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出家当和尚这里的男人出家当和尚理由千奇百怪令人啼笑皆非

缅甸是个佛教国度,全国4800多万人口中,有80%的人信奉佛教。走在缅甸的街头巷尾,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身穿橘红色袈裟、手持黑伞的僧侣。据说全国僧侣有40万之多。 缅甸的佛教已流传一千多年的时间,在缅甸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曾被尊崇为国教。
原标题:这里的男人出家当和尚理由千奇百怪令人啼笑皆非缅甸是个佛教国度,全国4800多万人口中,有80%的人信奉佛教。走在缅甸的街头巷尾,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身穿橘红色袈裟、手持黑伞的僧侣。据说全国僧侣有40万之多。缅甸的佛教已流传一千多年的时间,在缅甸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曾被尊崇为国教。它对缅甸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缅甸人从出生,便受到佛的教诲,这个主题贯穿了他们的一生,并潜移默化地注入他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缅甸人从出生起,便受到佛的教诲,这个主题贯穿了他们的一生,并潜移默化地注入他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在缅甸,无论男女老少临睡前都会叩拜祈祷,男孩子在5到16岁之间到寺庙学习,到了结婚的年龄还俗,然后到老年继续“出家”。缅甸人的一生,都与“出家”紧密相连,往往每个人会有几次“出家”经历。在缅甸,男人出家次数不限,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是几天、几个月、几年,也可能是终生。出家当和尚是缅甸人的宗教义务,是沿袭的传统,也是答谢父母的方式,也可能是遭遇烦恼或做出重大决定前的一种修身养性。寺庙的教育,让这个民族温和而谦卑,他们不会固执己见地强求改造一切,更不会自以为是地进行抗争。即使是灾难,也让这个民族的性格更为柔软,而柔软却不等同于软弱,更多的时候他们以“乐观”代替了怨恨与咒骂,或许这便是“缅甸式微笑”感染了世界的原因。缅甸是个宗教国家,和尚在缅甸拥有相当高的地位。男人只有出家当一次和尚,社会上才承认其成人,还俗以后才能够享有结婚的权力。当然,不是男人全都是这样,也有选择做人妖的,则另当别论。缅甸男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第一是出家,第二是结婚。缅甸社会把人分成五个等级:和尚是一等公民,男人是二等公民,女人是三等公民,尼姑是四等公民,人妖是五等公民。说来也怪,除信仰因素外,缅甸男人出家当和尚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穷人为了有个地方吃住,富人为了长命百岁,体弱者为消灾去病,强壮者为福上加寿要出家当和尚;运气好要当和尚高兴些日子,运气不好也要当和尚去去晦气;有的为了婚后幸福要出家,有的婚后为重温婚前独身生活也要去做和尚,尽管孩子老婆一大帮……缅甸是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国度,女人的地位很低,毫无地位可言。不仅要挣钱养家糊口,还要肩负繁重的家庭负担。就算出家,缅甸男女也是不平等的。因为男人出家当和尚可以还俗,还俗后可以酒照喝,肉照吃,媳妇照娶,而女人一旦出家当了尼姑,则终生不能还俗,必须伺候佛祖一辈子。在缅甸,男孩子到了7岁左右就要开始剃度出家了,这对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要。因为,在寺院里他们可以免费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剃度出家一般有3种形式:单独一家一户做剃度;几家几户联合起来给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门、街道、学校或集市为单位给孩子做剃度。