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沉劲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

我们身上有很多关节,这本是为了便于活动才天赋的。常人都能正确地运用它们,但只有武术家才将它们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拳种之多,成百上千,实质上也不过是练习这些关节的不同的运动方法而已。 关节以灵活为贵,越是灵活,对我们的作用越大。
原标题: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我们身上有很多关节,这本是为了便于活动才天赋的。常人都能正确地运用它们,但只有武术家才将它们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拳种之多,成百上千,实质上也不过是练习这些关节的不同的运动方法而已。关节以灵活为贵,越是灵活,对我们的作用越大。奇怪的是,对手上的关节可以充分的“自由”活动,唯恐它们不够灵活,想尽一切办法去训练,增加它们的灵活性;而对脚上的关节,却人为地加以限制,唯恐它们能“自由”活动!在太极拳著作中,很多人都主张一趟拳架,只能在一个高度下练完,不可忽高忽低。这就使得脚上六个大关节,只能在极不自然的状态下运动,以致于不可能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这样练法,容易增长腿脚的硬力,但一定练不出自然的弹性来。发劲时只会后脚向前蹬,是做作出来的,因而动作速度不够快,效果很难令人满意。但是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练的,而且还以某些著作,作为这样练的理论根据。真是习以为常,不以为病。说穿了,这就正是很多人练了很多年还不会发劲或者发劲的效果很不好的原因。主张在一个高度下练拳的人,大约是认为:只有如此,重心才不至上浮,有利于气沉丹田,根基稳定;或者还认为,这是学功夫的人,在得到功夫以前,应该先吃的苦,是培养耐力,等等。须知气沉丹田,是自然的,不是死死压住;而根基的稳定,是灵活的稳定,是全身松了,重心自然下沉的稳定,不是死死压住的稳定,如果以压求沉、求稳,就只能使下肢丧失弹性。这样的思想方法未免主观,认识理解也失之肤浅。关节以灵活为用。脚上之所以要生几个关节,正是为了要给我们带来灵活方便,不知是多少万年进化的成果,是我们人类得天独厚,值得骄傲的地方。哪有故意限制它们的灵活性,只准压死作横向运动而不准上下有弹性活动的道理?无奈很多人都不爱动脑筋,习惯于人云亦云,还认为这是“祖传秘方”。如果真是祖传,也应认识到祖先和我们一样,也有犯错误的时候,重要的倒是我们现在应该给后辈尽量少留下一些错误的“祖传秘方”。拳谱是大家公认的练拳的准绳.是前辈名家经验的总结。我们学不好拳,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在实践中贯彻拳谱上的理论,或者误解了某些理论。至于一趟拳要在一个高度下练完,不可忽高忽低,这一条规则,拳谱上找不到根据。如果真是重要,早写进拳谱去了。既然拳谱上没有,就不知是哪一位主观先生将哪一家的拳法,硬塞进太极拳中来了。这一条“规则”很富有迷人的特性,因为表面上看来,它貌似“严格”,道理也很“充分”,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偏爱,才成了不成文的“拳法”。太极拳是“圆象”,是立体的。从任何—方,都可以走弧形,运转自由的。如果只在—个高度下练拳,不可忽高忽低,则必然把腰胯的运动轨迹,限制在平面内。这岂不是自己画地为牢么?这样就既违背了太极拳的圆象,有悖于拳理,也违背了太极拳以自然为法的原则。拳谱上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如果只在一个高度下练拳,连上下伸缩的余地都没有,弹性丧失殆尽,还怎么可能轻灵呢?太极拳以虚无(空无所有)、变化无穷为最高的境界,岂可自己限制自己的行动自由?何况还有人观察到,只在一个高度下练拳的,有不少人都导致了膝关节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就是违反了自然松柔的恶果!人,应该灵活;拳,更应该灵活。但都只有靠关节灵活才能实现,哪有关节不灵活而拳还能灵活的呢!独怪现在有的拳师,还将这一条拳谱上并无依据的“拳法”,当成看家本领,甚至做出不肯轻易传人的样子,弄得神秘而且玄乎哉。其实也不过说明他没有认真读拳谱,学拳不动脑筋,只会人云亦云罢了。按雅轩老师传杨式太极拳,练拳架有上起下沉。初练时,起沉的弧度还很大,功夫深了,可以小一些。总之,一趟拳都在不断上起与下沉中练完,每一式,前半上起(吸气),后半下沉(呼气)。而且身体的下沉,是由内气下沉丹田而引使它自然下沉的。在下沉时开裆(也称圆裆),劲沉脚底,脚与地面接触紧密,即劲与地相通。这样练出来的功夫,轻松自然,发劲时,腿、脚的弹性很强,既快且猛,干净利落,威力比前者大得多,对方也更不易招架,有“发劲人不知”之妙,被击者有惊恐万状、如坠悬崖之感。前者的后脚向前蹬,是横力,是做作出来的,远离了自然之道。后者的下沉发劲,是直力产生的弹力,或称反坐力,只要思想上一动念,即可在下沉中完成了发劲的动作,快极了,也自然极了。太极拳以自然为法,这才是太极拳发劲的真谛。再以搂膝拗步为例,大多数人都是后脚向前蹬形成弓箭步的。因为按我们的常识和主观想法,都会认为,只有后脚向前蹬,才会形成弓箭步。这是横力。但是,太极拳不是常识,要丢掉“习惯势力”,学会在自然下沉中开裆形成弓箭步,下沉是直力了。只有这样,才可能将两脚练出弹力来。先前有人告诉我,弓步的形成,是向前蹬中有沉劲,有时又说是沉劲中有蹬劲,为了弄清楚其中的究竟,我问了好几次:究竟是以蹬为主呢?或是以沉为主?他一时说以蹬为主,蹬中有沉;一时又说以沉为主,沉中有蹬,前后矛盾,等于不说。我才知道,他和我一样不明白。这才写信去问雅轩老师,他来信说:“你问的什么蹬中沉、沉中蹬,弄不清楚,干脆到成都来吧。”我到了他家里,一边比划搂膝拗步,一边发问:“究竟弓箭步的形成,是以沉劲为主或是以向前蹬为主”他慈祥地笑着说:“原来这个你还没有懂呀?难怪你不长功夫呢!”他一手按住我的腹部,一手按住身后腰部,做了一个个下沉中带转动的动作,“这不就形成弓箭步了吗!”然后他又反复地做了两次示范动作给我看,这才终于弄明白了。从学拳至今,已过去了13年,原来这13年,只练了两只手,腰胯和脚上的太极拳,还没有开始呢!最后他肯定地说:“练拳当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他否定了向前蹬形成弓箭步的练法。这一生中,向师友请教的问题,可以说多如牛毛,可唯独对于这一问,我最为满意,因为问出了一条“新的拳法”来。这正是不少人长期以来自以为是,其实似是而非而又执迷不悟的地方。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应该认真思考太极拳的运行规律。至今还在凭常识和主观练拳的人,该转向了。雅轩老师只说“练拳当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为提高太极拳质量,作出了新的贡献,这既是他的创见,也是他的改革,比那些成天在缩短套路上用心的人,在认识上相去已不可以道里计了。我为老师简朴的语言作注,为他宣扬真理,也是为遭到禁锢已久的脚上的关节,呼吁解放,还它们自由!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广告)温馨提示:《太极》微信公众号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您联系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jrXGJqe6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