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如何像梁文道一样过不用手机的日子?

在信息如滚滚洪流的社交网络时代,身处其中的人们渐渐患上了一种新型精神焦虑疾病——错失恐惧症 FOMO(Fear of Missing Out)。 该现代病由哈佛大学的 Patrick J. McGinnis于2002年发现并赐名,2013年
原标题:如何像梁文道一样过不用手机的日子?在信息如滚滚洪流的社交网络时代,身处其中的人们渐渐患上了一种新型精神焦虑疾病——错失恐惧症FOMO(FearofMissingOut)。该现代病由哈佛大学的PatrickJ.McGinnis于2002年发现并赐名,2013年被收入牛津词典,患者常出现以下症状:社交网络依赖症状▼1早上刷朋友圈一定要翻到昨晚看到的那条为止2朋友圈刷不到朋友新消息就陷入朋友们是不是背着自己出去浪了的忧愁3不感兴趣的文章如果大家都转发了也会点开看4突然大火的流行语要学以致用5日常习惯之一是刷热搜6突然大家都pick的人不刷剧看电影也要百度一下7离开手机几分钟就担心有人找8即使每天点外卖就是那几家还是照样每天翻遍所有商家9明明十点就爬上床了依然刷手机到凌晨才睡着10有固定根据地和自己人才懂的黑话常见于抖音、快手、b站、网易云等app此病带来的负面影响,据《2017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调查的结果显示,多数人反映为“不能集中注意力”,“空虚浮躁感”,“因为别人过得比我好而受打击”等。而从此病复原的痊愈者会出现特有的类似得道升仙的状态,被称为JOMO(JoyofMissingOut)。即享受错过,享受放弃一切社交媒体的纯线下生活,类似于“放下手机,立地成佛”的状态,此类现象多见于道长、丹青老师等理想主义的中年男子身上。该名词最早由一位叫AnilDash的美国博主在2012年提出,2016年获选柯林斯词典的“年度十大热词”。但是,常人想要修炼达到JOMO状态实属困难,因为在试图戒断社交的过程中会产生以下种种应激反应:社交网络戒断应激反应▼1不关心朋友新动向就会面临来自灵魂的拷问“你不在乎我了”2把自己的朋友圈设置成仅三天可见甚至关掉入口也还是会不时点进别人的相册3关联第三方服务时用微博登陆鬼使神差就去摸了会鱼4集中精力工作一段时间就需要更多时间蓄力典型表现为工作5分钟,抖音2小时5想要一刀两断却发现大部分账号找不到在哪注销6舍不得自己“马而不看”的电影、书单以及一切看起来美好的收藏7某些app装了卸,卸了装8克制住自己离开了手机一段时间满怀期待地重新拿起发现根本没人找作为对此类戒断纠结不断复发深有体会的FOMO患者之一,故此特来分享立地成JOMO的道长是如何做到与社交网络保持安全距离。但是呢,社交戒断这种事也无需强求,毕竟生活工作常常必须触及,其实谁也逃不出社交的魔掌。就连道长也并不是完全弃绝,所以大家佛系改善即可,共勉。我如何做到与社交网络保持安全距离分享|梁文道1不用社交网络的好处恰恰因为我不用社交网络,所以总是对很多事情隔一个距离。这样的好处就是不容易让你身在其中,看不清东西。互联网是一个很容易调动人情绪的地方。为什么像推特或者微博上,大家比以前更容易吵架,因为它太快了、太即时。今天谁说你了,你马上就得回他。但那个回应也许是很愚蠢的、很不智的,也许是说得太快、来不及收回的。我不掺和这些事,所以我反而比较冷。比较冷的时候你会看大家都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坦白讲我并不是一个很适合互联网年代的人,我挺抽离的。我觉得偶尔看一看,知道怎么回事就够了。就像我看电影也经常抽离。像《小时代》这种电影我也会看。看的理由不是因为我很想看,是因为它那么受欢迎。像这种大众文化产品,它受欢迎一定说明它在满足这个时代某一群人、甚至相当大一群人的欲望、想象。所以我看它,大概能够知道那些人在想象什么,他的欲望是什么。2被关注真有那么重要吗例如微博,本来是一群朋友圈子里八卦信息表白感受的玩意。到了伊朗人手中,它才发挥出流通新闻鼓动革命的潜能。最后我们中国人将它发扬光大,变成一个网络版的“我要成名”。原本那么平民化的交流工具,微博服务供货商却想出了“名人认证”这一招,点将般地点出一列最值得大家关注的微博明星。原来的重点是用一百四十字短快纪录自己最想说的话,现在的目的却是比较谁的“被关注度”最高。我只用一个推特户口,而且荒废良久(虽然新浪等网站主动帮我开了户,还自动创造了几则留言),是因为我不想那么快速地说话,那么迅捷地反应。