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 稻子贵阳西江的稻子黄啦!农民丰收啦!梯田好美!

通常,一个地方我不会主动去两次,但贵阳是例外。 喜欢风把稻穗吹得如同波浪般起伏,喜欢阳光洒在屋顶像一道圣洁的光,喜欢黑夜里那漫山遍野的点点灯光,喜欢耳旁那悦耳动听的祝酒歌,喜欢热情又朴实得如同邻家的苗寨人。。。。。。因为无数无数的喜欢,便,
原标题:贵阳西江的稻子黄啦!农民丰收啦!梯田好美!通常,一个地方我不会主动去两次,但贵阳是例外。喜欢风把稻穗吹得如同波浪般起伏,喜欢阳光洒在屋顶像一道圣洁的光,喜欢黑夜里那漫山遍野的点点灯光,喜欢耳旁那悦耳动听的祝酒歌,喜欢热情又朴实得如同邻家的苗寨人。。。。。。因为无数无数的喜欢,便,江湖又见。我伏案执笔,脑海时时浮现出眼前有酒,耳旁是歌,满身珠翠如风铃般悦耳的声音,如今,我要怎样才能表达我的情感,我要怎样向你们描述我喜爱的苗族和苗寨呢?苗族,简单来说,可以用短裙苗、长裙苗和黑苗来概括。例如水上粮仓------大塘镇的苗人属于短裙苗;例如上、下朗德的长裙苗喜欢穿长到脚踝的裙子;例如西江千户苗寨的黑苗人则全身黑色只在头上插一朵个性颜色的花朵。但是单凭服饰来说苗人则太笼统了,毕竟苗人的服饰总结起来大约有130多种呢。故事的开头总是很难,但是一旦开始,便不想结束。尤如我来过的这些地方,空气是清新的,食物是简单的,心灵是朴实的,来了,便不想再走。行程:第一天:广州乘坐高铁到都匀东站(约4个小时),都匀东乘坐大巴到雷山(约2小时),入住雷山大酒店第二天:参观水上粮仓,观看《蝴蝶妈妈》,前往郎德寨,体验长桌宴、拦门酒。入住雷山大酒店第三天/第四天:在西江千户苗寨,体验农民丰收喜悦。第五天:离开雷山,前往贵阳市区,感受贵阳美食。第六天:回到广州。水上粮仓秋天,是丰收,是金色,是欢喜。从都匀东高铁站到凯里的路上,金黄的稻穗铺满一垄垄梯田,村庄笼罩在蓝天白云和阳光下,有一种无法描述的美。突然有些向往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曾经以为自从上次和雷山邂逅以后,至少会有很久不会再来,可是,如今又踏上这片土地,除了亲切,依然觉得很新鲜。这个季节的雷山,仿佛是金色的,亮闪闪的,照耀了心底殷切的期望。国家把每一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此次行程的第一站,便是水上粮仓。大塘新桥村的村民有200多户1000多人。早在恒远时代,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只锦鸡给苗民带来了一束稻穗,从而让贫瘠的人们有了种子,种子变成了更多的粮食,人们靠种子生长的粮食不仅填饱了肚子,还养育了祖祖辈辈的人。苗民崇拜锦鸡,便用锦鸡的外形来制作服饰。尤其是妇女的服饰,长不过7寸,盖不过膝盖,下地干农活的时候不用挽裤腿,在衣服的后摆往往会有一条代表锦鸡翅膀尾翼的小尾巴,这种奇特的服饰成为苗族服饰的瑰宝。作为短裙苗的大塘人对锦鸡的赐于感恩戴德,他们无限珍视这来之不易的粮食,等到粮食丰收,家家户户有了余粮,便不知是谁,带头兴建起了粮仓,最后,一个村里竟建起了高达40多座的粮仓。大塘新桥村的粮仓与普通的粮仓不同,它们以穿斗式吊脚楼的模样建立在水上,每间粮仓约25平方米,高约3.5-4米左右,由6根木柱置于石墩之上。100多年以来,它们成为世上仅有的、独一无二的并且尚在使用的的水上粮仓。在清秀的高山下,是成片的苗家吊脚楼,在这其中的低洼处,粮仓居于其中,高空俯瞰呈一座心形的模样。水上粮仓是苗族古老农耕稻作的活化石,虽然建立在水上,却能够防潮、防盗、防水、防火。金秋时节,粮仓的屋檐下吊晒着玉米,金灿灿的,仿佛挂着村民丰收的喜悦,粮仓下面的水,悄悄长了水藻,引得家鸭常常过来游泳。