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地理专题复习比例尺

展开全文备考2019中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比例尺1.如图所示,该地图缺少的基本要素是( )。A. 比例尺 B. 图例和注记
展开全文备考2019中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比例尺1.如图所示,该地图缺少的基本要素是()。A.比例尺B.图例和注记C.方向D.经纬网2.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25000000,在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是2厘米,则这两地间的实地距离是()A.5千B.50千C.500千D.5000千米3.如果下列四幅图的图幅大小相等,则比例尺最大的是()A.甲B.乙C.丙D.丁4.一幅残破地图,比例尺已失去,但知地面上A,B两地相距120千米,图上两地相距为12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为()A.1:1000000B.1:100000C.1:10000D.1:100000005.下列四幅地图中,比例尺最小的是()A.①B.②C.③D.④6.下图为四幅区域示意图,按比例尺从小到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③②④B.④③②①C.①②③④D.④②①③7.关于图中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图表示盆地地形B.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大C.甲—乙的实际距离小于丙—丁的实际距离D.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8.读经纬网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图中,比例尺较大的是甲B.A,B均在南半球,西半球C.B地的经纬度为(23.5°S,126°E)D.当太阳直射B地时,泰安市学生正午的身影一年中最短9.如图是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的简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1)四幅简图,按比例尺大小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④>②B.③>②>④>①C.②>④>③>①D.④>①>②>③(2)图中省区与简称搭配正确的是(  )A.①—新B.②—皖C.③—蜀D.④—粤10.如图,甲乙丙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慢的是()A.甲B.乙C.丙D.乙和丙11.某学校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40米。如果在一张长1.1米,宽80厘米的纸上绘学校的平面图,要求边框各留5厘米,那么这张平面图应选择的比例尺是()A.1∶100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0.5米C.1∶50D.12.小刚同学要用A4纸(长约30cm,宽约21cm)绘制校园操场(有周长400米的标准跑道)示意图,他选取的最适合的比例尺是()A.1:200B.1:800C.1:8000D.1:2000013.图为甲岛7月等温线分布图(单位℃)和乙岛河流分布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岛的日照时数是东多西少B.甲岛等温线与乙岛河流流向都受地形影响C.甲岛图比例尺比乙岛图的大D.乙岛位于甲岛的西北方向二、综合题(共3题;共24分)14.读“某地等高线图”及瀑布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等高线图的等高距是________米。(2)A、B两山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3)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可能出现瀑布的是________。(4)若图中A、B两个山峰的距离是5厘米,根据图上比例尺,计算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_千米。(5)山峰C的海拔高度可能是()①258米②358米③458米④348米15.(2012·福州)福州某中学在家乡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读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两处,适合攀岩的是________处;适合漂流的是________处。①河段小河的流向大致为________。(2)该地区最高海拔为________米。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直线距离约为1厘米,若要在两地间修建缆车,已知比例尺为,则缆车线路长度至少________千米。(3)结合图2,判断图1中C、D两山坡更适合修梯田的是________坡,此地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16.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甲山在乙山的________方向。(2)请根据比例尺计算一下甲乙两山的实地距离是________米。(3)甲山顶对乙山顶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4)图中山坡E和山坡F的坡度相比,坡度陡的是________。(5)图中各字母处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B解析: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读图可知,图中有指向标和比例尺,缺少图例和注记,故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地图的三要素,属于基础知识,仔细阅读地图解答即可。2.C解析:解:实地距离==2÷=50000000厘米=500千米。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间的换算。这是一道基础题目,解题时按照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推导计算即可。3.C解析:比例尺是由图上距离比上实际距离,实际距离越大,比例尺则越小,以上四幅图中,丙的实际距离最小,比例尺最大。故答案为:C。点评:考查的是比例尺的知识,学生加强对比例尺的理解。4.A解析:一幅残破地图,比例尺已失去,但知地面上A、B两地相距120千米,图上两地相距为12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0=12厘米÷120千米。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比例尺的含义,理解比例尺的定义是答题的基础,注意单位的统一。5.B解析:比例尺是由图上距离比上实际距离。在图幅相同的地图中,范围越大,比例尺会越小;范围越小,比例尺会越大。读图可知,以上四幅地图中,②图表示的中国地图范围最大,因此比例尺是最小的。故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在图幅相同的地图中,范围大小与比例尺大小之间的关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6.D解析: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越大,分母越小,反映的地理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大,反映的地理范围越大,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简略。据图可知:图中④范围最大,比例尺最小,其次为为湖南省②,湘潭市①,湘潭时区③,故本题选D。7.D解析:读图可知:①图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故A不符合题意。①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0,②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的比例尺小。故B不符合题意。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的比例尺小,因此,甲、乙间的实地距离应大于丙、丁间的实地距离。故C不符合题意。