重,左右各有门楼,方便人们出入往来。1927年,海陆丰人民举行三次武装起义,工农武装队伍都是从黄羌出兵,第一次在松林高輋坝出发;同年9月,农军们再次汇集在黄羌文昌庙;黄羌墟保卫战之后,农军们雄赳赳,气昂昂,第三次进军海丰县城。由于战事频繁,伤员增多,暂时住在群众家里医治。下寨村就让出邱氏公厅,当做黄羌农军临时医院。除特重伤员转送中峒医疗,或朝面山处理外大部分伤员在此休养疗伤。形势发展喜人,1927年10月初,为加强以黄羌为中心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迎接南昌起义部队南下,中共广东省委将9月成立的中共海陆丰地委,改称中共海陆丰县委,县委书记张善铭。不久又分立海丰县委和陆丰县委。10月底,中共海陆紫特别委员会成立,海丰县委与海陆紫特委合并办公,都是驻扎黄羌墟邱氏公厅,指挥各地的农民运动。1927年10月中旬,南昌起义部队在朝面山休整改编之后,移师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党政所在地黄羌墟,除在文昌庙设指挥部外,还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设在邱氏公厅的原黄羌临时医院,扩大成为红军医院,上下二层,拥有房间二十个。当时,红军医院设有中医、西医,但条件极差,医生很少,药品奇缺,伤病员不断增多,物质生活异常艰苦。为了改善医疗条件,村民和医务人员亲自上山采集草药,并用竹片、竹板制作一些简单的医疗器具。女护士已经忘记了艰难岁月,手提木桶去晾晒纱布,英姿勃发,信心满怀,沉浸在救死扶伤的奉献之中。黄羌墟下寨村邱氏公厅,这里还设立军医处,主要任务是招募部分地方医院的医护人员,经过培训后,留在当地的红军医院,服务伤残病员,或者分派到朝面山和中洞等后方医院。当时的军医处处长是徐汝霖。1928年3月5日,红二师党代表颜昌熙同志受伤在此治疗后,转中洞休养。1928年4月,时任红四师参谋长徐向前同志前来探访伤员,当晚住在这里,第二晚住在黄羌东陇村人的商铺里,从此在神州大地上叱咤风云。环视四周,我们目睹到哭笑不得的一幕:有好事者在邱氏公厅的墙壁上悬挂“徐向前故居”,这也许是邱氏后裔对“故居”的一知半解,也许是血液里流淌着红色基因的人们一种英雄情结。军民鱼水情深,黄羌下寨村素来富有拥军的氛围。下寨村的邱经,经常到激石溪开会。其儿子和媳妇暗地里保护,在侦察敌情的过程中,被敌人识破,逮捕入狱后,饿死在牢房里。还有,下寨村的邱仁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徒步到新田墟找陆丰县长,借兵一百,在枪林弹雨中,掩护红军医院的医护伤员转移,不幸的是,邱仁华在黄羌下新屋战役中阵亡。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感天动地,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从红军医院的大门走出来,不期意间,我们遇见红军医院旧址前面的“拥军井”,井水清澈,照临人影。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我们凭吊红军医院,就是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珍惜革命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点赞黄羌刘海涛黄羌景美,人甜,有咸茶,有山歌,有故事,政通人和。黄羌是红色革命老区,约138平方公里左右,四万多人口,背靠朝面山,依山伴,生态环境保护完好。4月22日,汕尾文化之旅一行,早上从海丰县城开车出发,一路奔向黄羌镇,开启了黄羌红色文化之旅。这是第一次与黄羌亲密接触,带上轻松的好奇心,和着队友们的调侃,绕着平坦的山路,直奔虎噉石莲庵。平日里看惯了钢筋混凝土,偶见路边几棵树,那便是美的点缀,然自从踏进黄羌的那一刻起,钢筋混凝土便成了点缀。黄羌山清水秀。登上石莲庵,站在观景台,极目眺望,山外青山,雲雾缭绕,青龙白虎相互拱抱,前案分明。见景心境开阔,仿佛置身世外,静到放下尘埃,忘却时间存在。山上有一石洞,石洞立佛,长年香火鼎盛,洞边刻有六十六签诗文,足感其历史厚重感。山上引一山泉水,清冽透彻,合掌一捧,别有玩味。黄羌人情美。近午下山,来到山下村庄,村民们早己搭好红色帐篷,摆上了满桌客家咸茶和各式各样的小吃,妇女们热情的端茶加料,作家甚为感动。席间当地山歌手献上几曲山歌助兴,客家山歌甜美动听,虽然听不懂客家话,但从歌声中可以听出客家人的热情纯朴,后来,听人翻译其中一首歌的大概:客家妇女赚钱要拿给家里男人花,不从过问怎么花……听得在座的客人笑声不断。伴着歌声与微笑,歌声不断客情不断,身后的黄花菜渐行渐远,乡情的余温己上心头,车队己转到石山曾生第三游击大队大队部旧址;紧接着又到黄羌革命史料馆、红军医院旧址;继而又参观成昌楼罗輋战役指挥部、红二师后勤处旧址;然后又参观了海丰县临时政府旧址。黄羌镇红色革命旧址星罗密布,诉说着昨日红色革命的斗争历程。一路走到哪里,就看到哪里、听到哪里。总体感觉各处均透射出历史沧桑感,年久欠修,如今当地政府十分重视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和修复重建工作,面貌已得到很大改观。黄羌一址一故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范氏家祠前,本村老者老范深情高亢的告白,老范激动地喊道:我们不能忘了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们,不能忘了他们呀!老范的话令听者肃然起敬,发人深省。