当人们走在粮仓的石子小道看着眼前的一切,便仿佛看一部村民的智慧史、丰收史。TIPS:我们从广州乘坐高铁到达都匀东站,然后转乘大巴车到达凯里雷山,入住雷山大酒店。从雷山大酒店到水上粮仓之间的路近期正在维修,正常时间约20分钟即可到达。水上粮仓不收门票,免费参观。雷山大酒店蝴蝶妈妈说起苗族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迁徙史。苗人的先民,古代被称之为“九黎部落”。部落的最高首领蚩尤被炎、黄打败之后,化为一棵枫木,枫木用心孕育出了蝶妤和吉羽。有一天,蝶妤和吉羽宁静的生活被自然灾难破坏,蝶妤被飓风卷走,枫木用灵魂化为光的信使指引吉羽去寻找蝶妤。其实蝶妤并没有死,她被水泡亮郎所救,并且慢慢产生了爱情。蝶妤怀孕生下了12颗蛋,这12颗蛋便是12生肖。但是,飓风再一次掠走了蝶妤的孩子,强烈的母爱让蝶妤爆发出惊人的勇气,她为了拯救12颗蛋历经生死折磨,在奄奄一息之际,吉羽终于找到了蝶妤。这一段的故事描述,恰如苗族人历经艰难险阻的迁徙史,以及曾经受过的自然灾害。吉羽虽然救出了蝶妤,但是蝶妤却失去了孵化的能力。枫木之魂告诉他们,只有献出自己的羽毛和蝶翼,蝶鸟合体才能重新产生孵化的能量,这也是他们此生最后的使命。那12颗蛋第一个诞生的人便是姜央,他被称为苗人的祖先。蝶妤和吉羽的合体被称为蝴蝶妈妈,并被视为苗族的始祖。我们没有错过这个精彩的故事,雷山大剧院把来源于《苗族古歌》的蝴蝶妈妈的故事演化为一场精彩的舞台剧。运用3D舞台效果、现代投影技术,加上灯光音效,全息等特技手段,展现出苗族之美。进剧场观看演出有工作人员指引,从表演到服装,前半部不失柔美,后半部显露阳刚,把苗人的勇敢和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苗族人始终没有忘记过蚩尤,他们用枫木做成鼓,在每轮回12年后便举行一次鼓藏节,用来纪念蚩尤和蝴蝶妈妈。上、下朗德与12道拦门酒朗德镇分上、下朗德寨,门票60元,观光车约下午6点左右结束,票价5元。(购票在下朗德)朗德镇被称为活着的博物馆。这里的苗人习惯穿长到脚踝的衣物,被称为长裙苗。下朗德有一条非遗街道,正是收割稻子的季节,随处可见村民们晾晒稻子的场景。鳞次节比的吊脚楼,透着古色古香的味道,仿佛苗人酿造的糯米酒,越陈越香。虽然来朗德的游客近几年呈现越来越多的态势,可是这里的村民依然朴实的让人感动。我们在下朗德的村子里慢慢地晃悠,内心涌出一片闲适的安宁。村子很安静,村民们看见我们,露出早已习以为常的笑容,那笑,充满了真情和朴实,没有一丝功利和勉强。贵阳的苗族人一年四季所能种植的不过是一些水稻、玉米、地瓜等品种极为简单的作物,我们看到一位村民拉着一筐圆咕隆咚的东西,好奇地问他是什么东西,他二话没说便给我们每人分了一个让我们尝尝看,并且分文未收,让人极为感动。那个好吃的东西被称为“地瓜”,剥皮即食,口味清甜。在这样一个纯朴的村子里,我喜欢在街道慢行慢摄,喜欢看着老奶奶在自己的门口做着针线,喜欢地上金黄的稻子被阳光晒射所挥发出的清香的味道,喜欢孩童看着我们并不惊讶的淡然,仿佛我们不是游客,仿佛我们也是这里的一员。雷山苗族木楼依山而建,屋基开挖为上下两层,前檐柱并不落地,因此被称为吊脚楼。生活在这种吊脚楼里的苗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现在他们的生活有了另外一项任务-------接待游客。每天,上朗德的村民在听到村子里的广播响起后,便聚集在村前的小路上,摆起12道拦门酒,女人扭起了腰肢,男人吹响了芦笙,一场热烈的欢迎仪式就此开启。上朗德村前有一条河,河水清澈见底,一座风雨桥横跨两岸,连接着村子与田地。