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人为什么很多在巴拿马独家连载丨花都人在巴拿马!侨胞百年奋斗史《纘裕人家》Ⅱ少小离家老大回

早晨小编 有人说,每个国家都有侨胞,但像华侨这样爱国的,却绝无仅有。据说卡斯特罗访华时曾问邓小平,中国人民爱自己的国家与民族,古巴人民也爱自己的国家与民族,但为什么古巴人一出了国就翻脸反对我,而中国人一出国则更爱国了。 最近,花都早晨喜
原标题:独家连载丨花都人在巴拿马!侨胞百年奋斗史《纘裕人家》Ⅱ少小离家老大回早晨小编有人说,每个国家都有侨胞,但像华侨这样爱国的,却绝无仅有。据说卡斯特罗访华时曾问邓小平,中国人民爱自己的国家与民族,古巴人民也爱自己的国家与民族,但为什么古巴人一出了国就翻脸反对我,而中国人一出国则更爱国了。最近,花都早晨喜获侨胞百年奋斗史《纘裕人家》作者何贯江老师授权,通过何老师作品,读者可以了解到花都籍巴拿马华侨的现状及发展历史。(本书将于每周日独家连载)《纘裕人家》作者序《纘裕人家》是根据一些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献给历经艰难,背井离乡,流落到遥远世界的花都籍巴拿马华侨,以及那些开创了海外华人伟大历史篇章的华侨,并为他们漂泊异国艰苦卓绝地创业,不忘落叶归根,不忘乡愁,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添砖加瓦感到自豪。本篇文章,通过故事的某些角色及友人回忆描述,历经十年,期间断断续续。写作此文,溢于言表。如有不当,望各位批评指正。何贯江2018年1月28日《纘裕人家》共13篇章小早晨将以连载形式每期一篇章分享给大家第一章还没看的小伙伴(点击标题查看)独家连载丨花都人在巴拿马!侨胞百年奋斗史《纘裕人家》,翻开惊心动魄篇章第二章少小离家老大回我打着雨伞提着一个木纹的行李箱子,穿过一个花岗石制的爬满藤蔓的村口牌坊,经过了一棵老木棉树,驻足在木棉树巨大的树叶团簇之下,我静静地撑起那把木手把的老式雨伞。如果这个时候,假设喜欢摄影的老木叔站在这棵老木棉树之外,用镜头穿透村口牌坊,对焦到这棵巨大的村口的木棉树,和巨大树叶团簇下这个打着雨伞还没有来得及换下暗色竖条西装的我,还有一只被我轻轻放在地上的木纹行李箱-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摄影构图。环顾四周后,我重新提起行李箱,口里轻轻吟诵着诗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巧合地,很快就有拉着孩童的行人迎面走来,对西装革履的我打量,孩童抬起头轻声问大人:“这个人是谁?”似乎孩童的问题被完全忽略了,大人同时停下脚步,突然认出我,神情喜悦:“啊唷,回来了啊?”仿佛认识我很久一般。我轻轻点头,答应一声便继续向前走去,因为这个人很脸熟,可是却一时间叫不上他名字,为了避免尴尬,我提着行李箱回头不停向他和孩童点头微笑。再往前走我忽然迷路了,我必须停顿下来回想,因为记忆当中眼前是一片鱼塘,“鱼塘里种满了荷花,密密麻麻,夏天如无数绿雨伞在水面上撑起,冬天有如千万条莲梗斜斜歪歪地倒映在快要干涸的水面”,可是眼前却是一个小型的集市,挤满了很多小贩和路人,我不断扫视着,向集市走去,我感觉自己又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不得不找人问路。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到村口,出租车只用了20分钟,我故意不打电话给知悉我回国而准备接待的一些人,因为只想自己走走,像小时候第一次到村子里的自己。