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江陵辨疑

时值暑期,因赴荆州友人之约,得便游览了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因其为湖广江陵人,故又被称为张江陵。张居正可谓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曾被梁启超评价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遗憾的是,一贯喜欢钻研历史故实的我,却对这位荆州老乡知之
时值暑期,因赴荆州友人之约,得便游览了张居正故居。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因其为湖广江陵人,故又被称为张江陵。张居正可谓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曾被梁启超评价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遗憾的是,一贯喜欢钻研历史故实的我,却对这位荆州老乡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明代一位励精图治、颇有政声的宰相,余事则皆寥寥。此次张氏故居之游,得以全面地认识了张居正,经过对建筑、景物、匾额、楹联、碑刻长达两个小时的欣赏、诵读,一位聪明睿智、忧国忧民、锐意改革的政治家形象鲜活地浮现在脑际。然而,笔者兴奋之余也发现了一些不甚合乎情理的地方,它们的存在无异于给张居正及其故居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误导后来者。心有所虑,不吐不快,故作“辨疑”数条于右。乡试之疑幼年的张居正是个神童。在旧居太岳堂的张居正生平事迹陈列中,辟有“荆州神童”的版块。据说在张居正出生的前夜,其祖父张镇夜里梦到自家院内天井的水瓮中落下一轮明月,在明亮的月光中,有一只白龟从瓮底浮出,于是便给张居正取名“白圭”。为了这个“吉兆”,张镇还专门在院内砌了一座“神龟池”。关于神童之“神”,陈列室有如下叙述:张居正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他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作为湖广巡抚的顾辚为何要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资料也给出了答案:顾认为张居正是个将相之才,若让他过早发达,易滋生自满情绪,以致断送前程。这一说法源于何处?笔者多方搜索未果,猜想当为野史或地方志所载。然而,事实上该说法是很难成立的。盖张居正成长于明代中期,当时朝廷人才匮乏,地方岁贡生员愈来愈少,生员的素质也大不如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朝廷强令地方按时岁贡,后来世宗皇帝还专门为此下诏:“……进士、举人、监生并用,其果才能廉洁,为我爱民者,一体擢用奖劝,上司不许自为轻重之别。”请注意“上司不许自为轻重之别”,即便是贵为巡抚,也是不可以干扰科举取士工作的,如若不然,轻者会丢官,重者要杀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明代乡试的主考官由皇帝钦派京官担任。考试结束后,考官看中的试卷要向主考官推荐。主考官再将这些被推荐的试卷进行评阅。整个过程,均有内外监试官监督。每一份试卷,除了三四位阅卷人的评语外,还得进行横向比较。明代乡试考卷少有客观答案,所以试卷评阅过程中必须相互比较,以评出优劣。具体方法有:对比评阅法、词句评阅法、证据考察评阅法、经义衡量评阅法等。由此可见,要想有意地压制或拔高哪一份卷子,都是不太可能的。最重要的是,“乡试必须由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和朝廷派出的巡按御史共同负责”,决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由此可见,“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的说法很难站得住脚。恋栈之疑万历五年九月十三日,张居正父亲病逝。按明代礼制,内外官吏人等都要遵守丁忧制度。如果父母去世,须辞官守孝二十七个月,不计闰月,期满起复。