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古城历史在榆林住了这么多年,你知道榆林古城的历史与文化吗?赶快来看看!

榆林,因其地多榆树,故名,又以木之茂在榆谷之阳,曰榆阳。以其为延安、绥德之保障屯戍,故镇曰延绥。当地俗称“驼城”,蒙人称“橐驼城”。榆林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中部偏南,城东依驼山,北瞰河套,南蔽三秦。无定河经主要支流榆溪河自北向南傍城而过,古城
原标题:在榆林住了这么多年,你知道榆林古城的历史与文化吗?赶快来看看!榆林,因其地多榆树,故名,又以木之茂在榆谷之阳,曰榆阳。以其为延安、绥德之保障屯戍,故镇曰延绥。当地俗称“驼城”,蒙人称“橐驼城”。榆林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中部偏南,城东依驼山,北瞰河套,南蔽三秦。无定河经主要支流榆溪河自北向南傍城而过,古城四周多为沙地,城内外人口居住密集。榆林历史悠久,早在3.5万年以前,曾是“河套人”生息繁衍之地。商代为游牧部族鬼方栖居地。西周至春秋初,境内先后为严犹、翟人游牧民族占据。春秋时期归晋国。秦统一后分属上郡肤施县、九原郡。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境内设龟兹属国都尉治所。三国至西晋,本境为羌胡占据。东晋前凉太元初(324年),南匈奴刘卫辰始建代来城。义熙三年(公元407)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本境属大夏,筑大夏国都城统万城。南北朝时期北魏先后设统万镇、夏州(治所统万城)。唐代贞观二年(公元628),榆林境内分属银州、绥州、夏州。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银、夏、绥州归宋,隶属陕西路。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李元昊在兴庆府(今银川市)称帝,建西夏国。本境属西夏银、夏州领地。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建置。榆林境内长城以南属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绥德州米脂县,长城以北为蒙古游牧地。榆林城在明洪武二年(1369)为榆林庄,属绥德卫屯所。正统二年(1437)为榆林堡,正统七年(1442)始为榆林城。明成化七年(1471)都御史王锐建置榆林卫,成化八年(1472)都御史余子俊于旧城北增筑城垣,置榆林卫指挥使司,成化九年(1473)将延绥镇治由绥德移驻于此,延绥镇因此也称“榆林镇”,管辖长城沿线36营堡,榆林遂成为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在四川青神人余子俊的励精图治下,以后的蒙汉之间20年无战事。清初仍沿明代旧制,境内所设卫堡及各砦塘军屯地仍隶属榆林卫、中路道。清雍正九年(1731),裁榆林卫改置榆林府,治所设榆林城。清同治年,由于甘回叛乱,榆林人民遭受战乱之苦。湖南耒阳人刘厚基平叛、惠民,榆林人民为其建德政牌楼,书20条惠民德政。民国时期,陕北道设于榆林,统辖包括延安在内的23县,陕西浦城人井岳秀统治榆林近20年。1938年4月,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随张继率领的国民党中央慰问团到达榆林,慰劳抗日将士,兹后发表了散文《绿柳清泉的榆林》“榆林,控制伊盟,据应着绥远,掩护着延绥与宁甘;在沙漠里,城外有水,城内有泉,城内城外,绿树参天;噢,伟大的中华,伟大的山川,荒沙野水上还有这样的古镇雄关!长街十里,城扁街宽,坚厚的墙垣,宽敞的医院,铺户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面!”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建立榆林市,属陕甘宁边区榆林分区管辖。1950年榆林市、县合并为榆林县。1988年9月1日,榆林县改榆林市,属榆林地区管辖。2000年榆林撤地设市,原榆林市改为榆阳区。1986年,榆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榆林卫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林城内外遗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首先是古代寺庙,在榆林未立城之前的唐、宋时期有普惠泉南的天界寺。据明代马希龙《延绥镇志》记载,榆林先后建有寿宁寺(明正统重建)、东岳庙(成化年建)、玄帝庙(成化年建)、圣母祠(成化年建)、慈恩寺(成化年建)、凌云寺(正德年建)、城隍庙(正德年重建)、戴兴寺(正德年建,原为总兵戴钦家佛祠)、龙王庙(嘉靖年建)、马王庙(嘉靖年建),龙泉寺(天启年建),以及万历年所建观音庵、洪济寺、圆觉寺、三清祠、海潮寺、金刚寺等21处,建余子俊、刘厚基等6处官祠。