面对面貌改变的村子,我不得不盲目地穿过集市,忽然有点担心和一点儿恐惧,就像小时候第一次踏足这片土地,充满了未知和陌生,可是我心里也有一种新的喜悦,心里开始念起另一首古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怀着期待盼望着有可以指路的“牧童”,集市里有人认出了我:“省仔,省仔,回来啦?”我答应着,眼前的是一位村干部,我的老同学老朋友-锦堂。矮矮的个子,多年都没有改变过,表情还是憨憨的:“省仔,呵呵,好久没有见你了,差点都认不出你来了。”我停顿了一下,打量眼前这个人,一种无名的感动涌上心头。“哈哈,哎哟,锦堂!我可不同,我一下就认出你来了!我的大书法家!”“诶诶诶,不是不是啊,你不是不知道,我就一个写对联的,书什么法什么家啊?”他笑着,在我的眼里,他的笑容是那样的纯洁,和我在外的这些年看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压根不同,他特有一种率真无邪,让人完全感觉不到任何一点居心叵测,他依然是我从小认识的小学同学锦堂,在我心中分量很重的一个很普通的村民,普通的老实厚道的村干部。我问了锦堂关于鱼塘消失的原因,锦堂说一时说不清楚,留着以后好好聊聊。他就领着我到了祠堂前——那里早已人声鼎沸,我拿着准备好的红包,和锦堂走入祠堂——我正是专门为了这门喜事回来。“二凤嫂,恭喜你,祝福你儿孙满堂!”我一眼认出了总是笑容满面的二凤嫂。“哎哟,我说哪个大人物回来了,省仔,好久没见了!来来坐坐坐!”(省仔这个外号,是村里另一个长辈帮我起的,至今我听起来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二凤嫂满脸笑容,她本来为人就很开朗热情,今天是她儿子娶媳妇的大好日子,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我出现在她面前,她激动得都快要跳起来了!“大人物啊,我的儿子有脸面啊,您特意回国来喝我小儿子的喜酒,不得了啊!你坐嘛,你坐嘛,你坐嘛,你坐嘛,你坐嘛-她一连用了五个你坐嘛,一边弓着腰用两只手做出请坐的手势。我知道她的热情,而且在这种情况,一如小时候一样,我是拒绝不了二凤嫂对我的任何关照,是推也推不掉的,二凤嫂是个信仰“神爱世人“的基督教徒,她善良的心从她的每一句话里炽热地感染着我。“感谢神!”我只能用她从小对我说的一句最常说的口头语来回复她的热情。大家都笑了,二凤嫂不断语气严肃地回复:“感谢神!主耶稣告诉我们爱生命,愿享美福,大家都有福!”她哈哈大笑,因为我比她高许多,她仰着头看着我,一如既往,从小时候就开始,对我说许多善良的教义,诸如人要互相热爱,要有仁慈的爱心,要帮助别人,关心别人才是真正的快乐,才能得到耶和华的保佑,如此等等,总之一连窜让人觉得是一种虽然听得不太懂,甚至有点啰嗦,但却非常充满正能量的善良教诲,让人感觉到善良就如一抹温暖的阳光,在融化你的心,而即使不太能听懂的我从小听她讲的基督教义,都总会误认为眼前的二凤嫂仿佛就是头上顶着五彩光环的神一样地感化温暖着自己,就如同电影效果一样,让人觉得她身上散发着万仗光芒。我和二凤嫂恭贺几句,就开始端详起这个修缮过许多次的宗氏祠堂——无论红白喜事,婚丧嫁娶,村里的人都在这个祠堂里做仪式,这是个很普通的农村氏族祠堂,和所有有岭南特色的祠堂一样,有楹联,大门,中堂,天井,翘起的屋顶四角上雕刻着精美的四方神兽,还有在大门上方梁柱上八仙过海、蟠桃李树等生动的木刻。然而,令我觉得这个祠堂最与别不同的是它几乎每年都雷打不动的对联:左联-“缵前人德业”,右联-“裕后世家声”,横批-“缵裕人家”,而几乎每年的这幅对联,都是由我的老同学书法家-锦堂来书写。而这副对联,仿佛是对这个宗氏这个村子,乃至出外闯荡的遍布世界的华人的一种勉励。如果说华侨遍布天下,那么在世界地图上,即使遍布各地各处,华侨的真正家乡永远是自己的祖国-中国,而祖国各地的华侨最后的归宿,便是那些日思夜想,总想落叶归根的黑瓦石墙,承载着家族历史传统和人文活动的——宗氏祠堂。