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运用题近几年高考语言运用题设题时在材料选择上的新亮点:人文性

展开全文我们先看下面一道题:【例】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仍垃圾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1)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2)提示
展开全文我们先看下面一道题:【例】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仍垃圾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1)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2)提示语(阅览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这是2003年全国卷中的一道高考试题。从高考考点的角度看,这道题考查的是特定场合的语言得体。教学楼内和阅览室里都是传播文明、学习知识的地方,用“禁止喧哗,不许打闹”“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这样的字眼,语气生硬,既显出对人的极不尊重,也和这种特定场合的环境气氛格格不入。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这道题实质上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种理念的核心就是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怀,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关怀。这是这道题考查的真正目的。从这两个角度出发,第一句可改为:“除了宁静什么气氛也不营造,除了勤奋什么身影也别留下”;第二句话可改为:“带走的是知识,留下的是报刊”。这样的语言,亲切生动,既尊重了人,体现了特定的人文关怀,又和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相得益彰。2003年以后,这类试题又以不同的形式频频出现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题中。如下列4题:【例1】请拟一条以“公民义务献血”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个字之间)(4分)(2004年全国卷)参考答案:①献出的血有限,付出的爱无限。②送出一份爱心,收获万缕阳光”③血,生命的源泉,友谊的桥梁。【例2】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6分)(2005年全国Ⅱ)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1)想托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您了”。(2)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3)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说“您老人家”。参考答案:①拜托②包涵③高寿【例3】北京、广州等城市最近兴起了一种名为“图书漂流”的读书活动。一些公共场所书架上的图书贴着纸条,纸条上写着“您可以随意取阅,读完后,请把它放回‘漂流书架’;您如果有想‘放漂’的图书,也可随时上架”。请你也“放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一本,写一段话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提醒他继续参与“图书漂流”活动。要求字数在90字以内(含标点符号)。(6分)(2006广东卷)参考答案:一曲红楼,万声感叹。《红楼梦》带你走进中国社会的大观园,让你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与人物形象的对话中感受兴亡盛衰的哲理。为了使大家能领略更多名著的风采,请你也奉献出一片爱心,延续“图书漂流”的美丽故事。【例4】下面有两个口语交际的情景,请任选一个,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反驳其错误言论。(4分)(2007年四川卷)(1)有人随地吐痰,别人批评他:“随地吐痰不卫生。”他貌似有理地说:“有谈不吐更不卫生。”答:(2)有人上公交车不排队,往前挤。别人批评他:“不要挤嘛,讲一点儿社会公德。”他嘻皮笑脸地回答:“我这是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一要有钻劲,二要有挤劲。”答:参考答案:(1)①是的,有痰不吐不卫生,但那只是你个人的卫生,你不能为了个人卫生而影响公共卫生!②痰,当然应该吐,但不要吐在影响公共卫生的地方!(2)①人家雷锋挤的是时间,钻的是技术;而你挤的是车子,钻的是空子!②请你把挤劲、钻劲用在学习和工作上,不要用它来损人利己!【例5】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4分)(2013山东卷)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学生乙:老师,您耕耘三尺讲台,;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学生乙:。参考答案:(1)用教鞭挥洒奉献,呕心沥血;(2)春夏秋冬,数不完您留下的汗水。以上5题分别从不同角度体现了高考语言表达题对人文关怀的重视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献血”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但加上“义务”二字,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活动的利他性、公益性,所以,骨子里倡导的依然是对生命的珍视和关怀。重视日常交际中谦敬词的使用本身就体现着对人的尊重、对人文精神的高扬。例3实质上是写提示语,提示语体现出来的价值导向前已述及,这里不在重复。例4所描绘的两种场景,相信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亲历过,题目所体现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不言而喻。例5所体现的是学生对老师劳动的理解和敬仰,弘扬的是尊师重教的正气。重视人文关怀的语言表达题在高考试题中频频亮相决不是偶然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在各方面虽然取得了令世界注目的伟大成就,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社会和谐问题、社会道德和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滑坡等问题。今天,在高考语言表达题中频频亮相的人文色彩非常浓重的考题,实质上就是对这种颇具危险性的社会现象的一个典型的正面回应。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这类人文色彩非常浓郁的语言表达题,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优势:符合考纲的要求、符合课标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据此,我们认为,这类试题在今后的高考试题中还会呈上升趋势,所以,在今后的高考复习中,关注这类题目理应成为我们备考的一个重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2rk4eeRw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