但是,如果国事需要,由皇上特别指定,不许辞职守孝,继续留任,则称之为“夺情”。不过,自从汉代实行丁忧制度以来,历朝历代,除了直接带兵打仗的官员外,在朝大臣是很少有被“夺情”的。在这里,似有必要弄清古人所说的“丁忧”是什么意思。据《尔雅·释诂》:“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另据《尚书·说命上》:“忧,居丧也。”所以,古代的“丁忧”,就是遭逢居丧的意思。自汉代以降,官员在丁忧期间唯一要做的就是为父母守孝报恩。丁忧三年期间不能外出做官应酬,也不能住在家里,而要在父母坟前搭个小棚子,“晓苫枕砖”,即睡草席,枕砖块,要粗茶淡饭不喝酒,不与妻妾同房,不听丝弦音乐,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不得举办婚嫁庆典等喜事。言归正传,据说身为宰相的张居正面临丁忧之时,其掌握权力未久,各项改革事业刚刚铺开,自然不愿此时离职。恰逢小皇帝这时也离不开他,于是便下了一道圣旨:“安定社稷,朕深切依赖,岂可一日离朕?父制当守,君父尤重,准过七七,不随朝,你部里即往谕着,不必具辞。”巧的是,当年十月初五,天上出现彗星(古代人们认为这是不祥之兆),皇帝下诏求言,于是有人把这件事同“夺情”之举联系起来,纷纷指责张居正贪恋权位,不守孝道,导致上天震怒。率先上疏的是翰林院编修吴中行。这位隆庆五年的进士与张居正有师生之谊,但此时却上了一道《因变陈言明大义以植纲常疏》,认为“夺情”既不近人伦情理,也不合义理法度。次日,翰林院检讨赵用贤再上疏,请令张居正奔丧归葬,事毕回朝。第三天,刑部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又联名上疏,奏请令张居正回籍守耕。面对大臣们频频上疏,皇帝朱翊钧不禁龙颜大怒,他觉得吴中行四人的矛头不只是对着张居正,也是对自己权威的藐视,于是对吴中行、赵用贤各赏六十棍,被打得死去活来;艾穆、沈思孝各赏八十棍,刑后收监充军。然而,面对丁忧的张居正果然是恋栈不归么?以张居正之绝顶聪明,不难猜到一旦“夺情”,将致自己声名一落千丈,一大批同僚必将与自己貌合神离,日后若有风吹草动,众人便少不了落井下石。事实上张居正曾先后三次上奏,请求回家守孝三年,但皇帝总以前朝“夺情”之事为例将他驳回,并说这是太后懿旨。明摆着的事实是,其时皇帝尚幼,的确离不开作为宰相和老师的张居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张居正只得再次上奏,请求朝廷剥夺自己丁忧期间的奉禄,算是留在皇帝身边做“义工”,以此表明自己的心志。然而,朝中的反对派是不管这些的,只要你不让出宰相的位置,他们便要攻击你是大奸大恶、猪狗不如的人。令张居正尤其郁闷的是,那彗星出现得也太不是时候了。用人之疑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与张居正同时代的海瑞曾评价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从两人的结局来看,证明张居正“谋身”确实不如海瑞。张居正因积劳成疾,不到60岁便亡殁,死后受到朝廷众臣攻击诋毁,被万历皇帝清算,家产被抄没,长子自杀,其他儿子被发配到烟瘴之地充军,其80岁的老母独守空巢,上演了一出家破人亡的惨剧。海瑞则以75岁高龄善终,生前和死后均享有盛名,更重要的是,他几乎成了500年来中国清官的代名词,包括历代皇帝在内,无人敢否定他的标杆价值。从“谋国”的方面来说,海瑞的功业远不如张居正。海瑞自冒死直谏嘉靖后,声名鹊起,其不畏权势、清廉无比的形象牢牢地树立在大明的官场之中,以致没有谁敢于站在这样一个模范典型的对立面,海瑞从而得以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上头顶光环走向终点,但他到死也只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南京右都御史。张居正则不一样了,他位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集顾命大臣、宰辅、帝师于一身,亲手缔造了明朝的中兴时代,取得了令世人景仰的辉煌政绩。令后人颇费猜疑的是:海瑞虽欣赏张居正,能正确地评价张居正,而一代能相张居正始终不愿重用以清廉著称于世的海瑞?为此,后人多诟病张居正,说他心胸狭窄隘,嫉妒海瑞,生怕他威胁到自己的相位,因此容不得他出头。