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class大师大器·向大师致敬——刘永强

刘永强:十年之内独立创作100件作品 厚积薄发。刘永强近几年的创作让人感受到了潮涌井喷的气势和创新淄博刻瓷艺术的努力。 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刘永强就完成了《寒香图》、《江山清胜图》、《敦煌礼佛图》、《山居图》、《溪山静幽图》、《五岳之首》
原标题:大师大器·向大师致敬——刘永强刘永强:十年之内独立创作100件作品厚积薄发。刘永强近几年的创作让人感受到了潮涌井喷的气势和创新淄博刻瓷艺术的努力。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刘永强就完成了《寒香图》、《江山清胜图》、《敦煌礼佛图》、《山居图》、《溪山静幽图》、《五岳之首》等十几幅刻瓷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作者的原创,淄博刻瓷很难找到类似的作品,同时这些作品的创意和境界都有不俗的表现。这种旺盛的创作能力为淄博刻瓷界带来了久违的清新与活力。以复制和模仿传统画面为主体的淄博刻瓷艺术在震动中显示出创作模式开始转变的迹象。在2012年5月自建窑炉成功运行之际,刘永强更是放出豪言:10年之内独立创作100件作品。清溪访友图点线构造的奇特境界熟悉刘永强刻瓷艺术的人,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他的代表作品多是单色的灰黑,以点刻和线刻为主,整个画面很少有别的颜色,有也是为了衬托整体的风格。“刻瓷的魅力在于沉郁峭拔。”刘永强认为,“唯有纯用线条的变化来表现一个纯粹的黑白世界,方能显示刻瓷艺术的独特之处。一个好的刻瓷艺术家可以用色彩加以装饰衬托,但线条永远是其创作的核心。”线条是简洁的,线条又是飘逸的,简洁飘逸的线条落到光洁坚硬的陶瓷表面,这本身就是一件具有相当难度的事情,进而还要表现一个画面或意境,这对创作者在手指与心灵的合力协调将是多么大的挑战?刘永强说,国画家在宣纸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刻瓷艺术家在坚硬的陶瓷上做到这种娴熟程度,甚至随心所欲,难度要大得多,要付出几倍的功夫。在刘永强心目中,线条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迹象一般人感知不到,只有当画面整体呈现的时候,线条的生命就得到了完美的表达。读刘永强的作品,听他指点作品的妙处,你仿佛感觉到那一条条单调的黑线变得生动起来,它们往哪里伸长,它们在哪里起伏,它们在哪里回转,都是像流水一样的自然而然地流动。《敦煌礼佛图》的题材并不新颖,难得的是在这件作品中表现出了刘永强非凡的刻瓷功力。作品的难处在于为了刻划仙女们的曼舞妙姿,刘永强大胆采用了纯线刻的手段。刻划每个人躯干下半部分,多的用9线,少的只用6线,而每一条线都生动飘逸,中间绝无停顿与挫折,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刻划躯干上半部分,用的线更少,只有廖廖几条,但人物的圆润健美一览无余。人物的面部表情生动自然,尤其是眼睛用纯黑的墨色表示,透着一股幽幽的气息。这件作品一经完成,即在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上引起轰动。陶瓷界评价,无论是艺术功力还是作品表现的境界,都是淄博刻瓷界近年来少有的佳作。刘永强在总结这件作品的创作感受时也认为,善于用刻瓷特有线刻技巧表现意境和情感,这是淄博刻瓷艺术的独有魅力和特色。而另一件代表作品《五岳之首》刻瓷瓶,同样用线的语言描述了泰山浑然雄壮的艺术境界。在刘永强细微的线刻描绘下,泰山之石嶙峋峭拔,泰山之势连绵起伏,而山石与山石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同于常人所观的境界。山上的十八盘、云步桥、激流飞瀑等常人熟悉的景观,在刘永强笔下取得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它们与流云、松树、怪石一起,完成了刘永强对泰山的崭新解读。最妙的是山顶之上,扑面而来的一望无际的绿意,分不清是云彩还是群山,但总之是浓浓的流动的绿意,传神表现出杜甫所写“齐鲁青未了”的壮美境界。依刘永强言,技巧就是技巧,手段就是手段,如果没有好的立意和境界,再好的技巧与手段也是死的。艺术只为思想与意境而生。溪山松风图点线之外的艺术修炼一位国画家的创意是容易证明的,而刻瓷家的创意有时容易被人误解。当刻瓷者在光滑坚硬的瓷面上敲敲打打的时候,旁观者很可能会联想到,如果瓷面上敷上一层纸,刻瓷人依样完成不就行了?事实上,淄博刻瓷界一些初学者,甚至一些“成名成家”的人也是这么做的。刘永强对这种“模写”行为深恶而痛绝。