送孩子出家在缅甸像节日一样隆重,事关信仰,仪式搞得非常隆重。人们给将要剃度的孩子戴上王冠,穿上王服,肩披彩色绶带,骑上高头大马。有人给牵马,有人撑伞,队伍浩浩荡荡。一队打着佛教旗帜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姑娘走在队伍的前面,接着依次是载有吉祥大鼓的车、骑在大象背上顶着金伞的三藏经保护神、手持僧用八宝器的剃度小孩子的父母、手捧槟榔盒和花盒的姑娘、缀满准备布施给僧侣的各种日用品的如意树等,气氛十分热烈。孩子剃度以后,一般在寺庙里当一周、两周、一个月或几个月小沙弥后可以还俗。有的从此皈依佛门,成为佛家弟子。总之,出家手续十分简便。因此,在缅甸有出家容易,还俗也容易的说法。 在缅甸,女人没有要求必须出家当尼姑,即便如此,缅甸还是有许多尼姑。不同的是,与男人相比,女人的地位十分低下,尽管许多尼姑拥有高学历。与男僧侣绛红色的僧袍相比,缅甸尼姑的服装却是相当靓丽。不比其他国家的尼姑的衣服是灰褐色或黄色的,缅甸的尼姑服装是浅粉色的上装搭配橙红的纱笼,加上一条即可搭在肩上也可顶在头上的红布,在阳光下显得分外抢眼,绝对是真正的“红粉”佳人。缅甸的男女不平等是显著的,比如马哈穆尼寺的金佛就不允许女性靠近,更不允许像男人一样上前给金佛贴金箔。尼姑的日子是相当清苦的,不仅还自己化缘,一切粗活、重活也都要自己干,但这些似乎不能在她们的脸上留下任何印记。过去,缅甸是一个“一夫多妻制”的国家,(从2015年8月31日起,开始实行一夫一妻制)只要有能力,一个男人最多可以娶四个老婆,但也有人娶四个以上的。如果娶了老婆养不起,就有权利让她带着子女去乞讨……位于曼德勒市的马哈根德昂伽江僧院,历史不算悠久,但却是缅甸最大的僧院,拥有2000多的僧人,从缅甸各地来这里学习的僧人不计其数。从5、6岁的小沙弥到60、70岁的大住持都有,其中不乏大德高僧,因此也被称为千人和尚庙。缅甸的僧人们遵守“过午不食”的规矩,每天午后到半夜,除喝水外,不再吃任何食物,于是午餐变得十分重要。因为僧人多,因此一起吃饭也就非常的壮观,有“千人僧饭”之说。当然,这样的场面只有在马哈根德昂伽江僧院才有。这里的僧侣以学习佛学为主要,而其他寺院的僧侣就要自己到街头市场去布施。每天都有很多外国游客慕名前来光看僧侣们集体进餐的场面,久而久之,这里竟成了曼德勒的著名旅游点,是每个到曼德勒游客的必到之处。这座僧院的外观并无特殊,有一座不算高的钟楼,前边的甬道尽头就是大食堂,甬道两侧是僧人们学习和住宿的地方。每天上午10:15,僧院准时敲钟,一队队的和尚有序的列队接受信众的施舍,他们只是默默地双手捧着手中的钵,让施主把饭盛进钵里。如果施主准备的还有菜,和尚就会再拿出一个小圆盒,让施主们把菜放进去。然后盖好盖,转身离去,听不见任何交流说话的声音。地位比较高的和尚会两三个人一桌的分开吃,地位比较低的和尚就是一排排地在一起吃的。虽然很多人在一起吃饭,但他们很遵守纪律,很安静。也有很多僧人并不在食堂里吃,只是坐一会儿就拿着各自的食物离开。可以这样说,僧人们就餐的时间,要比他们等候进入食堂的时间要短得多。缅甸人是个懂得感恩的国度,缅甸人认为,如果能在炎热的夏天,向过路人施舍一杯清凉洁净的水,则是一件积德的事。所以,你会看到,在缅甸人自家大门口,在市内公共汽车站,或在公园、佛塔等场所,总放有盛满清水的水罐和水杯,供过路人饮用。缅甸人的施舍和捐献到处可见。数以万计的佛塔和数不清的寺庙是人们捐款修建的;全国32万僧尼的斋饭、袈裟和日用品是教徒布施的;就连市内公共汽车的凉棚、公园里供游人小憩的亭子和石凳也都是教徒捐钱修起来的,上面都刻有施主的名字。缅甸人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捐钱修佛塔。他们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临死时把全部积蓄捐献出来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却心愿。缅甸人很尊敬僧人,坐车不收他们的钱。和尚也很自觉,主动爬到车顶,或者站在车的后面……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2rk1o8dZK.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