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浓歌词寒露到,秋意浓,健康养生,让你温暖入冬不生病

今寒露,入深秋。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寒露,这意味着凉爽转向寒冷。中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亦
原标题:寒露到,秋意浓,健康养生,让你温暖入冬不生病今寒露,入深秋。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寒露,这意味着凉爽转向寒冷。中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亦是深秋的开始,天气越来越冷,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即将进入冬季。小伙伴们,天冷了,被忘了及时添衣哦!寒露的由来寒露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代表秋季正式开始。此时气温比白露时更低,气温下降,露水更凉。古时候就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的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寒露的习俗钓鱼寒露过后是钓鱼的好时节,因为,进入“白露”以后,天气已逐渐凉爽,水温也下降到鱼类喜爱的温度。此时,饱受了盛夏苦日的鱼儿又开始活跃起来,四处游弋觅食。尤其在“寒露”,“霜降”节气的晚秋,鱼儿为填肚越冬要贮存食料就显得更加馋嘴贪吃,易上钩、易钓获。登高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寒露也就有了登高的习俗。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吃花糕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饮菊花酒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吃芝麻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在北方,与芝麻有关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热门货,如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等。芝麻分为白芝麻和黑芝麻。食用以白芝麻为好,药用以黑芝麻为好。白芝麻通常称为“二芝麻”,而黑芝麻的“黑”字是不能省略的,也不是多余的。谚语说:“嚼把黑芝麻,活到百岁无白发。”意思是说黑色芝麻养黑发。赏红叶寒露时节,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也是这个季节。赏枫叶的这个“赏”字非常重要,不同于坐在窗台上或者走到街道上看看叶子就算了,必得身临其境方能品味其妙。不过,适合寒露观红叶的是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以北。观赏红叶的时期是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最佳时期是10月15日至30日。秋收秋种寒露时秋收秋种进入高潮,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各地需要预防灾害天气,华北地区的冬小麦需抓紧播种,南方稻区也要注意防御“寒露风”。寒露养生运动有度,早睡早起秋季适度锻炼,可以保证机体顺利地从夏热与秋凉“接轨”,以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但运动时间不宜过早,以免感受寒邪;且任何运动都不宜过度,适时而止。另外,秋季的起居时间也应做相应的调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及时添衣,防秋凉寒露过后,天气寒冷,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俗话悦“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换季穿衣服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寒露时节,在起居上,更要合理安排。研究认为,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强。当环境气温降低后,人体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因此,为了及时预防感冒,要适时添衣。调节情绪,防抑郁秋天,人的情绪容易不稳定,容易烦躁或悲愁伤感,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心中容易有苦闷与垂暮之感。因此,秋季养生以调达情志、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为首要。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外出观赏风景,喜悦溢于言表,可使忧郁愁烦顿消,令人心旷神怡,给生活增添无穷乐趣。适当养胃秋天气温渐渐变凉,胃肠道对于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严重。因此,寒露以后的养生特别要注意养护好自己的胃部。首先要注意保暖,入秋以后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间睡觉要注意盖好棉被。另外消化道溃疡的发生、发展与情绪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注意情绪的健康,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足部保暖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因此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夏季的凉鞋基本可以收起来,以防“寒从足生”。研究发现,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脚部受凉,就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可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这样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足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发生,缓解疲劳。寒露饮食朝盐晚蜜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秋季的开始,会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一系列恼人的症状,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秋燥”。养生专家提出,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发现皮肤越来越干燥,不少人以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补充水分啦。真相却是,光喝白开水,水分反而易流失。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因此,当秋天来临之际,最好“晨饮淡盐水、晚喝蜂蜜水”,以保身体健康。养阴防燥从“寒露”开始,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角度说,这节气最大的特点就是“燥”,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这段时间,人的汗液蒸发较快,则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自古秋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石斛、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如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石斛粥、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物。寒露时节,针对气候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饮食结构,还要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健康快乐的度过秋冬季节!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1wRoYNR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