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写出两个带有花字的古诗句他花了六年,才写出这本《侠隐》

楼主的话: 正在上映的《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的小说《侠隐》,电影弱化了小说里复杂的人物关系,强化了复仇这条主线。 电影里,男主角李天然很早就以真实身份出现在所有的人视野里,英雄女性荷尔蒙,“就是干!” 但原著小说,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
原标题:他花了六年,才写出这本《侠隐》楼主的话:正在上映的《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的小说《侠隐》,电影弱化了小说里复杂的人物关系,强化了复仇这条主线。电影里,男主角李天然很早就以真实身份出现在所有的人视野里,英雄女性荷尔蒙,“就是干!”但原著小说,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李天然从登场到退场,都没有几人知晓他身负血海深仇,就算做下几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来,也是化名“燕子李三”。而他虽然最终报得大仇,却无力阻止日军侵华的脚步,在坚船利炮枪支弹药面前,江湖被碾碎,老北京被攻破;侠的时代在终结,老北京的精神也在终结。年轻时的张北海深受美国嬉皮士影响。后来年纪大了,也每天都是“这个德性”。陈升的《老嬉皮》就是写张北海的:“讶异你说走了半生的路程/却梦想醉卧在包厘街头/然而幼稚的我应该明了你/只想吃口道地的炒河粉。”张北海把自己心中的北京城写进了《侠隐》。根据侄女张艾嘉的意见,《侠隐》的电影版将由姜文执导,影片将于7月13日上映。(本文首发于2016年1月22日《南方周末》,故此处为“将”)年近八旬的张北海身形清瘦,手指修长,仍旧穿着牛仔裤、帆布鞋,腰里隐约露出条金属链,戴一顶棒球帽。“北海先生从年轻到今无论穿着或习性都没有改过,他不追求物质却欣赏好东西,爱喝酒却不求昂贵的酒,一切于欣赏而无需拥有。”张北海的侄女张艾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一生活得自在,每天走路数小时。几乎走遍纽约,整座城市都在他脑子里。”1936年,祖籍山西的张北海出生于北平,那时他还叫张文艺。因为战争和时局变动,他迁往台湾;因为在台北的时光压抑无趣,1962年又赴美国洛杉矶读书。扎根美国的张北海写美国历史文化的随笔,触类旁通,幽默豁达。画家陈丹青告诉作家阿城,自己看张北海的文章才懂得纽约;阿城则毫不犹豫地称自己为“张迷”。张北海的文字有些哀愁。纽约的高架公园,让他想起了北京的城墙:“另一个城,只需短短几年,即把一座好几百年历史的文化古迹老城墙,变成了二环,一座钢筋水泥的新长城。”北京仿佛是他的精神原乡——几乎是唯一一座跟纽约一样包容的城市。金粉十年北平城《侠隐》讲侠客复仇的故事,背景是1936年秋日到1937年暮夏的北平。那会儿,张北海刚刚出生,自然记不得什么事情,小说全凭资料与稍晚的记忆铺陈。主人公李天然在美国流亡时念了洋书,回到北平为师父报仇,饮食习惯已经混搭为烧饼果子就咖啡。“他就这么走。饿了就找个小馆儿,叫上几十个羊肉饺子,要不就猪肉包子,韭菜盒子。馋了就再找个地儿来碗豆汁儿,牛骨髓油茶。碰见路摊儿上有卖脆枣儿、驴打滚儿、豌豆黄儿、半空儿的,也买来吃吃。都是几年没见着的好玩意儿。”青年侠士终日游走于北平大街小巷,目的仿佛是带读者体味老北京的美食、风物与民俗,寻访仇家,却几乎只靠因缘际会,以及日本驻军的步步紧逼。“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家仇与国恨纠结一体,那时故事已经讲过大约五分之四。情绪和节奏陡然提升,这才有了快意恩仇的味道。网上有读者慨叹:拜托,这哪里是武侠小说。张北海不以为然,“他所了解的武侠小说,很可能是古龙,可能是金庸。《侠隐》为什么要像他们呢?”青年侠士发现“侠”的时代好像已经过去——解决问题得靠枪支。“侠”无力阻止坚船利炮的入侵,江湖被现实碾碎,随之终结的还有北京城的美好时代。借深爱北平的外媒记者之口,张北海写道:“不管日本人什么时候给赶走,北平是再也回不来了……这个古都,这种日子,全要完了……”张北海把那时代叫做“金粉十年”。