“不能忘了他们呀!”这句话不正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谋而合嘛。最后,要为黄羌镇新农村建设情况点赞,随队伍一睹黄羌镇的新农村建设成效,发现当地人越来越多住上了新楼房,在黄羌的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始终把保护好环境作为底线,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暂经济利益,而是,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文化,振兴经济。足可见当地政府的智慧和魄力,政通则人和,人和则百业兴。此行一日,太匆匆,然感悟黄羌为何红色文化如此灿烂?亦天时,亦地利,亦人和。若要聆听红色革命故事,不妨到黄羌走一走,定能受革命精神的洗礼,满载而归。作家们的到来,打破了黄羌罗輋河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寂寞。孙彦修摄虎噉村黄花菜(外一首)林进挺这成片成片的黄花菜享有着热情的日光以及湛蓝的天空展开谦卑的姿态等待着那金色的针一根一根地长起来来自绿色的海,来自深沉的土地时候到了,就有耀眼的收获日捧出一道美味的佳肴捧出硬朗与柔情点染虎噉村的魅力石莲庵石头一定懂人语懂得慈悲的心如愿意,随时都可以化成善良开成一朵莲花也无妨一切色相皆幻影石头听经经也听石头日月慧眼,照亮这可大可小的天地范氏宗祠的红色印记彭涌波我追随汕尾文化之旅的步伐来到海丰县黄羌,探寻黄羌的红色往事,感触良多,其中印象较深的是范氏宗祠。范氏宗祠古朴而静谧,宗祠的门楼保存完好。站在祠堂前,我想,这样的门楼设计及装修堪称巧夺天功,其正门是石材结构,楣面的匾额镶嵌在上,与大门连成一体,是榫卯连结的,匾额刻字“范氏宗祠”,下厅门面刻字“出将入相”。像门楼这么大的物体,就算在拥有先进机械化生产设备的的今天,建造起来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足见前人的用心。走进宗祠后才发现,祠堂早已没有屋顶,抬头仰望天空,片片白云从空中飞过,祠内杂草丛生,在原祠堂的大厅处,多根石柱有的直指天空,有的倒塌在地;廊庑架梁横亘突兀,琉瓦残损不堪。“这个祠堂共产党部队曾经驻扎过,中共海陆丰县委,当年曾在此设立后勤处,为红二师采购运输物资。”忽听到一个老先生激动的声音,我寻声望去,只见一位本村老者指着破旧的墙壁上至今还保留的红色印记,滔滔不绝地讲解着宗祠的历史,尤其是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红色往事,老人说,坪岭范氏文正公总祠建筑规模远近闻名,当年即使走遍海、陆、惠、紫,也是绝无仅有。在革命战争年代,先被国民党征用作驻军,后又被共产党部队的后勤部使用,成为解放初地方的粮食仓库。然而由种种原因,在贫穷和愚昧的面前,它不但未能得到应有的维护,遂成今日破败模样。老人告诉笔者,范氏宗祠不但规模宏大,其装修更是堪称一流,尤其是各条梁架,均以各种花鸟虫鱼、人物、掌故等内容,以上好木料雕刻装修而成,且这些雕刻表面大都镀以金粉。祠堂的墙壁,内外墙俱画有各种彩画。祠堂上盖的桁子是漆红的,桷子是青色的。四周的瓦檐都盖硫璃瓦,瓦面的各条栋造形特别,除精雕细刻外,各种彩画也是耀眼夺目。据了解,范氏宗祠,也叫坪岭文正公总祠,坐落黄羌镇东岭村委坪岭村,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岁(公元1908年)。据说七个县范氏参与建设,规模宏大,其宽度为22.5米,长度为24.75米,建筑面积557平方米。黄羌(包括今黄羌镇和黄羌林场两个行政区)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中心区(长达近7年),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曾一度成为我党早期进行土地革命、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的重要根据地之一,也一度成为海陆丰苏维埃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黄羌地区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留下了许多红色文化和革命遗址。徐向前、彭湃、曾生、杨其珊、赵自选、董朗、张善铭、古大存等都曾这里战斗过。作为红二师后勤处旧址的范氏宗祠,在黄羌的革命遗址中只不过是普通的一个。但我想,它为什么会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黄羌是一个偏僻的地方,深山野岭,当年要建造一座如此宏大的宗祠绝非易事,由此可以推知范氏族人当时应该很富足,至少应该是温饱无忧,可他们都像彭湃一样,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投身人民解放事业,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彭涌波的散文:爱意涌动里的忧患意识(评论)总监制:王万然总编审:余小文责任编辑:贺燕编辑:陈剑虹转自:汕尾日报2018.09.30你可能会读赞赏哪位作者请留言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ewbR4Myw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