说到这里,我的故事就这样唐突而平常地开始了,就如同将要书写的另一个角色-“倩老师”写的散文——“假如我的故事是一部电影,这个祠堂就是电影最重要的布景,于是我就像一个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人,无端端地,不知不觉地开始了这个故事,而且浑然不知。”二凤嫂家二凤嫂家娶媳妇,可是非常热闹的,二凤嫂信耶稣基督,本可不随村里习俗,但她丈夫-大家叫他“重好”,“重好”的老母亲是个农村旧社会知识分子,尊崇施礼,寓教,在村里是文化家族,听说再往上,清朝时还出过举人,这个无从考究,但是他家书香门第确实不假,小时候常常和锦堂经过他家,三层小楼,前面的庭院有梅兰竹菊,还有墙外生长的葡萄藤,每层楼都有一扇大门,大门都有木刻的对联,每层楼的阳台边缘上都放置许多盆栽——这在当时而言,算是比较大户人家。村里的人教导小孩都以她家为榜样,而“重好”和信仰基督教的二凤嫂结婚,当时也引起很大的家族争论,“重好”的老母亲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人,可是二凤嫂在农村的基督教会里长大,由于十年动荡,住进很深的山野,后来两人相好,老母亲硬是不答应,二凤嫂像耶稣转世,勇敢地踏入他们家的门,跟老母亲讲了许多基督教义,神爱世人,拯救灵魂,公义仁慈,讲赞颂讲永生讲恩赐,听说这次勇敢的举动,成为人们流传至今的美谈,按照文化层面而言,信仰耶稣的二凤嫂和尊崇传统儒家思想的老母亲的对话,仿佛一场东西方文化信仰的碰撞,也证明了二者的兼容并拥有许多相似点。出于这样的家庭背景,二凤嫂养育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阿裘”,一个叫“阿国”,这两个人在我们后辈里是响当当的人物,因为整个村子,当时就他们两兄弟可以考上大专,那个年代的大专,跟现在不是一个情况,那个年代出一个大专生,相当于现在出一个重点大学(211/985)的研究生那样金贵,学而优则仕,两个儿子都进入机关单位工作,一时成为佳话。因为是村里有名望的书香门第,因此二凤嫂家的喜宴就显得特别隆重,许多国外侨胞也纷纷回来庆贺,喜宴自然热闹非凡,拉家常,谈天地,将进酒,觥觸交错,喜气洋洋,人们欢聚一堂,酒足饭饱后,村中帮忙做后勤的妇女们开始收拾碗筷,而男人们就开始离开桌面去找各自节目,“重好”跟我们坐在一起,不胜酒力,迷迷糊糊地坐着,旁边一位叫“松坡”的人也略显醉意,他是旧小学的校长,他很老了,从我小时候就开始做校长,而今满头发白,头戴一顶银发,脸色白皙,瘦小身材,但看不出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围着桌子,我坐在他正对面,这时他的手机铃声响起一首来电铃声:“久别的人,盼重逢,重逢就怕日匆匆。”这句歌词。他接过电话闲聊几句后就继续坐着,而我也不想离开桌子。我并不觉得尴尬,因为就算和他对坐着不说一句话,大家都知道已经在酝酿一些他自己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感受要发表了。二凤嫂提着要拿去清洗的一桶碗碟瓢筷经过:“感谢神,松坡大校长又要开始发表演讲啦?你搞点新意啊,别老说在水库驾船运木材的事啊。”引来哄堂大笑。松坡听了,乘着酒气,一挥手:“我故事多着呢,今天很多从国外回来的,许多都是我的老学生,都在这小学读过书的啊,我就讲些新故事吧!”其实那天晚上我因为也喝了不少,压根没听到老校长到底说了什么新故事。可是回忆起小时候他同样在一场喜宴上跟大家说的故事,我依然历历在目:那是我有幸在锦堂和“倩老师”的帮助下,进入学校就读四年级时的事情了。那一次喜宴,我记得是某户人家的男丁要“上灯(丁),”,这是一个广东农村的习俗,男孩在成年前要做“上灯(丁)”的礼俗,摆酒设宴,挂一个打灯笼在家正堂。同样热闹的气氛下,校长松坡喝了一点酒,开始对我们一帮年轻孩子讲故事,可是而其他人是不会想听他聊他的故事,人们说他的故事都讲过千万遍了,听得耳朵都出老茧了。