他说,那不是创作,那是毫无新意的模仿,淄博刻瓷艺术如果容忍这种现象持续存在,产业危机就在眼前。而“模定”与创作是有着根本的不同的。刘永强每做一件作品大体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纸上绘画,第二个过程是瓷上绘画,第三个过程才是刻瓷着色。纸上绘画展示的是刻瓷人的国画素养。对于刘永强来说,纸上绘画的功夫一点也不比画家差,他从年轻时就悉心钻研李苦禅、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的作品,再加上平时的勤奋练习,练就了很硬的绘画基本功。他还会写字和刻章,对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等书法大家经常临摹,深得他们的妙处。刘永强书画艺术水平高的一个佐证是,一些前来求瓷的人看了他的书画作品后往往连瓷带画一起“求”着。瓷上绘画又是考验刻瓷人的一个硬功夫。由于瓷的光滑圆润和不吸水,习惯了宣纸上绘画的画家们一到了瓷上作画,往往有一种有劲使不出来的感觉,纸上的功夫完全施展不出来。而刘永强却感觉差别不大,甚至他能在瓷上画出在纸上表现不出来的一些功夫。比如,他在瓷上画的山水,就很好结合了瓷质的特点,表现出比宣纸绘画更强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刻瓷着色又是评价刻瓷人的最高标准。一个出色的刻瓷家在瓷上的每一笔,都不允许有差错,可谓刀刀到位。点线之外,如何施以恰如其分的色彩调和,这是对刻瓷者更高的要求。由于绘画功底深厚,又专修书法,刘永强总能在一件以墨色为主调的作品上加以色彩的点睛之笔,往往经他稍一上色,整幅作品立时生动起来。他刻的《寒香图》,梅花的枝干是黑的,一簇簇的梅花绝大多数是白的,唯有二三朵梅花是红的。这几朵红的梅花把墨色的画面整个激活了,给人以说不清的清爽。功夫在诗外。刻一个实景或人物肖像,刘永强可以完全不用临摹,全靠自己的感觉来捕捉对象的神韵,然后瞬间落刀急速雕刻,最后短时间内完成的作品竟然十分神似。这在20年前他为戈尔巴乔夫和斯里兰卡总统镌刻肖像时,已有精彩的表现。山静云自闲大师陶瓷的模式创新2012年5月,淄博刻瓷界长期存在的大师作品“代工”现象因为媒体的揭露而呈现整体性的行业危机。身为淄博刻瓷协会的副主席和资深工艺美术大师,刘永强在痛心之余却比别人多了一份清醒的思考:“代工”并不是淄博刻瓷独有的,在别的产区和别的艺术圈内其实也能找到痕迹。如何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保证淄博刻瓷产业的健康发展,大师创作不仅需要行业自律,更应该从运作方式上加以转变。危机之后,刘永强自信地对外宣布:10年之内独立创作100件作品。100件,10年,看似简单,谈何容易?他特别强调,这100件作品一定是他本人的原创,绝不抄袭或模仿前人、同行的作品。不久前,刘永强建设的窑炉点火成功,第一批40多件鲁青瓷作品完成了第一遍素烧。这些作品作为他的工作室独立出品的第一批产品,从原料、器型到画面设计都有着独到的处理,力求做到品质优良,设计精美。除了产品品质的高标准外,刘永强工作室出品的第一批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对作品进行不同的标记。他本人设计制作的作品,标记的是他本人的亲笔签名。他本人没有参与设计的,标记的是工作室的名称。刘永强说,作品分类标记这是大师陶瓷运作的趋势,只有这样,真正的大师作品价值才会更加突出,那些非大师创作的作品将会出现价值回归的过程。下一步,刘永强就要注册产品商标,条件成熟时再注册公司商标,完全按品牌化、市场化、个性化的方式运作,打造以大师品牌为核心的商业品牌。具体来说,从现在起,刘永强工作室出品的每一件作品都需要充分考虑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在精选经典作品的同时,尽可能研发设计独特的产品;通过精品带动和大师个人品牌带动,刘永强希望三至五年内树立起商业品牌。第一炉烧出的作品中有几件就是刘永强的原创。他非常自信地说,这几件作品推向市场肯定价值不同一般。在刘永强的设想中,未来工作室的大师品牌不止他一个,还要吸收更多的大师参与进来,共同形成一个按现代商业元素联结的大师平台,而这些大师品牌都集聚于公司统一的商业品牌旗下。  这种设想一出现,立即得到了业内资深专家人士的好评。大家一个普遍观点是,如果这种设想实现了,艺术大师资源将有更加有力的形式进入陶瓷产业,淄博陶瓷将会迸发崭新的活力与动力。不一样的思想正在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未来。山水秀色五岳之首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1wR31kR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