清代,仍盛行建庙宇,并将明代一些官祠扩建成寺庙,如官秉忠祠改建为官福寺,张天禄祠扩建为延寿寺,至清末全城庙宇总数达50余处。规模较大的有戴兴寺、老爷庙(在戴兴寺东)、洪济寺(在戴兴寺北)、马王庙(原市党校)、寿宁寺(今梅花楼)、大龙王庙(今区文工团)、准提寺(今区第二小学),定慧寺(今市第二医院)、龙泉寺(今一毛)、无量殿(东门外)、三义庙(榆阳桥南)、榆阳寺(凌霄塔北)、文庙(今世纪广场北)、金刚寺等。这些庙宇几经整修形成各庙宇群体,院落有一进或多进,庙殿有一层或二层,大殿、配殿高低错落有致,主殿多为歇山顶式,墀头水磨砖或雕刻人物、花卉、鸟兽等,斗栱飞檐、五脊六兽阳合瓦顶。寺内存有精美的明、清时期的壁画、造像、碑刻,珍贵异常。一、榆林的古城堡我国最早城堡的出现,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历代都曾大量建造。由于古代战争中的进攻手段一直相当原始,因此古城堡城墙这种并不十分先进的防御构筑物,在我国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榆林全市古城堡众多,著名的有神木新石器时代石卯城址、佳县新石器时代石摞摞山城址、清涧商代鬼方城址、靖边大夏国都统万城城址,横山党岔唐代银州城城址、榆阳区古城滩汉代龟兹城城址、榆阳区魏晋白城台城址、榆林镇川西夏啰兀城城址以及明代榆林城与延绥镇三十六营堡等。1、龟兹城龟兹城位于榆林城东北10里处的牛家梁镇古城滩村,因有古城遗址而得村名。城址范围包括大伙场村、陈大圪堵村、边墙村,其南为明代大边长城,西南5里为镇北台。2、白城台白城台位于榆阳区巴拉素镇西南3公里,白城台村东南约1公里处,西城墙外600米处为白城台河,城址东南距榆林城40公里。3、榆林城榆林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中部偏南,为榆林市政府所在地。古城东依驼峰,西临榆溪,南有榆阳河,北有红山,西有黑山,东依驼山,被誉为二水环绕、三山拱翠。​4、易马城易马城又叫红山市,俗称买卖城,位于榆林城北7里的红石峡东岸山坡上,属于长城墙体内侧的城堡,西临红石峡,东北距镇北台800米,北距长城180米。据《陕西通志》记载:“嘉靖中俺答开市凡十一处,在延绥者一曰红山寺堡。​5、双山堡双山堡位于榆阳区麻黄梁镇双山堡村,在榆林县东南70里。为明代延绥镇长城沿线三十六营堡之一,属中路榆林道管辖营堡。6、建安堡建安堡位于榆阳区大河塔乡大河塔村建安堡自然村,北临原榆神公路(榆林―神木),南距榆林城30里,北距大边长城5里。为明代延绥镇长城沿线三十六营堡之一,属东路神木道管辖营堡。​7、常乐堡常乐堡位于榆阳区牛家梁镇常乐堡村,北距大边长城1里,西南距榆林城30里。为明代延绥镇长城沿线三十六营堡之一,属中路榆林道管辖城堡。2008年常乐堡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保宁堡保宁堡位于榆阳区芹河乡新湾滩村南,在榆林城西30里,为明代延绥镇长城沿线三十六营堡之一,属中路榆林道管辖城堡。2008年保宁堡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归德堡归德堡位于榆林城南40里的归德堡村,为明代延绥镇长城沿线三十六营堡之一,属中路榆林道管辖城堡。​二、榆林的古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榆林现存古建筑多属明清时期,它们体现了我们祖先优秀的建筑艺术和聪明才智。如城内明清六楼八牌楼、明代梅花楼、凌霄塔、古塔寺塔、镇北台和款贡城等。1、文昌阁文昌阁俗称四方台子,位于榆林古城大街南门北100米处,北为万佛楼。据清道光《榆林府志》记载:“文昌阁在南城街,乾隆十九年(1754)建,嘉庆十五年(1810)邑举人叶沅等重修。”1951年以妨碍交通为名拆毁,2005年在原址上复建,2007年文昌阁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同时又是榆林民间传统的泥娃娃会场所,每年寒食节起,举行为期三天的集会,古城的手工艺人纷沓前来聚集在古楼周围,展销各自的做工,各类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以众多的泥塑工艺品为主体,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类木制、陶制、铁皮、布艺等工艺品,令人赏心悦目。古城内外群众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前来赶会,人们徜徉于艺林之中,选购商品,回家装饰居室或者馈赠亲友。地方风味小吃供游人恣意品尝,会场内热闹空前。2、万佛楼万佛楼位于榆林古城大街文昌阁北500米处,北为新明楼。因其楼上放置万尊铜佛像而得名。1982年万佛楼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万佛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据《榆林府志•卷八》记载:万佛楼“在南城街,康熙二十七年建。”