可是我会刻意专心地饶有兴趣的去聆听,因为松坡校长的话都会是好听的故事。晚间的酒席客人都快散去,留下的人都聚在旁边的桌子喝酒打牌小赌热闹非凡,比起开心的小赌,没人愿意听松坡校长的酒后故事。开始有点喝高的松坡校长笑咪咪地跟我两人在角落一旁的桌子上说他对小孩,人生以及他小时候的领悟。酒精的作用,他还满含感情滔滔说来,我们这边桌子的安静,夹杂着旁边酒桌的嘈杂,松坡校长的故事让我走进他的世界。他说:“小时候,有一个亲叔叔呢,在县里做了一个单位的领导,当时我们家族里都是穷得叮当响的,尤其是我几个兄弟,父母早早就病死了,好不容易才盼到有个有出息的亲戚,都期待着能帮一把。因其人处事讲原则,后来兄弟几个也没有再麻烦他。亲叔叔在老家的房子没人住,还锁起来,我们兄弟几人都没屋子住了,后来索性直接撬开他的门住进去。后来叔叔跟我们把房子锁起来的原因是激励我们奋发的原因”松坡校长强调:“并不是亲叔为人不好,是做事讲原则,农村拜托他办一点事,毕竟农村人的思维嘛,都想着家里有人做官的办事有力能拉上一把为兄弟几个谋个好出路,可是他就是不愿意,说做人做事要有原则,不能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旧社会的事,他说他是公职人员,要讲原则,语重心长地要求我们几个兄弟自己争气。他每次回老家,都会看望贫穷的侄子,就是我们兄弟几人,在城里也常问起姐弟(松坡校长有三兄弟一个大姐)几个情况,可也仅仅是过问和问候。若干年后,兄弟几人从村里最贫穷的,奋斗至有房子住,有家庭生活安稳。松坡校长说他跟着“重好”的老母亲,读了许多书,自己也有点“墨水”,才当上学校的教师,直到当上校长。”松坡校长说他从不会和别人或者是别的什么相比,他说就和自己以前穷到叮当响比,就满足了,说到这里我有意识地看着他的眼睛,不只是醉了还是他有感触,我看到他眼眶有一点泪光,,我感觉到当他说跟自己一贫如洗时相比他就非常满足时,满足开心露出笑容,不是灿烂的,是带着一点苦涩,但却隐藏在他笑容之下,因为他带着浓厚的乡音,这更让我在他描述讲述时有更深的触动。松坡校长最后说酒席期间,他亲叔也应邀过来了,我好奇问他是哪位,他笑着扭过头指着一张靠墙的桌子,那里,他今天就坐在那里。松坡校长说:“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他吃完酒席走的时候,对我说他实在对不住我们几兄弟家。”此时,松坡校长不知为什么到了这种情景,依然还能笑着对我继续讲述,而我竭尽全力地遏制自己的眼泪,松坡校长笑着用轻松的口吻说,他临走时,我还发现他擦了一下眼泪,头都没有看我啊。我饶有兴致地继续听他讲:“你知道吗?你可能不懂他什么意思,我就懂了!”我忙接上话说问:“是不是他觉得没在当官的时候帮助过你们觉得愧疚。”二叔摇摇头:“不是,他说已经七十多快八十了,他说知道自己可能是最后一次回来了”。松坡校长笑着,这种笑其实是让人一看就觉得没有欢乐成分,是一种很无奈很伤心的笑,这是所谓的“苦笑”最好的示范。他此刻像定格了一样,没有收起笑容,也没有任何改变,我和他就这样安静地坐着,我在想着他的话,他直直地看着前方。同样的情景,同样的松坡校长,隔了那么多年,又可以听这位老校长讲故事,那一刻,从巴拿马回来的我,就像从没有出过国一样。二凤嫂家的喜宴散场了,大家都醉醺醺离开,接下来的故事,我更愿意像按下播放器的快进键一样跳过余下的情节,让画面停在一年后我坐在我发起筹资新建的村小学教学楼的放映室里,在关着所有灯光的放映室里独自观看一部享誉全球的华人巨星——李小龙的电影作品-《猛龙过江》,跟播放电影一样,我自己的故事情节又从这里开始慢慢播放起来。本章完,敬请留意下期!来源:晨友投稿作者/何贯江推广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1wR3PYG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