由于甲—乙的实际距离大于丙—丁的实际距离,所以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故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8.D解析:读图分析可知,甲、乙两图图幅相同,甲图所跨的经纬度比乙图广,其范围大,比例尺小,故A错误;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由此可判定,A点位于西半球、南半球,B点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故B错误;依据经纬度的判读,B点的经纬度是地即北回归线时,泰安市太阳高度最大,其正午影子最短,故D正确。9.(1)C(2)D解析:(1)相同图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选项中的四幅地图按照范围从大到小排列为:①>③>④>②,则比例尺从大到小依次是:②>④>③>①。故选:C。(2)读图可得,①是西藏自治区,简称藏;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③是黑龙江省,简称黑;④是广东省,简称粤。依据题意。故选:D。点评:(1)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本题考查比例尺大小与内容和范围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2)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本题考查我国省区的轮廓及简称,读图解答即可。10.A解析:纬度越低,纬线越长;根据地球自转和纬度高低不同,对比甲乙丙三地到180°经线的纬线长度,乙处最长,甲处最短,所用时间相同,所以速度最慢的是甲,故选A。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纬线的长短规律,理解答题即可。11.D解析: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除去每边5厘米的边框,实际可画学校平面图的纸长100厘米,宽70厘米。长的比例尺为:100:20000=1:200;宽的比例尺:70:14000=1:200,所以这张平面图应选择的比例尺是1:200。B转换成数字式比例尺为:1∶50;D转换成数字式比例尺为:1∶200。故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比例尺的计算与形式转换。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这三种表示方法要熟练进行互换。12.B解析: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地图的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表示内容越详细;地图的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表示内容越简单。所以绘制范围较小的操场,要应用较大的比例尺,如果比例尺太大,则图幅就太大,就超出A4纸的范围。故答案为:B。点评:根据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的大小和内容的详略关系,可先排除C、D,再根据比例尺的公式计算。13.B解析:根据分析,甲图为马达加斯加岛,乙图为台湾岛。日照时数受纬度、地形等因素影响,台湾岛东部降水多,年日照时数的分布应是东少西多,故A错误;观察两图可看出,甲图中等温线多闭合,乙图河流的流向受地势影响明显,故两图都受地形影响,故B正确;观察两图的经纬度可知,甲图比例尺小于乙图,故C错误;根据经纬度可知,乙位于甲的东北方向,故D错误。故选:B。二、综合题14.(1)50(2)192(3)甲(4)10(5)②解析:⑴读图可知: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差为50米,所以图中等高线图的等高距是50米;⑵乙地海拔为100米,B山顶海拔为59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为590-398=192米。⑶甲地为陡崖,有可能出现瀑布。⑷A、B两个山顶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比例尺是1/200000,实际距离为5÷1/200000=1000000厘米=10千米。⑸根据图中等高线图的等高距是50米,可知山峰C的海拔高度可能是358米。故答案为:(1)50;(2)192;(3)甲;(4)10;(5)②。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等高距的知识,等高距是两条相连等高线之间的海拔差。(2)考查的是相对高度的知识,地面上某个点高出另一个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3)考查的是山体地形的知识,学生加强理解。(4)考查的是比例尺的知识,注意单位之间的换算。(5)考查的是海拔的知识,学生加强理解。15.(1)B;A;自西向东(2)658;1(3)C;水稻解析:读图可知,(1)图中A、B两处,适合攀岩的是B处;适合漂流的是A处。①河段小河的流向大致为自西向东。(2)该地区最高海拔为658米。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直线距离约为1厘米,若要在两地间修建缆车,已知比例尺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千米,则缆车线路长度至少1千米。(3)结合图2,判断图1中C、D两山坡更适合修梯田的是C坡,此地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故答案为:(1)B;A;自西向东;(2)658;1;(3)C;水稻。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掌握情况。本题从等高线数值的变化规律上考查了学生对等高线的掌握情况。16.(1)西南(2)1200(3)6(4)F(5)鞍部;山脊;山谷;陡崖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有指向标,箭头指向正北方,因此甲山在乙山的西南方向。(2)读图可知,图中比例尺为线段式比例尺,说明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米。量得甲乙两山的图上距离是2.4厘米,因此实地距离是2.4×500=1200米。(3)读图可知,甲山顶的海拔是273米,乙山顶的海拔是268米,两山顶的相对高度是273-268=5米。(4)读图可知,图中山坡E和山坡F的坡度相比,坡度陡的F,因为F处等高线密集。(5)读图可知,A为两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B处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为山脊;C处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为山谷;D处位于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故答案为:(1)西南;(2)1200;(3)5;(4)F;(5)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点评:(1)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定向法。(2)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所以比例尺也叫缩尺,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这三种表示方法可以互换。(3)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地面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高度差。(4)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5)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时,海拔由外向内增高的为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时,海拔由内向外增高的为盆地;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的为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的为山脊;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两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ewbe0mnrg.html

(0)

可能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