其实,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张居正作为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玩弄权术的手腕自然也是超群的,彼时的海瑞虽然名满天下,但在玩弄权谋上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低能儿”,以他的政治智商,根本不可能是张居正的对手,即便是张居正重用海瑞,也不可能威胁到张居正的宰辅地位。张居正坚持不用海瑞,显然是另有原因。清廉归清廉,海瑞还是很想进入官场上层的。早在隆庆六年,张居正借助冯保之力放倒高拱之后,海瑞曾给张居正写过一封书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要为国效力的意思。张居正回复说:“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堪也,讹言沸腾,听者惶惑。仆谬忝钧轴,得参与庙堂之末议,而不能为朝廷奖奉法之臣,催浮淫之议,有深愧焉。”这段话的大意是:“国家纳用贤才的办法早就行不通了。以您一贯的所作所为,得罪了不少的人,关于您的谣言都炸开了锅啦,以至于混淆视听。我虽然占据了国家的要职,但只能在朝廷上说几句不疼不痒的话,却不能替朝廷招纳、奖励贤能,惩罚那些造谣惑众之辈,实在是惭愧啊!”张居正这番话的意思,即使是再糊涂的人也听明白了——这是在推诿呢。张居正究竟为何弃海瑞而不用?《明史》中有着相关记叙:“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这段话的要点在于“惮瑞峭直”。所谓“峭直”,严峻刚直,不徇私情也。而此时正谋划政治改革的张居正的用人标准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所谓“循吏”,就是那种少说话,多做事,且能因势利导,灵活变通的干才型官员;而“清流”则是那种说得多、做得少、满脑子道德教化且不知变通的人。一言以蔽之:清廉并不等于才干。可见张居正之弃用海瑞,更多的是出于公心了。女贞之疑在张居正故居文昌阁后面的院子里,有一颗长势茂盛的树,被叫做“祈福许愿树”。树下的木牌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此树名女贞树,为张居正幼时亲手所栽。相传张居正出生前夕,他的爷爷梦见一只白龟迎着月亮而来。张居正出生后,他爷爷便在文昌阁修了座神龟池,然后让张居正亲手栽下了这棵树,庇佑神龟。后张居正屡屡高升,当地人称之为神树。当人们有什么心愿之时,都会来到神树前挂上祈福带,到文昌阁拜文曲星。”木牌上的短短几句话疑问多多,首先是白龟如何“迎着月亮而来”?其次是张居正刚刚出生,如何就能“亲手栽下了这颗树”?其三是这颗女贞树如何就能“庇佑神龟”?其四是一颗普通的树如何能够赐福于人?其五是这颗历经数百年的古树怎么尚未“参天”,且青春焕发?最要命的漏洞是,张居正故居乃2008年重建,且不是在原址上重建,那颗女贞树到底从何而来?正在群议汹汹时,从张文忠公祠里走出一位工作人员,他对树的解释还算合理:张居正亲手栽的树已经倒了,这是从那株老树身上长出来的新枝,重建故居时移过来的。只是,这个解释难免又牵出另一个问题:如果是实情,为什么不在此树枝头(或陈列室中)挂上已倒毙的老树的照片呢?毕竟,那颗老死的树干也是文物啊!许愿树的故事,涉嫌旅游景点的过度包装。关于这个问题,2015年的新华网曾专门发文予以评说:“发展旅游经济对景点进行一些营销包装,原本无可厚非,但一定要守住诚信经营的底线。挖掘景点的文化价值,就应本着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原则,从当地历史文化中筛选出引人入胜的内容,这样的精神产品更健康,也符合游客的消费需求。旅游营销切莫钻进“钱眼”里,更不能编造故事骗游客,否则游客必定会用脚投票,把弄虚作假的景点淘汰出市场。”一代名相张居正的故居,货真价实的人文内容比比皆是,如众多的楹联、匾额、碑刻等等,并且,“张居正”三字本身就有着巨大的广告效应,根本用不着弄个什么“祈福许愿树”来助阵的哦。参观张居正故居及其生平事迹陈列,除了上述诸疑点外,还隐藏着若干小疑点,但它们似乎都不构成“热点”,留着也无伤大雅,这里就懒得一一赘述了。本文结束时笔者顺便提个问题:假若您去参观张居正故居,会在许愿树下许愿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jrXGPmM6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