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人总是要死的,关键是怎么活

抓住热爱的事物,就像溺水之人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 1 一夜醒来,一个唱歌的死了(年仅54,同时还有一个说相声的也死了,寿66),一个演电影的又离婚了,打开手机滑拉了一圈,追热点的鸡汤文满天飞,有谈女性独立的,有谈男性养生的。 啪哒,关掉
原标题:人总是要死的,关键是怎么活抓住热爱的事物,就像溺水之人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1一夜醒来,一个唱歌的死了(年仅54,同时还有一个说相声的也死了,寿66),一个演电影的又离婚了,打开手机滑拉了一圈,追热点的鸡汤文满天飞,有谈女性独立的,有谈男性养生的。啪哒,关掉手机。捧起一本书,《存在主义咖啡馆》,继续看。2互联网的方便之处,在于拉近了世界的距离。别人的生老病死,别人的悲欢离合,别人的喜怒哀乐,瞬间抵达你的眼前,让你欣羡,让你恐惧,让你悲伤。引发你的情绪,仿佛你自己的生活中发生了某事一样。其实这个“别人”是要打引号的。这个“别人”通常只可能是名人,或者那些怪异程度足够令人惊讶的小人物小事件,才会被曝光在你的眼前。远在天边的别人的故事,引发你内心的羡慕和恐惧等情绪,这便是现代人的生活。说到死,前两年,我在北京东三环外寓居的那栋高层塔楼上,掉下来一位十几岁的少年,据说是患抑郁症,自杀跳楼。其震撼对象,主要限于社区内的居民。我住在一楼的隔壁邻居最受震撼,因为刚好掉在她家窗户外。如果掉得再靠近一些,将直接砸在她家窗户护栏上。想想都害怕得要命。据说少年砸到地上的时候,当时附近没什么人,只有一位拾破烂的老人,凑近前去查看地上躺着的一个人是怎么回事。因为这个死亡事件距离我们足够近,也震撼人。我媳妇赶紧将开放式阳台,筑了一道墙。想来也是害怕鬼魂在窗外不远处游荡。也是在那个社区,有一天一个老人去世了,他家请来锣鼓队,整个下午,哀乐响彻云宵,宣布着一个不知名老人的离去。或许几天前,我还曾与这位老人擦肩而过而互不相识呢。说是哀乐,其实也间或演奏着臧天朔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这样充满欢快感的流行曲子,让整个气氛显得怪诞、诡异。3同样还是在我住的那个楼里,经常在半夜时分听到楼上一对夫妻吵架。是往死里吵的那种。经常听到女人歇斯底里的哭叫厉骂声,听到重物或锅碗瓢盆砸地的巨响,大半夜的,搞得人心惊肉跳,无法入睡。加上第二天早起上班的压力,令人不胜其烦,怒火中烧。我媳妇上楼敲门反映过好几次。不解决问题。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想要拿根大棒上楼砸门,被我媳妇劝住,说忍一忍吧。邻居也不胜其扰,多次报警,警察也来过几回进行劝告,但也没解决问题,再后来,报警警察干脆不来,说这是家务事他们管不了。好几回我都听得清女人高声哭骂的内容。无非是男人在外面有了小三、归家晚或夜不归家这种问题。当时躺在床上睡不着之际,我和我媳妇讨论:“都这样了,为什么不离婚呢?”有一回我甚至担忧:“这个女人这样下去,只怕是会死。”后来我长期留在福建,有一次回北京,我媳妇告诉我:那个女人跳楼死了。不是在家里跳的楼,是在别处跳的。心情压抑之余,惟一感觉幸运的是,那女人不是在家里跳的楼。否则,住在这栋楼里没两三年,就遭遇两起跳楼事件,说不晦气,没人信。还好,张雨绮选择的是离婚,而不是跳楼。当然,像张雨绮这样有资本的强大女人,不会轻易选择放弃生命。许多因为婚姻不和而选择轻生的女人(或男人),说到底是失去了选择过另一种生活的勇气和资本。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是因为活着活着,就逐渐把自己活成了牢骚满腹却无力改变现实的“弱势群体”。为什么活着活着就活成弱势群体了呢?因为从来没有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过。从来没有发展内在的力量。生活变成了被外力推着前行的一趟旅程。眼看着是一个拥有正常生活的成年人,其实内心是个弱不禁风的儿童。当现有的生活道路受阻,已经没有其他的路可以选择,也没有在心灵的荒野里重开一条新路的决心和勇气。活着活着,活成了弱势群体,岂不是生活的悲哀?4多年前我母亲去世。她是半夜癫痫病发作,来不及抢救,死在床上的。这个病折磨了她大半辈子。在她生命最后的十几年,发病频率大大降低,谁知一病夺命。我从北京赶回湖北老家奔丧。我母亲静静地躺在棺材里。只在旅途上无人之处痛哭过一次,回家后我心情是麻木的,按照村里的送亡人风俗要求,完成了一系列古怪的仪式,包括从棺材上跨过去,一路跪拜,带领送葬队伍一直抵达挖好的墓穴,直到看着盛放母亲遗体的棺木被一锹锹黄土掩埋。后来的许多年,每年春节过后,我都上完母亲的坟再行离开家乡重返城市。母亲的坟头长满了青草,只有清风为伴,还有远处的村庄传来的难以形容的声音,显得荒凉,完成一套在坟头添新土、烧纸、心里默念祝愿语、鸣谢鞭炮的动作后,离开。其实这些年里,与其说对母亲充满了思念,不如说对她生前所过的生活感觉到一种悲哀与寒凉。她作为在城市长大的女孩子,因为手有残疾、又患有癫痫病,她的父母似乎没有信心为她找一个好的人家似的,将她嫁到了农村,嫁给我父亲,我父亲当时是村里的孤儿,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结婚时的全套家具是临时借来摆放,装装样子的。