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飞草长《莺飞草长,杂树生花:唐诗植物图鉴》:不知花草,怎懂唐诗?

文:葛维屏 中国诗歌非常具有形象性,对唐诗而言,这个特点还特别明显,而唐诗与宋诗的区别,就是宋诗更多地向哲理性倾斜,这也决定了唐、宋诗的分野。可见,诗的最佳表现,是它呈现出来的意境是可见可感的。 诗歌中的可见可感的元素,可谓是包罗万象。
原标题:《莺飞草长,杂树生花:唐诗植物图鉴》:不知花草,怎懂唐诗?文:葛维屏中国诗歌非常具有形象性,对唐诗而言,这个特点还特别明显,而唐诗与宋诗的区别,就是宋诗更多地向哲理性倾斜,这也决定了唐、宋诗的分野。可见,诗的最佳表现,是它呈现出来的意境是可见可感的。诗歌中的可见可感的元素,可谓是包罗万象。中国学者胡淼在他所著的《唐诗的博物学解读》中,就将这些元素分成植物、动物、天文、地理、历史、文字等几个要素,反映出唐诗的比兴的基础,就是立足于这几个元素。而植物是唐诗中随处可见的一个要素,植物的存在,直接触发了唐诗的生成与诗意。当然,这种诗歌的构造特点,并不是源自于唐诗,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已经看出中国诗歌的这种源远流长的特点。很多情况下,我们读诗的时候,会迅速地调用我们的记忆感知,把我们曾经接触过的一些元素调出来,投进诗歌之中,然后立刻与诗歌发掘出与提升出的意境产生共鸣,随即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了美感。所以,诗歌之美,很大程度上是调用了我们的生活储备,把我们珍藏着的未经过艺术加工的记忆升华成优美的意蕴,从而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诗人的灵魂。而在这种与诗歌的互动过程中,我们必备的生活感知与记忆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我们没有感受过夕阳笼罩下的沉寂与苍茫,我们就无法理解“白日依山尽”的那种超越现实的逆转;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万物勃发的初春时节,我们就无法融化在“春眠不觉晓”中那种对季节特征的准确把握。因此,读诗歌,我们必须具有基本的博学知识,不然的话,我们难以感受到诗歌里传递出的优美境界,难以想象诗歌中打造出的美丽画幅。而诗歌涉及到的博学知识中,植物是其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类。可以说,大自然的最大的组成,就是那林林总总的植物部落。植物或单株,或整体,构成了自然风景中都表层的形象基础,也必然最先涌入诗歌的第一个取景框。因此,了解植物,是通透地感受诗歌的一个“上学第一课”。很高兴地看到,由台湾学者潘富俊所著的《莺飞草长,杂树生花:唐诗植物图鉴》一书,再次由九洲出版社重版了。顾名思义,这本书将唐诗中涉及到的植物进行了详细的图释,介绍了这些植物的外貌,它们的生长特点,它们在中国文化中所喻义的精神内涵。可以说,它让唐诗中一些朦胧的意境,化成了可见的现实,同时,也让现实中的真实存在,升华成艺术的修饰。应该说,作者抓住了一个很好的创意。我注意了一下,潘富俊所著的《唐诗植物图鉴》早在2003年就有大陆版本,当时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5年,另一本署名王士祥著的《唐诗植物图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前言中直接宣称,这本书的创意是来自于潘富俊所著的原著,书中的文字介绍与潘富俊版大体相似,图片也有很多相同的,而不同的地方,是这本书中的诗歌选择与潘富俊选本完全有别。不管怎么说,潘富俊的这本书还是带有非常明显的原创性,它在同类书中可以称得上是“技压群芳”。下面结合这本书,略谈一下了解植物对于诗歌有什么意义:首先,植物赋予诗歌以可见的外在美感。《莺飞草长,杂树生花:唐诗植物图鉴》一书图文并茂,尤其是精选的图片,把那些写入唐诗中的植物的外在形貌,清晰逼真地显影出来,可以让我们直接感知它们带给我们的最直接的美感。我大致地看了一下,书中的植物有一半是我们熟悉的,像菊、槐、韭、荠等常见植物,都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但是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植物,我们只闻其名,但却没有确认过它们的形状,比如楸树是啥样?还真的难以对号入座。这本书里,将这些陌生的或者久闻其名但不识其形的植物介绍给我们,使我们在心中加载了这些植物的形象,当我们再次在唐诗中碰到它们的意象,就可以一下子产生情境交融的碰撞,资助我们更好地领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其次,植物赋予诗歌以可感的内在情愫。在中国的诗歌中,植物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形体,更在于融入了我们的内在情感。童年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随着岁月的更替,这些过往的植物,已经在我们记忆里与童年叠印在一起,与我们的情感回忆交融成一团。当我们在诗歌中重新一睹这些植物的名称时,我们幻化出的不仅仅是那些面目迥异的花与草的容貌,更多地是在我们心灵里留下了记忆的闪回,这样,草木之中,便加载了更多的情感的元素,这也是中国古诗里的那份寄寓在花草中的情感,能够让诗歌里涌动着一份情感冲击力的原因。这也是中国诗歌的魅力所在,这就是“一草一木皆关情。”再次,植物赋予诗歌以共享的纵深传承。中国诗歌里的植物,经过中国文化的修饰与侵润,已经融入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与传承,烙印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的精髓与要义。实际上,中国诗歌中的植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赋予了独特的民族的共性情感承载,《莺飞草长,杂树生花:唐诗植物图鉴》一书中,作者在表述植物风情的时候,有很大的篇幅,阐述了花草在中国文化里所蕴含的喻意,而这种喻意固化在诗歌中,已经成为中国诗歌的约定俗成的一种意象。比如书中对“梅”在中国文化中的意境变迁就让人受益匪浅。作者提到,中国古代人一般欣赏梅花的果实,对“梅花”本身的意境并不是一开始就十分欣赏,所以在《诗经》《楚辞》里都不提梅花而只言梅实,唐诗中咏梅的诗也不多见,到了宋代之后,咏梅诗才大量出现,梅花的精神意象,到了现代更是在汉语文化里得到了加强与巩固。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植物都有其对应的精神承载,如书中提到的菊与“隐逸者”的勾连,红豆与相思的映衬,芙蓉与节操的比对,已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指归,这些植物寄托着中国人提炼出来的精神追求与目标。《莺飞草长,杂树生花:唐诗植物图鉴》这本书像一本植物小辞典,可以辅助我们更好地去体味唐诗中所涉及到的意境中的直观的美、内在的精神与文化的脉络,它并不一定要我们把这本书一古脑地装入我们记忆,我们大可在走近大千世界的时候,把那些原本忽略的植物,在书中的文字指认清楚它们的身份后,载入我们的记忆,当我们日后再翻阅唐诗的时候,可以提取出来,让我们在诗意的阐述中,升化那份从书中与自然中得到的美的记忆,最终提增的是中国古典文化在我们心目中那份无可替代的华美姿容。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ewbqzoDr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