对于有钱有闲的人,那是乐园,什么享受都可以。除了骆驼祥子是悲惨的一生,一般老百姓至少可以吃个煎饼果子,包个饺子,日子未必多舒服,但很安稳。HeddaMorrison摄于1930年代的北平城青年侠士了无心机、乐于享受生活,似是透出作者的自我。“即使是,作者也不愿意承认。”张北海补充道,若说把自己投射进小说,小姑娘蓝兰更合适。小姑娘的睡房、奶妈,家中的厨子、车子都有现实原型。最重要的是其父蓝青峰,正与张北海的父亲张子奇神似。姜文饰演蓝青峰张子奇参加了辛亥革命时的山西起义,后来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冯玉祥手下。在小说里,张北海多处写及二十九军,这支部队与冯玉祥的西北军渊源深厚。其中的宋哲元、张自忠、孙连仲等将领,几乎全是张子奇的朋友。日军占领天津期间,张子奇担任电话局长,支持过抗日活动。抗战胜利后,张子奇负责过平津区日伪产业的接收工作,1946年11月升任天津市副市长。此岸彼岸,战争和平1948年,张北海随母亲撤往台湾。家人分批次撤,一如抗战时期撤往重庆。他们并不特别仓皇,但是急迫,飞机票根本买不到,只能乘商船渡过海峡。政府几乎征用了所有的飞机,先期疏散“军公教”人员——军人、公务员与教师的合称。内战过后,迁台的国民党政府惊魂甫定,台湾的中学教育“比今天保守十倍”,张北海就读的板桥中学,容不下他散漫的作风,初一上学期没结束,就以“泡茶室玩茶女”的理由将他开除。张北海接下来念台北美国学校的初中部。1952年,他凭借同等学力考进强恕高中。高一上学期,张北海写完一次三民主义课作业,发现自己翻页时不小心漏了一页,留下空白。他就在空白那页画了块石碑,上书“三民主义万岁”,底下是只负重的乌龟。这下捅了马蜂窝。学校的训导主任和军训教官把他叫到办公室,质问他究竟受谁指使,最后请来了家长。谈话半小时结束,父亲并不直白告诉张北海和学校领导方的谈话内容。还是母亲透露:“你想想看,你爸爸反清革命就已经跟着政府了。他只要拿出这个招牌,这些人还敢有什么话讲吗?”不过“活罪难免”,两个大过,两个小过,外加留校察看。父亲觉得过于自由散漫不是办法,聘请部下推荐的“北平才女”叶嘉莹为辅导老师。“我也不晓得为什么有个叶老师,要让我给她行礼。父亲说,你后你跟着她念念‘中国玩意儿’。”从高二开始,张北海几乎每周六下午都去叶嘉莹家学习,直到两年多后大一时,叶嘉莹去台大教书。叶嘉莹讲话很简洁,只说“老太爷”让她按“中国传统方法”来教。拿出《四书》给张北海,先背熟,才管解释问题。张北海花了不到一年时间,背完了这四种经典。“随便你念哪一句,我可以一直背到这一句的前一句,从头到尾给你背出来。”现在他还颇为自豪。叶嘉莹的生活颇为困难,供职于台湾海军的丈夫赵东荪因“匪谍”嫌疑入狱,自己也受牵连入狱一段时间,出狱后独自养育女儿。因为是朋友介绍的差事,也了解张子奇的名望,她一毛钱不收,义务教学。无奈,张子奇托袁世凯的第十一个儿子袁克安买了台冰箱,送给叶嘉莹。冰箱还很稀罕,叶嘉莹很高兴。她雇不起佣人,有了冰箱,可以少去菜市场,不再为买菜而烦心。这份交谊一直保持着,这次回北京,张北海还去天津拜访了叶老师。1958年,“8·23金门炮战”爆发。台湾师大念大四的张北海,正在“中国广播公司”兼职英文播音。9月中旬,他以记者身份造访战地,因为贪杯威士忌,他睡着误事,错过了最后一艘去金门岛的登陆舰。不久后他得知,就是那最后一艘登陆舰中弹沉没,九个人里有六人身亡,包括来自日本和韩国的记者。幸存者里,两个是水兵,剩下那位绕着金门漂了十八个小时。师大毕业按规定要去学校执教一年。为了不去乡下,他私下申请去高中母校,获得批准。教书一年后,张北海军训六个月,期满官拜陆军少尉,分配到金门服役一年。在小岛北碇,他带着一个加强排驻防半年,日子着实清闲,按时转圈巡岛即可,战争突然离得很远。这段时间里,他读完了厚厚的《战争与和平》。1980年代,张北海遇到一位供职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的司机。司机说起自己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在厦门服役。听到张北海先后在溪边与北碇驻扎,那位司机看了他几秒,想了想,慢慢地报出了他的番号:“你应该是国民党陆军九十二师、二七五团的吧!”张北海差点儿晕倒——共军对国军的布防掌握到这个程度,而他们那时候只是用高倍望远镜看对岸的战士打排球,此外几乎一无所知。