民国五年(1916)六月,上层木阁被焚。民国九年(1920),陕北镇守使井岳秀捐银倡修。​3、新明楼新明楼又称南鼓楼、新楼、星明楼,位于榆林古城大街中心,北与钟楼,南与万佛楼遥相对峙。1992年星明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钟楼钟楼坐位于榆林古城大街中段,南与新明楼毗邻,北与凯歌楼相望。2000年钟楼被公布为市(榆阳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钟楼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凯歌楼凯歌楼位于榆林古城大街北段,南与钟楼毗邻,北与鼓楼相望。2007年凯歌楼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鼓楼鼓楼位于城中大街与人民路交汇处,其南凯歌楼。明成化年后期创建,清康熙年(1671)维修。2007年鼓楼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梅花楼梅花楼位于榆林城内普惠泉西南的山丘上,为明代寿宁寺的藏经阁。据清《榆林府志》记载,寿宁寺原为唐、宋时的天界寺。又明馬希龍《延绥镇志》榆林重修壽寧寺碑記:“粵壽寧寺,自唐人筑受降城,收復河南地,乃榆中與麟、宥諸州皆封屬也,寺於時建焉,歷宋抵金、元,皆没於虜。”8、凌霄塔凌霄塔位于榆林城南榆阳桥东山埠上,为延绥镇布政使陈性学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原属榆阳寺中之塔,寺毁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唯塔独存。从榆林的风水角度上讲,镇北台是龙首,榆林城是龙身,凌霄塔是龙尾,凌霄塔也是榆林城的镇城之塔。从军事角度上讲,它又是榆林城南的制高点。1947年下半年,为调动国民党胡宗南集团主力北上,将敌牵制在陕北地区,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集中我军第一、二、三纵队及新四旅、教导旅等部,第一次攻打榆林,8月7日除凌霄塔外,敌人都被扫清。10月27日,我军一纵358团、独一旅、六纵第771团第二次攻打榆林,凌霄塔为敌86师第257团团长高凌云负责防守。31日攻克凌霄塔区,战斗异常激烈。2004年由笔者负责维修该塔时,发现塔南面有大量子弹孔,孔内有许多弹头,五、六层窗口被炮弹炸成大豁口,还在墙体坍塌处清理出一枚未爆炸的炮弹。近年榆林信士、群众集资恢复了塔内佛祖、观音菩萨像,为塔又增加了一大景观。2011年3月8日,我们一行3人调查该塔时,看门老刘说凌霄塔上空经常出现七彩光。中午近12点,晴空万里,无风少云,只见凌霄塔上空的太阳周围出现七彩光芒,奇异后用照片记录。9、镇北台镇北台原名款塞台,位于榆林城北9里的红山上,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四月至次年七月,延绥镇巡抚涂宗濬,为保护设在其西蒙汉互市的红山市,修筑成明长城上最大的军事要塞,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三、榆林的古寺庙寺庙建筑起源于古印度的寺庙,中国从北魏开始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在佛道寺院中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1、戴兴寺位于榆林城内东边的驼峰山上,“驼峰拥翠”为榆林八景之一。寺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原为延绥总兵戴钦家祠,后舍为寺庙。原大门上悬有其后裔戴瑞徵所书木匾“戴兴寺”三字,现匾为1985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戴兴寺于南北相邻的洪济寺、圆觉寺、香云寺和老爷庙组成古建群,俗称“四寺夹一庙,云天出红霞”,在东北有大庵,在东南原有刘公祠。2、青云寺位于榆林城东南8里的青云乡青云村朱家沟自然村内,榆佳(榆林―佳县)公路青云收费站南侧的青云山上。1985年青云寺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青云寺古建群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青云寺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金刚寺位于榆林城东南4里的榆阳镇金刚寺村西200米处的金刚山上,寺北临榆阳河,源出钟家沟水掌,群众称龙眼台,庙梁、寨子峁两山环抱,岩石嶙峋,山清水秀,民国年名僧西来、善远等久留该寺,坐禅讲经,摩顶受戒。来源:榆林旅游频道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jrXobmo6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