桥上设有美人靠,村民走累了,便可在美人靠上歇歇脚,看看汩汩流淌的河水,逗逗水里嬉戏的鸭子,再望一望如画的风景,丰收的庄嫁,再苦的劳累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上朗德并不简单。2008年奥运火种经过村子传递,从此,村子便步入了更多世人的视野,并发展成为旅游胜地。村民极其热情,即使他们已经接待了不知道多少场次的游客,但是依然能让人感受到,仿佛你是他们第一波接待的远方而来的客人------兴奋、热情、真挚、熟练。12道拦门酒是雷山苗族迎宾礼仪的最高礼节,代表着苗家人的热情,客人酒喝的越多,苗家人便越开心。据说,喝拦门酒的时候,最好不要用手去扶牛角杯,不然苗家人会认为你想一干而尽,否则,酒量不好,没有喝完12道便要醉了。拦门酒由糯米发酵而成,带着大米的清香和淳厚,微辛中透着甜味,很多人觉得酒好喝,便会向村民购买一些带回去饮用。酒并不贵,20元一斤。12,是一个不一般的数字。苗人始祖蝴蝶妈妈生下的12生肖、农耕稻作历法木星绕日一周的11.86年(约12年)、鼓藏节的12年周期……苗家人的12道拦门酒也代表着12种意义:恭喜、昌盛、善良、明理、祝福……据说,苗家人的12道拦门酒的来历,要追朔到25代人之前。雷山苗族从都柳江流域迁徙之后,男女双方联姻开亲路途遥远,往三天,返三天,冬日糍粑冻,夏日鱼肉馊,不得已便由两地方老议榔,规定雷山苗寨之间可以开亲,双方同时约定送亲接亲日期,为了热闹,双方人需要达到30人,并最多设置12道拦门酒以示隆重。从此,这种风俗便流传下来,成为苗家人迎客最高贵的礼仪。喝过了拦门酒,看过了表演场上的舞蹈,我们在村子里四处闲逛。遇到一位正弯腰在田里收割稻子的妇女,便和她聊了起来。我们:“怎么不穿长靴,赤腿赤脚在水里不怕蚂蝗吗?”妇女:“不怕,我们的田平时很注意保护,没有蚂蝗。”我们:“你是我们遇到的少数能听懂我们说话的人,好像很多老人听不懂我们说的话。”妇女:“不是的,他们听得懂一些,只是不会说。”我们:“那你们会不会觉得游客打扰了你们的生活呢?”妇女:“怎么会,我们欢迎你们常来。”我们很想登到村子吊脚楼的最高处,虽然看这些村民走起来气定神闲,轮到我们却爬得气喘吁吁,眼见天色渐黑,便放弃了登顶的打算,对于常年居住在山顶的村民,也只能在心底里膜拜了。最后一丝阳光终于落下天幕,夜晚,很快便来了,河上的风雨桥只模糊成一团黑黑的影子,村子里亮起阑珊的灯光,掩映在墨色的群山中,和白天的热闹不同,显得有些形单影只。但是,我们的屋里,却依旧热闹非凡。晚饭在村民家中享用长桌宴。开放旅游以来,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回到家乡,开起了民宿,建起了饭店,接待像我们这样远方而来的客人。“高山流水”,是长桌宴上最亮眼的一道风景。通常由男人吹着芦笙,女人拿着酒碗,从上而下摆起一副高低的模样,酒壶里的酒源源不断地倒在最高的碗里,然后依次流到下面的碗,客人由苗家人手托着最低的酒碗喝酒,芦笙响起来,米酒喝起来,“喜欢了喝,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喝……”。这种带着一点强势和俏皮的祝酒歌,点燃了一屋子人的欢乐。长桌宴上,每一道菜,都是苗家人的热情,长桌宴上,每一声祝酒歌,都是苗家人的真心。我们无法回报苗家人的款待,只能把满腔的喜爱和感激,洒落在篝火晚会上,跟着苗家人的舞步,越跳越欢乐。此时,月亮和星星正闪耀在蔚蓝的天空,亮晶晶的,给这个寨子披上了一层银白的光……TIPS:长桌宴在上朗德,此寨民宿很多,篝火晚会在上朗德和下郎德之间的广场上进行。西江千户苗寨,金色的农民丰收节从雷山大酒店到西江千户苗寨大约40分钟左右。在来之前,有人跟我说西江千户苗寨似乎变的有些商业化了。可是,接触下来,我并不以为然。