逃的生涯结束了生命的头二十几年,张北海印象里除了吃,就是逃。日本入侵,他先从北方逃去重庆。国府输掉内战,全家逃到台湾。去美国,张北海认为也是在逃,逃台湾的白色恐怖。“一直逃到美国才去掉这个难民的心态。”张北海先在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获得比较文学硕士学位,读了一段博士课程后放弃,在花店、加油站等地方打零工。他在洛杉矶生活约十年,成了家,生了孩子,生活清苦却惬意。美国恍如变乱时代:肯尼迪、马丁·路德·金先后遇刺身亡;黑人民权运动、妇女权利运动、性解放运动,社会运动目不暇接。披头士、滚石等英国乐队打入美国,随后嬉皮士运动兴起。1960年代的美国对张北海来说“简直是震撼!”这决定了他后来写牛仔裤、匡威鞋,写美国历史。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联合国一时缺英汉翻译。联合国在中国大陆以外的七座城市公开招考翻译人才。张北海记得有上万人参加考试,最后只录取了六十人左右,三十多个笔译,二十多个口译,试用两年,变成联合国永久雇员。他们属于国际征聘,不管来自哪个国家地区,这批国际公务员都需要切记,自己不是为母国服务。除了社交场合,他们也不应该跟母国的外交人员有牵涉到公事的接触。他原来的护照三四年前就到期了。大概因为他与美国民权运动走得比较近,台湾当局不给他发新护照。通过国际征聘进入联合国工作,张北海又得放弃美国永久居留权,所以他向中国申请护照,工作期间一直持中国护照。他们的归去来兮美国学者白睿文(MichaelBerry)认识张北海时,张北海六十多岁,白睿文还是二十来岁的研究生。“除了中西文化,音乐和酒精,我想我们俩都是永远的文艺青年,热爱文学、戏曲和电影。”白睿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每次散步,他都能从张北海那里听到故事,某条街当年是“无人区”,现在已经是曼哈顿最繁华的地区;某家餐厅是谁创立的,什么时候烧毁,什么时候又重建了。张北海仿佛是纽约市的“活百科全书”。白睿文听王安忆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说到她与母亲茹志鹃1980年代第一次去美国讲学,就住在张北海的家。白睿文渐渐发现,许多华人文化精英,从罗大佑到胡金铨,都是张北海的老哥们儿。张北海把一些艺术家叫做“苏荷世代”。那是大约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一批年轻艺术家,先后不约而同地来到纽约。”比如木心、胡因梦、罗大佑、谭盾、李安。张北海头一次回到大陆是1974年,前后待了一个半月。一帮联合国工作人员,都是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台湾人,当时非常罕见,外交部、统战部等三四个单位出面接待。一行人由香港进入大陆,乘坐火车北上。广州、佛山、上海、南京、北京、沈阳。当时的老百姓穿得非常乏味,灰、黑,或者深蓝。1974年的北京张北海感到“整个味道完全陌生”。在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他们吃了“全鸭席”,宴会厅很大,只有他们这两桌有灯。“外面都是乌黑黑的,远远看着有几个人站在那儿,有点像警卫。好吃是好吃,但如坐针毡。”那次回国,他连一根油条都没找到。后来,张北海时常回国,现在大致是两年回一次。他在各处寻访旧日留痕,比如曾住过三年的天津英租界,或者山西五台的老家。在一篇随笔里,他着重记录了在老家吃到的西红柿酱刀削面。张北海在山西五台的老家张北海认为,北京的灵魂存在于类似的日常小事中:“从胡同,从小户人家,早晨去买菜,外面等着的洋车,隆福寺,雍和宫的磕头烧香的,一点一点;然后再加上各种风味的小吃,人们的生活……”HeddaMorrison摄于1930年代的北平城1995年,张北海得了一次严重的盲肠炎,发烧到39.4度,住了九天院。在病床上,他开始萌生写小说的念头。直到2000年《侠隐》台湾版出版,他花了六年,终于用文字描摹了一遍北京的灵魂,事无巨细。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Q6maVv6z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