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崇福寺净土庄严——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

释迦牟尼佛像 崇福寺在山西朔州市朔城区旧城内东街北侧。创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辽时曾作为林太师衙署,故亦称林衙院,辽统和年间又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年)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伟”保存至今。 崇福寺有山门、天王殿、钟
原标题:净土庄严——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释迦牟尼佛像崇福寺在山西朔州市朔城区旧城内东街北侧。创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辽时曾作为林太师衙署,故亦称林衙院,辽统和年间又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年)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伟”保存至今。崇福寺有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堂、地藏殿、三宝殿、弥陀殿、观音阁等建筑。寺内金代建筑、塑像、壁画保存完好,是一座历史价值较高的古代寺庙。弥陀殿内四周墙壁满绘壁画,共计345.75平方米,也是金代作品。画题内容主要是佛和菩萨讲经说法的画面。殿内四壁满绘壁画,10躯高大佛像结趺而坐,端庄慈祥,分布于东西山墙和后墙。壁画上方为飞天,翱翔于五彩祥云之间。西尽间绘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姿,变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绘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龙楼宝盘,刀戈剑戟,琴棋书画等应有尽有,千变万化。下左为婆薮仙,神情自若,老态龙钟,下右方为吉祥天,神情安详,持重彬彬。东尽间分上下两层,绘三佛三菩萨,后壁门榻上绘16宝观。整个壁画庄重宏伟,气势夺人,画工精细,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色彩绚丽,壁画与佛像交相辉映,大殿更加金碧辉煌。释迦牟尼佛像释迦牟尼佛像壁画布局采取了“偶像式”而非“叙事式”结构,形成以一个偶像(佛)为中心的对称式组合。根据巫鸿,偶像式表现形式的要义在于,偶像高大的形体和庄严的相貌构成视觉中心,环绕偶像的其他人物也将观者的目光引导到偶像身上,强化了一种“向新式”视觉效果。的确,在观看这些组合图像时,我们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正中央高大而庄严的主佛。释迦牟尼说法图释迦牟尼说法图每尊佛像两侧画胁侍菩萨各一,或正视,或侧身,或捧经卷,或持莲花、牡丹,或端宝盘、宝瓶。菩萨花冠高竖,衣裙裹体,服饰华美,精致若绵,珠宝玉石镶于其间,飘带垂于周身,身式微显曲线,似较宋金时期的宫女装束要精致的多,与佛像形成鲜明的对比。胁侍菩萨胁侍菩萨胁侍菩萨胁侍菩萨的背光分圆形和圭形两种。圭型背光近似皇室宫扇模样,与装饰富丽的菩萨组合在一起,犹如天宫玉女跃于壁间。背光两隅的小型流云佛坛,非圆非方,自然和谐。其上的五尊坐佛皆拱手合十作听经状,大有“祥云当空,佛居其中”之感。飞天翱翔于画面上隅,或托日月,或托莲花花束,飘带衣饰随之飞舞,姿态优美自如,一派仙境妙趣。千手千眼菩萨普贤菩萨南壁东尽间画佛、菩萨像刘尊,大小相同,皆为座式,分上下两层,各置三尊。佛像下侧皆以清静的仰莲为坛,其背光布满整个壁面。此幅壁画构图之特殊为现存佛寺壁画中所未有。若以绘画艺术而论,似乎主题不够突出,有些平铺直叙。画面上佛尊居上,简洁而素雅,菩萨居下,清逸而秀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人物造型是壁画上的精华所在。一般来说,高大的佛、菩萨像占据宽广的画面,很容易产生比例失调和呆滞的现象。弥陀殿的壁画无此弊端,极为恰当地描绘出巨佛庄重慈祥、菩萨清逸娴静的神态。此殿内所画的佛像面相圆润,肌肉丰满,双目微向下视,手印挥洒自如。如果与宋画相比,此殿的佛像面相微宽,额部略显扁平,但是与应县木塔塑像、壁画中的佛像相比有诸多相似之处,辽金风韵甚著。(新浪网)文章均源自互联,精编整理公益分享(我们敬重原创,版权归网原作者所有)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N6NaNNLd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