媳妇进门后,主要的家具搬走还给别人了。由城市到农村,并且嫁给最穷的一个农民,我的母亲充满了失落感,一生悲愤,加上病痛折磨,长期心火郁积,脾气暴躁,这更恶化了她的周围的空气,交不到好朋友,村里大多数人都惧她、厌恶她、远离她。我从小就是在母亲的坏脾气中长大的。承受着母爱,也承担着巨大的困惑。我眼里母亲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我本来有一个心愿(同时也是她的期望),就是当我考上大学,改善生活,可以带给她奔向幸福生活的条件。然而,一场未加预料的发病,突然在我大学毕业的前夕,夺走了她的生命,带她离开了痛苦的人间。以前写过的一篇关于我母亲的文章:我妈的人生如果说我有什么人生哲学和价值认定的话,母亲的无常悲剧,和父亲一生如长在土地上的庄稼一样默默无闻(也看不到快乐和意义)的生活方式,给我的价值观描上了底色。是的,生命是无常的,人生是充满悲苦的。我们许多的向上努力也好,追逐快乐之举也好,无非是暂时忘掉生命的悲苦,忘掉这样一个事实:自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便站在了命运的流水线上,而流水线的前方,是一个巨大的黑门,死亡的黑门。5在生命中的许多个时刻,我会从日常的忙碌中清醒过来,意识到我正在这个流水线上。而这个流水线正在悄无声息地向前驶去,就像一辆没有刹车、永不停息的列车。你终将在某个时段,被传送到流水线的尽头,进入那个黑门,跌入死亡的深渊。年少的时候,总觉得死亡那扇黑门还很遥远,远得似乎看不到影子。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感觉到离那扇黑门越来越近了。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我是个悲观主义者。生命中依然有许多事情能够激起自己的兴趣,参与其中,忘掉自我,也忘掉死亡这件事。这便是生命中要有所为的意义所在。首要意义不在于你因为某个行动而创造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而在于在你的此刻与死亡的黑门之间,并非一片令人心慌的绝对空无。6尽管明知死亡是一个确定的结果,但当听闻某个人物的死亡时,心中还是会产生一阵或深或浅的失落。有时这个死亡只是发生在虚拟空间里,但仍会带给人强烈的失落感。比如当我看到心爱的人物传记或小说中的某个我喜爱的角色死亡时,会突然感觉眼前的世界变灰暗了,因为少了一个有趣的灵魂,世界产生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巨大空缺。比如看普利策传记看到普利策死亡时,看《三国演义》看到曹操或关羽死亡时。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去世时,我也产生这种巨大的失落感,甚至不真实感。虽然我眼前的空气没有缺乏任何一个氧分子,也没有减少任何一抹阳光,但感觉世界好像突然间空了,一种让人有些无法忍受的空。好一阵子才开始适应过来,一切还在如常运转。遥记得我还在读大学时,有一次在校内一家音像店的海报上,看到一个酷似屠夫的胖子端坐在海报中央,脑袋圆圆,接近光头,匪气逼人,不是我喜欢的那类人。但多年之后,听他的音乐,却迷上了这个胖子。那种简单、粗糙、带点匪气的嗓音里,传递出这个时代不常见的率真。他那抱着电吉它任性摇摆歌唱的样子,体现出的洒脱,是我羡慕而不具备的。曾有一段时间,一张他的专辑CD,是我车内长期循环播放的音乐。对,这个胖子,叫臧天朔。后来听说他打人了,搞黑社会性质的犯罪了,对他的关注也减少了。所以,突然,这个胖子死了,死时还很年轻,还是有点意外,有点震撼。某个与你没什么近距离关联的人的死亡,除了让你明显感觉到世界又空缺了点什么,基本上不会有更多的什么。但又一个提醒是:人,是会死的。而且在你也许想象不到的时候,会死。这不只是别人,也包括你自己。因此来自他人的死亡,通常会提醒我们:生命短暂且易逝,人,应该抓住死之前的时间,用力扑向自己热爱的生活。因为你只会活一次。但对许多人来说,悲剧在于自己无力掌控自己的人生,甚至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因为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所以过一种随波逐流的生活,变得无力掌控自己的人生,当生命中巨大的阻碍因素出现时,竟然除了主动寻死,找不到其他活下去的道路,以及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才是悲剧中的悲剧。所以,人终其一生,应该奋力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在其之上,构建生命的地基,训练自己掌控人生的能力。就像一个溺水之人,奋力抓住水中那根可以制造浮力救你一命的稻草。文中所有插图均为爱德华·蒙克的油画作品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1wRoxP0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