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漫漫人生只配错过的好人人生这么短,与其辛苦做“好人”,不如做一回真实的自己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经常被评价说“你人真好”。 随着这样评价你的人越来越多,你才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地取悦他人。别人的事情似乎是最紧急、最重要的,你会为了完成朋友拜托的事情而晚睡几个小时,即便这完全不是你份内的;你每发出一封工作邮件都很担心出
原标题:人生这么短,与其辛苦做“好人”,不如做一回真实的自己不知道你是不是也经常被评价说“你人真好”。随着这样评价你的人越来越多,你才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地取悦他人。别人的事情似乎是最紧急、最重要的,你会为了完成朋友拜托的事情而晚睡几个小时,即便这完全不是你份内的;你每发出一封工作邮件都很担心出错,会反复检查、修改;在爱情中,你总是迁就另一半的各种要求,还要担心对方觉得你不够好。如果你在工作、亲密关系或其他方面有过相似的心情,觉得人生总是陷入在一种“讨好模式”,那么,你可能也是一个讨好者(People-Pleaser)。谁是讨好者?讨好者能够讨好所有人,除了他们自己。通常而言,讨好者会表现出如下特点:对于人群的气氛非常敏感,擅长察觉他人的感受。不常公开表达、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即便心里有愤怒的感觉。不容易拒绝他人的请求。经常担心自己的事情会给别人添麻烦。责任心强,经常不自知地超时工作。喜欢去照顾别人,哪怕自己因此花去许多时间,或感觉非常疲惫。习惯于跟随他人的意见,在和别人意见不同时,会尽量避免说出自己的想法。“乐于助人”。拥有以上一些特质的人是很讨人喜欢的。他们看上去可能是最可靠的朋友、最体贴的伴侣、最尽职尽责的员工。但事实上,在照顾周围的人或事情的同时,他们极大地隐藏甚至忽视了自己的喜好、感受或观点;他们讨好的对象仿佛成了他们世界的中心。有些讨好者在亲密关系中有依赖共生(Co-dependency)的问题。是不是所有为他人着想、体贴靠谱的好人都是讨好者呢?并不是。有的人虽然与人为善,但不是讨好者,他们既能够对别人好,也能够照顾好自己。他们不会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人都重要,也不会像讨好者那样走到另一个极端,将他人放在比自己高得多的位置上。他们更能够知道对周围的人或事是否要付出,以及如何付出,这在他们的把控范围内。对于讨好者来说,付出则要被动得多,好像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心理学家JayEarley认为,讨好是一种人格模式,而非人格类型。这意味着,如果你是一个讨好者,你可能会在生活的很多方面讨好他人,但也可能只在某些情况下。你的身体里就好像有一个开关,它会被某些人/事触发,使你进入“讨好模式”。比如,你可能不会超时工作,也不会为了让老板满意而反复修改,但亲密关系是你的死穴,一旦爱上一个人,你可能就会开始配合对方的时间安排和喜好,对方提出的一切要求都尽量满足。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讨好者进入“讨好模式”,往往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他们不觉得做个好人有哪里不对。讨好可能是一种瘾HarrietBraiker在《讨好是一种病》(TheDiseasetoPlease)一书中提到,关于讨好的一个很大的误解是,人们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做好人总是不错的。但实际情况是,一些适应不良的讨好者,在生活中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取悦他人,而是借着“做个好人”、“以他人的快乐为快乐”的名义,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下意识地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成瘾。当讨好无法得到期待中的赞赏和认可时,他们可能会进入被动攻击(passive-aggressive)的状态,也可能继续更加用力地讨好,直到引起自己和他人的不适。上述这些问题的核心,都指向一点——讨好者看不到真实的自我。他们从心底里无法欣赏和认可自己,不相信自己给予自己的肯定。从本质来看,讨好者的个人价值,是建立他们评价的。诚然,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希望自己被认可。但讨好者对他人的认可十分依赖,只有当他们被接受、被需要、被赞赏的时候,他们才会感觉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值得的;而一旦他们被拒绝、被冷落、被批评,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感到自己没有价值。讨好者心里仿佛有一个无底洞,只有不断从外部寻求认可和赞赏来填充它,才不会感到空虚。事实上,每个讨好者的内心深处,都有许多恐惧:恐惧不被认可,让家人或朋友失望,被人发现自己实际上没有看上去那么好……所以,讨好者从来不敢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接纳、认可和赞赏。有些讨好者甚至会很矛盾地拒绝他人的夸奖。为了逃避这些恐惧引起的焦虑,他们不得不去更加努力地取悦周围的人,进一步忽略真实的自我,从而进入恶性循环。从讨好父母的小孩(Parent-pleaser)到长大后的讨好者讨好者是如何变成讨好者的?许多讨好者在小时候得到的是“有条件的爱”,即他们只有在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一致时,才会感到自己是被爱着的,是不会被拒绝或抛弃的。如果他们做出合父母心意的事情,就会得到奖励;而在和父母期望有偏差时,哪怕只是小小的偏差,父母也明显会因此而不愉快,或是对孩子表现出不满;当与父母的意见完全相左时,则可能会遭受严厉批评,或是失去原本来自父母的支持、认可、理解,等等,甚至因此被父母冷落一段时间。长此以往,为了得到父母的爱,避免被拒绝或抛弃,孩子只好将自己原本的需求和愿望压低,让它们变得不再重要,转而去努力实现父母那些明确提出的或隐含的期望,甚至内化这些期望,以父母的需求来替代自己的。渐渐地,他们就会成为讨好父母的小孩。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过程,在这里列举出一些讨好者父母的常见类型。·严厉型有些父母会对孩子有非常高的期望,要求也非常严格,给孩子立下许多规矩。孩子的脑海里从小就被钉入了两张清单,一张上列着“必须做的事”,另一张上则列着“绝对不能做的事情”。如果做了必须做的事情,未必会得到赞赏;但如果触犯了禁忌,则一定会被责罚。孩子不得不在完成必须做的事情的基础上,拼命去做得更好,去迎合父母的高期待,来争取父母的认可。·自恋型自恋型的父母很要面子。他们会要求孩子像自己一样,在人前展示出最完美的一面,比如在人前无条件地“保持微笑”。即使孩子白天刚刚在学校被人欺负,如果在晚上的家庭聚会上看起来有些不高兴,父母就会指责甚至打骂孩子,“净在你奶奶/爷爷/叔叔/阿姨面前给我丢脸”。久而久之,孩子会知道要隐藏自己的感受,而要去迎合周围人的情绪。·脆弱型一些父母自身的焦虑水平比较高,总是担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面对看起来焦虑而脆弱的父母,孩子会开始扮演照顾者的角色,小心翼翼地对待他们,怕他们因为自己的说话或做事而受伤。上述亲子关系的情况虽然各有侧重,但也不是互斥的。这些讨好者父母的共同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和孩子“讲条件”,操控和训练自己的孩子,使自己的期望得到满足,忽视孩子的真实意愿和感受。其实,这样的情况也不仅限于家庭中;学校、社群、甚至讨好者儿时所处的文化环境,都可能会对其产生相似的影响。不想再继续讨好,该怎么办?豆瓣时间最新推出的课程《觉知即新生》可以帮助到你。本专栏详细拆解了成年期18类问题心理模式:从情绪感受到行为模式,认清童年创伤对成人生活的深层影响,并提供自我调整应对方法。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从这里拆解童年逆境体验,捋清不同阶段的人格发展目标。人生这么短,与其做一个辛辛苦苦的“好人”,不如做一回真实的自己。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1wRkxAK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