但是我发现很多人都能适应这种节奏与密度,并且总有话要说,从早到晚地说。渐渐地,有些人掌握到了规律,用写标题的方式来写微博,语不惊人誓不罢休,这样便能吸引更多的粉丝,拉高自己的“被关注度”,终于成了一把十五分钟的名。然而,成名真有那么美好吗?被关注真有那么重要吗?或许是我老土,我总觉得被人关注是一回事,被人关注之后要干甚么是另一回事。我佩服一些朋友,他们真能在微博上提供重要的消息,真能用最短小的空间写出几行发人深省的金玉良言。可是我也遇到过一些名人,和他参加论坛做电视节目,事前他预告自己的观点是“中国人不容许猖狂的美军来黄海演习”。节目开始之后,他果然就说“中国人绝对不能容许美军开到黄海来撒野”。然后呢?我们期盼他的进一步发挥,等待他的独到见解。然后就没有了,他说完了。我想我总算明白了,他不是来讨论国际局势的,他是在写微博;他有的不是观点,而是标题。假如这场论坛上网,标题也许可以叫做“XXX叫板美军:谁来我灭谁”。3关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关于生活所有该知道的事,其实我们早就知道了。如果还要靠看书来提醒,只因我们习性太深。手机,一种最能剥夺自由的工具,却总被宣传成“让你自由自在,随时保持联系”的好东西。没有手机的年代,一般打工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门工作老板找不到他,下班离去老板还是找不到他,现在可不同了。李奥巴伯塔(LeeBabauta)的部落格“禅习惯”(Zenhabits)全是至为简单的提示,但点击率惊人,成了全球头50大最受欢迎的部落客。然后,僻居关岛的他再把部落格发展成一本小书《少做一点不会死!》(Thepowerofless),依然是本畅销书。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教训,恰恰是我早已实行了多年的规则。比如说“不要一整天都在打电话,应把该联络的人全数列出来,电话一次打完”。我通常会拨出30分钟的通话时间。电邮如是,一不小心,“它可是会成为生活的主宰”,所以“每天只在固定的时间收发信件”。对于上了“黑莓”瘾,3分钟收不到邮件就浑身不自在的人来说,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可是回头想一想,联络到底是为了甚么?从前是因为有事才想到要联络他人,现在却是为联络而联络,所以我坚拒使用MSN和QQ之类的东西。常常有人和我索取联系方式,彼此交换电话电邮,再顺道问一句:“你有没有MSN(请自行转换为微信),这样子会更方便些”。方便?我就不想这么方便,更何况那根本算不上是方便。且看一般人使用这类聊天工具的习惯,有事没事都要搭上几句话,谁上线了就跟谁说声“Hi”,谁说自己“今天不开心”就要草草安慰两句问他到底怎么了。这种沟通没有多大的意义,作用就是让沟通继续下去。工具让人异化;现代的通讯工具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们不再问它的目的何在,我们只是被它使用,让它成为自己的主人,制造出大量且有害的废话(例如八卦是非、谣言中伤)。就算一句话都不说,但你不觉得谁上线都得通知大家一声是很无聊吗?到了最后,你的工作效率降低,休息时间大幅减少。我计算了一下,在没有使用手机之前,我每天花在电话上不多过20分钟,如今已膨胀为40分钟了。有了电邮,我每日与人联系的时间又多了1小时。如果你还使用MSN,又喜欢不停收发手机短讯,那么一天下来大概就要用掉3小时以上去和别人保持联络。一天24小时,你有多少个3小时?李奥巴伯塔说得很简单,我们竟然都忘了:“对多数人而言,扣除花在睡眠,准备餐点与进食,交通、工作,以及处理杂务上的时数,每天其实就有那么几个小时的自由时间。请多加保护自己的时间,这是你最珍贵的资产,请务必以生命捍卫它。”材料来源:1.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采访2.2010年苹果日报-牛棚读书记3.2009年梁文道专栏文章试试吧放下手机,立地成佛转载:微信后台回复“转载”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jrXXeXrn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