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7.0.4版本官方版《收获》微信专稿|《海上列车》评论:回忆与现实层层剥落(余静如)

20181116出版 《海上列车》评论 一个聪明的作者写了一篇老实的小说 文 | 余静如 郭楠善于把握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她笔下的人物不是概念的,她的小说也不传达概念。乍一看,她的文字细细密密,像流水式,但一步一步都有布局。她的布局
原标题:《收获》微信专稿|《海上列车》评论:回忆与现实层层剥落(余静如)20181116出版《海上列车》评论一个聪明的作者写了一篇老实的小说文|余静如郭楠善于把握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她笔下的人物不是概念的,她的小说也不传达概念。乍一看,她的文字细细密密,像流水式,但一步一步都有布局。她的布局不是每个读者都能发现的,但即便读者没有发现,也不妨碍他们在小说中读到别的东西。郭楠的文字看起来过于老实,但她的聪明就藏在这老实里面。《海上列车》是我看过郭楠的第二篇小说,第一篇是《理查德》,那篇文字不错,生动有趣,乍一看似乎讲的是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短暂的生活经历和粗浅的感受,但稍稍一想,发现作者在里边埋了一个大包袱。理查德一开始来中国,觉得什么都好,工作容易找,女性也都愿意和他调情。但突然众多女性中的一个,好像和他有了点儿别的什么感觉,他不确定,对方也不确定,其实读者能猜到,那是若有若无的恋爱火苗。但一次微小的误解,使得这一火苗熄灭了。熄灭之后,一切如常,可是理查德慢慢开始觉得中国不好,作者笔锋一转,小说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小区里的狗吠声上面。理查德和养狗的女性有了一夜情与争端,很快就懊丧地回国去了。这个小说给我留下很深印象,也让我注意到郭楠这个作者。她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其实很清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什么影响?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有什么局限?这个小说有很多值得深想的东西,并不是一个外国人在中国这么简单。但即便不去想这个问题,郭楠依旧给了这个小说一个好看的外表。她把功夫下在故事上,却暗里传达了自己的认识。这很符合我对一个小说家的期待。当我看到《海上列车》的时候,我开始确信《理查德》那一篇的“好”并非偶然。《海上列车》再一次让我看见了郭楠对人与人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局限的把握。小说中的“我”与“曾丹”从少年时便是好朋友,但那时候二人的友谊就已经微妙复杂。曾丹早熟,有文学天赋,但同时也极富成年人的世故与自卑。这与她的家庭环境脱不开关系。而“我”也曾因为察觉曾丹的心思而拆开她的信件,将之撕成碎片。即便如此,“我”与“曾丹”之间依然有真实而可贵的情感存在,“我”早恋失败之后,在曾丹狭小局促的房间里得到了安慰,曾丹难得地吐露了自己的私密和家庭困扰。“我”和曾丹“没过多久又哈哈地笑了起来”,“屋子里便没有那么暗了。”郭楠没有简化和美化主人公少年时期的友谊,相反,这一切的复杂都贯穿她们交往的始终。在“我”与曾丹成年之后,步入社会、家庭。两个人物的命运发展似乎都能够有迹可循。曾丹自卑、好强的性格使得她一直追求着她认为“好”,却不适合她的事物。她热爱文学,喜欢的人却是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的军人高松;她喜欢高松,却又嫁给一个比自己年长许多的意大利人;她不断对“我”提及意大利的美好生活,却在真情流露的时候,想的是中国的家附近那座墙皮脱落的砖墙。“我”的意大利之行,使得“我”发现曾丹从未真正融入国外的生活,也从未成为自己心目中所想的那个人,曾丹的形象开始崩塌。回忆与现实层层剥落之后,“我”终于感觉到了危险。而在“我”拒绝曾丹去她家的邀请之后,曾丹全方位地失控了。“我”选择转身离开,在留下的空白里,曾丹身上的异乡感仿佛阴影一样一点一点浓起来。小说中,主人公的意大利之行写得十分细致,又十分精彩,虽然看起来只是观光、吃饭、住宿,但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使得“我”与真实的曾丹更近一点,而同时“我”的记忆,也使“我”对曾丹的认识有了补充。这一步步走向崩塌的过程,看得出是作者费了许多心思搭建的。好小说有许多种,写好小说也有很多路径,看起来郭楠这一篇,是最不取巧的一种。本文作者:余静如,1989年生2012年进入复旦大学写作班学习,毕业时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散见于《钟山》《西湖》《小说月报》等杂志。收获微店2018年第6期《收获》目录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明亮的星123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Q6mnogvr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