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古村落仙居古村落:下徐村

下徐村地处八都垟平原西北端四鸟坑口。明代时,其属于清风乡;清代时,属于八都。民国时期,下徐村属于九郎乡。解放初,下徐村属于皤滩区郑桥乡;1954年,设上徐乡,下徐属之;1958年,上徐乡撤销设郑桥、上陈两乡,下徐属郑桥乡。1961年,仙居境
原标题:仙居古村落:下徐村下徐村地处八都垟平原西北端四鸟坑口。明代时,其属于清风乡;清代时,属于八都。民国时期,下徐村属于九郎乡。解放初,下徐村属于皤滩区郑桥乡;1954年,设上徐乡,下徐属之;1958年,上徐乡撤销设郑桥、上陈两乡,下徐属郑桥乡。1961年,仙居境内的乡改建为人民公社,下徐村属于郑桥人民公社。1970年,上陈、郑桥二社合并为胜利公社,下徐村属之。1979年,恢复原公社建置,下徐村属于郑桥公社。1992年,郑桥乡并入横溪镇。嗣后,下徐村一直隶属于横溪镇。下徐之村名源自其曾经居住的姓族徐氏。据《仙居县地名志》载,相传祖居徐姓,地处上徐之下,故称下徐。又《乐安徐氏宗谱·下陈上陈横山派》记录:宋乾道年间(1165-1173),徐氏有徐细八、细二兄弟自金华迁徙至仙居怀仁杏村,历三世,有徐伯七为徐氏横山派祖;历六世徐象翁转徙城内孝义坊;历十六世,有徐钟臣生五子,长子徐洪蛟为下陈、皤滩、东山头徐氏祖。下陈与上陈相对,临近下徐村。为此,徐洪蛟的始居处或即在下陈,后裔向北居住后,便形成了一个徐氏族人的聚居点,村落也因此而得名。徐氏或许并非是下徐村最早的居住者。从村堂内现存的地名看,其有戴庄、应庄、蒋庄、小王庄等,盖原来为戴氏、应氏、蒋氏、王氏的聚居地,曾是一个诸姓杂居的村落。徐氏迁入后,随着人丁的兴旺,其他的姓族逐渐外迁或消亡了。不过,事实上徐氏在下徐村似乎也并未居住多少长久。据《乐安徐氏宗谱·下陈上陈横山派》记载,大约是在清代乾隆年间时,徐氏下徐派已经仅剩一户人家,随后便消亡了。而在此之前的顺治年间,西张张氏日字派下有族人迁徙至下徐,已经逐渐成为了村内的大族。下徐现存村落的规模亦由张氏所创建。村内曾经有水碓两座,一座位于村落的西侧,后改为小水电站;一座位于村子的南面。两座水碓所在的溪坑水流在春夏秋冬各有消长,恰好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村子中其他姓族的聚居点,诸如戴庄、应庄、蒋庄、小王庄等,也在张氏兴族后,逐渐为张氏族人所占据,并由启字辈先祖(生有七个儿子,或即《光绪志》中的张泰南,其妻俞氏因节孝受到旌表,有“画荻宣勤”匾额,毁于文革。)择地建造了新屋里的“三透六明堂”(西侧因屋基与其他族人无法协调而未建成。)。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如今新屋里却已成为了村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民居。正如张氏先祖所认为的,下徐的村堂属于“荷花地”,易遭回禄之灾,不宜舞龙。村民们相传下徐村一舞龙,村内便会发生火灾。据说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上世纪三零年代,村中上半年正月舞完龙,下半年便发生了火灾,下半村的房子基本被焚毁,仅剩下两间小屋。下徐村虽处平垟但农耕条件并不优越。清末明初的《路经歌》曾唱到“上徐下徐田地有,走过横向九凤山。大庄小庄息不尽,不值八都一个垟”。从歌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下徐耕地面积广阔的场景,但事实上下徐村所拥有的耕地,由于临近四鸟坑溪滩,多为低洼、贫瘠之地。历史上,这类耕地不仅容易遭受旱涝之灾,且土地的肥力也严重限制了耕作的产量。为此,修建水利灌溉系统和改良土壤曾是下徐村民的头等大事。清代时,下徐村与周边诸村落自四鸟坑口引水,共同修建了“琵琶堰”(音同),从上、下徐村的田地上流经。不过,每逢枯水的年份,因抢水问题引发的宗族械斗时有发生,以至于在民国时期,需要省水利厅出面在堰上树立分水碑,并明确规定双方互斗小的伤亡由发生的两个村落各自解决,大的伤亡则由周边多个村落会商解决。至于土壤的改良,在没有化肥的年代,多凭借绿肥来解决。尔时,村民们育秧时需要在灰庐内烧秧灰;又采用种芋后再种稻的方式来增产,两者都需要砍伐大量的柴火和树叶。为之,村民曾远至四鸟坑的秧田、东坞等地寻觅。若单纯以农为生的话,一年中大多数的时间都花费在了山上。上世纪四鸟坑的水利建设和下徐村的抗旱王子芳摄旧时的下徐村农业低产曾是常态。正如八都垟的低产谚所吟的:“八都垟田,无泥沙插BO(土孛)头。种田一畈,割谷一担。捣米用酱槽,煮粥用沙罐。爸吃妈相,大囝细囡倒地咑”。下徐村在许多年份里的收成都是如此,只能供给解决主要劳动力的温饱。为此,如同另一首民谚所说的“做牛耕田,做长老化缘。做小娘子纺棉,做八都垟担私盐,做后山根人担溪田。”下徐村的村民曾经有许多人在农闲时担私盐以补贴家用。他们成群结队,远抵黄岩大溪、温州等地,用破衣服、棉丝去换取私盐,挑回仙居后,再翻越黄榆岭或苍岭,将盐售卖至缙云、武义、金华一带,在官盐与私盐的差价中挣取利润。可以说,担私盐是非常辛苦的活,吃的是番薯丝,沿途还要防止盐担被盐兵掠夺,否则血本无归。下徐在历史上还是一个尚武的村落。或许是因为村中多担私盐者的缘故,村民都有习武傍身的习惯。村落南面的水口庙俗称关帝庙,所供奉的是“武神”关公;而“老婆拳”曾是村内流传广泛的一种拳术;每年村中都会举行舞狮活动,参与者几乎个个都会拳术。清代咸同年间,太平军侵扰仙居时,曾劫掠下徐村,逼死了张喜台妻王氏。后村中张氏族人有多人参与地方民团抗击太平军,并有出境参与缙云炉膛、芝应战役的。当然,尚武的传统容易导致轻文,耕读传家在下徐村似乎并不适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内张氏族人后来的发展。迨至民国时期,下徐村混迹于政界、商界、军界的人明显少于周边上徐、荷塘、大道地等村。有文献记录的仅有张增洪、张洪火、张友松、张旭昭、张莲玉(曾担任过保长)数人而已。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Q6m94136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