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学习《教师教学行为深度转型:由勤奋教授走向智慧导学》心得体会

三源浦中心校 曹玉琴 本学期,我读了一本名叫《教师教学行为深度转型:由勤奋教授走向智慧导学》的书。本书是针对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教学行为没有深度转型问题,从课堂教学思维转型、教师指导策略转型和教学艺术策略转型等三个方
三源浦中心校曹玉琴本学期,我读了一本名叫《教师教学行为深度转型:由勤奋教授走向智慧导学》的书。本书是针对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教学行为没有深度转型问题,从课堂教学思维转型、教师指导策略转型和教学艺术策略转型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思维、现实状况,提出了今后有效转型的实用性策略。读完之后,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教育观念要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实施新课程中,学生是核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过程、方法、手段都应紧紧围绕学生进行。古罗马时期的普罗塔克曾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添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情感和意愿,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有各种兴趣和需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情感等实际出发,使教学适应学生;教师要给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探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2、注重每个学生的特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也是一样,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体而存在。人生来具有遗传的个性特征,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方式,教育不是改变、塑造他们,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个性、爱好、特长积极引导,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是独特的人,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并深入到学生独特的内在世界,关注学生内心的奥秘,真正地把学生当“学生”,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独特体验,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身上蕴藏着丰富的独特的发展“资源”。3、积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通过创设教育环境,借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判断以及相应的分析与综合,整合教与学双方的一些现象与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正确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方面的指导,给学生应有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比较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4、转变学习方式,学生既是学知识又要学会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和发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让学生从课堂上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5、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状况不仅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日后顺利地进行社会生活,而且影响正常教学的进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并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怎样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先是教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要公正处事,就必须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赖。”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在家庭和社会的表现,还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比如有烦恼喜欢向谁倾诉,对所喜爱的老师的选择标准,对学校、社会问题的评价等。其次是教师要掌握有效的解决师生冲突的方法。当师生冲突不可避免发生后,教师就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最常用的方法有回避、妥协、合作法。再次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科学地对待、正确地引导学生,就要求教师具有高素质,比如完美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优秀的教学能力。一个教师如果能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提高教育预见、教育研究等较高层次的能力,那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就能得心应手。最后是主动与家长沟通。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有权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孩子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影响,教师应经常与孩子的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与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学校教育工作。这本书使我收益匪浅,今后我要克服一切困难,由认识走向行动,把行动真正落实到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jrXVe4Adn.html

(0)

可能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