我们再次享用了12道拦门酒,并收下了姑娘们送给我们的迷你牛角杯挂饰。这天的阳光格外灿烂,天空蓝如水洗,空气清新的仿佛呼吸一口便能长命10岁。我们穿着短袖或裙子,但是苗寨的村民却穿着厚重的苗服,为了抵挡暴晒的太阳,每人撑起了一把统一的大伞,场面却显得更加好看。西江的苗人被称为黑苗,全身黑色,只在头顶佩戴一朵花,这朵花象征着太阳与和平,颜色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佩戴,并不统一,不过黑色的苗服只是他们的便装,在给游客的欢迎仪式上却不论春夏秋冬都要戴上头饰,挂上项圈,穿着盛装,跳着舞,吹着笙,摆起酒桌,倒上米酒,无论是90岁的老人,或者20多岁的小姑娘,他们仿佛时时乐在其中。西江是苗语的音译,原为“仙祥”,西江苗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座古得不能再古的村寨,充满了历史文化的底蕴。我们第一时间去拜访了鼓藏头的家。这个一直被我们想象为“苗王”的鼓藏头到底有多么神秘呢?苗族原始社会的氏祖组织采用鼓社的方式来进行管理,鼓社的成员由若干具有共同血缘的家族构成,一个鼓社由若干个宗族构成,鼓社的头人一般为公众民主选举,多选用德高望众之人担任本社的“鼓藏头”主持12年一轮回的“鼓藏节”祭祀活动,并管理日常事务,西江苗寨的鼓藏头采用世袭制,由唐姓家族中的最小一位弟弟担任。鼓藏头家的吊脚楼,位于西江苗寨山势最高的地方,和其它的吊脚楼并没有多大的不同。不过,我们到底是没能见到鼓藏头,接待我们的是鼓藏头的弟弟。鼓藏头平日在一所小学里教书,只有到了周末才会回来。鼓藏头的弟弟让我们到鼓藏堂看看,鼓藏堂面积很小,正堂供奉着蚩尤的雕像,堂中央摆放着13龄的牛头骨,一侧还放着一只大圆鼓。圆鼓上的花纹和装饰象征着和平、健康和幸福。鼓中央的12角太阳星象征着12星座,苗人认为太阳代表着公平和公正,世间万物皆受它惠泽。在鼓藏节来临的时候,全寨的人会先杀一只雄鸡告慰祖宗神灵,再杀猪或杀牛,第一头猪必须由鼓藏头家先杀,之后才轮到其他村民。其实,鼓藏节在先秦以前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已经有了,苗族迁到雷公山地区定居后,鼓藏节更为盛行。据说,鼓藏节由第一个苗人姜央所订,为了祭祀蚩尤和蝴蝶妈妈。鼓藏节第一年为醒鼓,在农历二月举办“招龙”仪式,第二年十月卯日举行迎鼓仪式,第三年十月卯日举行隆重的杀猪祭鼓仪式,以作为鼓藏节的“闭幕式”。在鼓藏堂点上三柱香,用手从左向右把牛骨头摸遍,再俯身贴上牛骨,力大之人甚至可以举起牛骨,之后再用双手顺时针方向摸鼓,摸完鼓用拳头敲三声,再用整个怀抱抱住鼓,据说这样便会得到祖先的保佑。那么,为什么是牛骨,而不是猪骨呢?雷公山的苗族自认是蚩尤的后代,《龙鱼河图》说蚩尤为兽身人语,《述异记》说蚩尤人身牛首,就连他们的苗服和银饰如今依然大量保留着人头兽身、兽面人体、大眼阔嘴、有首无身等纹路。牛,更符合蚩尤的形象。我们都抱过、摸过牛骨和大鼓,带着苗人祖先的庇佑离开了鼓藏头的家。游览西江千户苗寨,最佳观景点便是观景台,从观景台几乎可以俯瞰整个苗寨,尤其在日落时分,阳光从一片片吊脚楼屋顶移过,俨然一副光影大片。夜晚的苗寨更是一片繁华景象,满山的星星点点,仿佛苗人祖先的眼睛,点亮这个古老的村庄。在西江的风雨桥上走过,在西江的巷道里行过,在西江的商店里流连过,最爱的却是窄而短的嘎歌古巷。嘎歌古巷仿佛是一条活着的博物馆,众多西江苗族的文化表演,例如木叶吹歌、飞歌、游方等,都会在此地举行,游客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苗族的习俗。小小的巷道里还深藏着很多苗族非遗项目,例如蜡染、造纸、打银饰、打糍耙......