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足下家贴王羲之《足下家帖》的临习经验

老师说:“你写了米芾,再写王羲之,总是带着米芾的影子去写王羲之,摆脱不了的,就像我带着书谱的感觉去写王羲之一样,好比小孩吃第一口奶对母亲的认知。” 所以,看唐拓本和宋拓本时,我总在想一个问题:“这里面有多少唐人的成分,多少王羲之的成分?”
原标题:王羲之《足下家帖》的临习经验老师说:“你写了米芾,再写王羲之,总是带着米芾的影子去写王羲之,摆脱不了的,就像我带着书谱的感觉去写王羲之一样,好比小孩吃第一口奶对母亲的认知。”所以,看唐拓本和宋拓本时,我总在想一个问题:“这里面有多少唐人的成分,多少王羲之的成分?”“有多少宋人的成分?”“该如何去取舍,如何学习?”刻入宋人《淳化阁帖》的这个版本还不错,但是碑刻的弱点就是缺少书写性,细节难免会缺失,字和字之间的连贯几乎看不出来。对比唐人拓本,我们会发现什么秘密呢?《游目帖》的足下二字,从行笔的痕迹看,《足下帖》圆润过头,自然行笔轨迹缺失,临习时应该加入,不可照猫画虎。注意看两个横画的收笔,话说“雁不双飞”,这么明显的一致,想必王羲之看了会恼火,更何况王氏一门从不这样收笔,太不含蓄,明显受唐楷的影响。不信,你翻阅一下怀仁《集字圣教序》,没有一处这样的横画。这是《圣教序》里的字,横画是这样收笔的,动作太不一样了。《玉版十三行》的横动作也是如此。这个是唐摹本《王献之二十九日帖》的字,毕竟是墨迹,能透露发力的痕迹,可以作为相同字的参考。二王用笔的摆荡在这个字上应该很明显。猜想一下,写写试试。这个字可以参照《二十九日帖》的弟,如下:这个“疾”,体现了魏晋时期流行的偃笔之法,看似漫不经心,写出力道和味道则很难。参照一下唐摹本。“耳”字的转折出的方笔倒是王氏一门的明显特色之一。王羲之的签名一般都是还原最好的,可以从里面找到笔法的秘密。这个版本,笔意和细节缺失太多,只会使人误入歧途,慎重慎重!!!!原本从网上找了一个所谓的名家临《足下家帖》的视频,几乎毫无王羲之笔意,唐宋之法都不多,不知如何会冠以名家称谓,想提醒大家在看网上类似视频时一定要慎重。后来一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删除了。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千万别被误导了,信百分之三十就不错了。现在的书法家遍地是,孰优孰劣外行很难辨别,一不小心就被忽悠了。稍微有点书法基础的同学可以试试这个方法:临摹书家的作品试试,好上手的说明技术简单,难以临摹的说明技术难度大,从技术关看书家对书法研究的深入程度。​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ewbqlbMr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