小伙伴们也随兴体验了一把蜡染、造纸,手艺人的功夫比想象中难得要多,内心深处又增添了一处膜拜。TIPS:喜爱苗族文化建议晚上在大剧院观看《美丽西江》演出。第一界中国农民丰收季今年是中国农民丰收季的第一年,全国各地的农民都争相庆祝这个由国家制定的节日。西江的苗民也不例外。先到美丽西江大剧院看一场苗族农民的农耕展示,对农民的日常有了浅浅的认识,便能对现实中的农耕有更深刻的感受。雷公山下的西江农民,土地并不多,他们开山垦地,开僻出大大小小的农田,农田在种植水稻的时候,再次充分利用,在水田里养上一些鱼,秋天收割稻子,到了冬天便能收获肥鱼了。看到苗家姑娘穿苗服的样子很美,便也在商店里租了套苗族服装,让自己也来当一回苗民,此时才觉得,身穿苗族盛服其实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头上的银饰叮叮当当,脖子里的项圈叮铃叮铃,不是遮住了眼睛,便是影响听力,长到脚踝的裙子还有些行动不便,但是,为了美一回,也只能豁出去了。雷公山下,不仅有绵延的吊脚楼,还有成片的金黄的稻子。它们从山顶一垄垄铺到山脚,形成一片极美的田园风光。我们游客在吃中饭的时候,村民依旧弯腰顶着太阳在田地里忙活,他们割下一茬茬的稻谷,再用力甩向木仓的边沿,来回几次,稻谷便从稻草上脱离变成了一粒粒的稻子,乖乖地躺进木仓里,这种手工脱粒的方式虽然累,但几乎家家都使用这种花费力气的方式,很少有人使用自动脱粒机。谷仓满了,便装进带来的长袋子里,在日落时分由马驮着,运送到家里,在天气好的时候,寻个空矿的地方晒起来。饭桌上的白米饭,饱含着村民的汗水,就这样完成了它的第一步历程。平日里,村民们除了表演的时候身穿苗族盛装,在劳作的时候,通常都会穿着便服,也有穿汉服的,毕竟汉服服饰简单,做农活更加方便,只有我们这些新奇的游客,才会租件衣服装扮成苗人,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摆上不同的POSE,代表自己来过西江做过苗人。今年粮食丰收,每个苗人的脸上都喜笑颜开,我和小伙伴们脱下苗服,准备去山顶的水田里捉鱼。要走到山顶,并不容易,看着近,实则远,路上偶然还会有几块新鲜的马粪,我们在田梗上小心行走,生怕一脚滑下水田踩上一脚泥,小伙伴们感叹村民要走到自己的田地可真不容易,路途遥远,山势又高,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弯弯曲曲,可是,在山顶田野看到70多岁的爷爷奶奶行走起来依然健步如飞,我们除了羡慕对自己的体能只能表示羞愧了,要是我们也常年生活在这个地方,肯定也能长命百岁的吧。山顶上的风光更美,尤如天上仙境。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梯田,黄得耀眼!黄得夺目!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片金黄的颜色!不过,鱼,我并没有去捉,因为舍不得这美丽的风景,只想躺在这样的金黄里,闻一闻稻穗的清香,只想躺在这样风轻云淡的天空下,抚摸着这片土地,尤如扶摸着鼓藏堂的牛骨和木鼓,什么也不想,任凭天高云淡,谷粒飘香……离开西江千户苗寨返回贵阳的时候,脑海里依然反复回放着3天以来在苗寨的点点滴滴,内心充满了愉悦和不舍,我曾经以为,一个地方不用去第二次,但现在,我想说,雷山,我必会再来第三次、第四次......【关于作者】开心菜菜:摄影师、旅行达人、亲子达人、航拍达人、自媒体原创作者如果你能重走我看过的风景,那会是我莫大的荣幸。如果你看过我的游记,有任何不明白的问题,欢迎和我交流~~~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2rkXk1RwZ.html

(0)

相关推荐